為什麼看完一本小說每次都有一股悵然若失的感覺,感覺失去了什麼?

趙彬衫



首先說明你看的很認真,投入到故事中去了。


張悅然寫過這樣一段話,她把別人的故事當自己的,她把自己的故事當別人的,因此她寫別人故事的時候襟然淚下,然而過自己的生活是卻麻木遲緩。


即使我們不是一個寫作者,對這樣的感受應該也不會覺得陌生。


平凡如我們,也許一輩子都會在同一個城市裡和同一群人說笑,日復一日地忙碌著單調的生活。不可否認,這樣的生活有屬於它的平靜和美好。可是偶爾的閒暇和安靜,也會想想外面的世界,想想那些年的遺憾和夢想,想想自己可能再也無法觸及的精彩。


一個好的故事,或是絢麗美好,或是轟轟烈烈,總能滿足我們某些時刻對於生活的幻想。故事中的人物,或多或少我們總能找到那份和自己氣質相似的部分,由此為始,追隨著作者的節奏,我們開始認為自己和那個執劍少年一同奮戰,和那份可歌可泣的戀情一同成長,和故事中的世界融為一體。


然而,當故事結束,我們會有剎那的迷茫,這份迷茫的程度,甚至會高於我們對於故事本身是悲是喜的在意度。我們無法從剛剛融合過了的世界裡突然抽離,一旦抽離就意味著繼續清醒並麻木。方才經歷的讓你有切身感觸的種種,華美的宮殿和莊嚴的廟宇,倔強的少年和單純的女孩,黃粱一夢,轉眼成空。


一切都是虛幻的,只有你此時此刻,平凡的暗淡的重複的生活才是真切的。


就像由奢入簡,又如雲中墜落,悵然若失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忘記是誰說過,從一段失敗的感情走出來最快的方式,就是投入到新的戀情中去。


緩解這種情緒最快的方式是忘掉它,忘掉它最快的方式就是投入到下一個故事中去。

顯然這是個怪圈。


有人關注就改天再答,沒人就算了。


散客說段子



記得多年前,讀過《穆斯林的葬禮》。最初是被名字吸引,很想知道它到底講了些什麼?作者是霍達,章節的標題很清新: 玉魔,月冷,玉殤,月清……。再看作者的自序,霍達說在構思這本書的時候,她就將半是原型半是虛構的故事講給幾個朋友聽,她們熱淚盈眶。

“書裡的一個個人物形象數次如夢,醒來後,一片悵然。”霍達這麼形容當時的感受。在寫作期間,心絞痛發作也越來越頻繁。

當時,我就想: 讓作家如此忘情甚至不惜搭上性命的故事,到底有多精彩呢?於是,一天,兩天……在很多天後,我才讀完這本小說。


它清新,乾淨,沒有囉裡囉嗦的文字,沒有為吸引讀者而強加的情色描寫。通篇讀起來都像散文。然而,就是這淡淡的筆觸卻令讀者欲罷不能,一氣讀完。

之後的很多天,小說裡的一個個人物,彷彿都沒走遠,依然在我腦海裡盤旋。那種感覺,應該就叫悵然若失吧!

後來又讀了賈平凹的《廢都》,說實話,書寫得很有文采,就是不太乾淨。開始也是被名字吸引,看著看著就上了癮。現在我還記得,主人公叫莊之蝶,他老婆叫牛月清,他情人叫水月。寫得是作家圈子裡的事兒,當然離不了酒色財氣,更離不了明爭暗鬥。作者還把這些大書特書,最後想要說明的應該就是那幾句老話兒: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雖然,讀後感五花八門,但我覺得道理就這點事兒。最後,主人公變成了廢都裡的廢人。書本合上了,那種蕩氣迴腸,千迴百轉啊!也是那種感覺,悵然若失!


舉了兩個例子,想說什麼呢?但凡好書,讀過應該都是這種感覺。那些看來胡扯八咧,故弄玄虛,遠離人間煙火的就不會讓人悵然若失。為什麼?因為書裡的人物雖然千姿百態,但基本情感是與我們相似的。所以,他們的悲傷就是我們的悲傷。他們的懊惱就是我們的懊惱。他們演繹他們的故事,永遠不會老去。我們過我們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論何時何地,翻開書頁,他們的世界還是我們年輕時的樣子。這一刻,誰不會感慨呢?而這種感覺是不是對人生的惆悵呢?


玉宿林峰


人們都喜歡看到變化,

特別是從山頂到達山底

又躍上山頂的這種感覺。

所有的電視劇小說電影🎬,

無一不是充滿衝突,

有劇情發展的。

有故事,有主題。

一本小說,

就是一個探索新事物的過程,

好奇,充滿期待,令人回味,

就像見到一個美麗的姑娘,

楚楚動人,一顰一笑,

令人朝思暮想,縈繞腦海

但是,一旦這位姑娘和你結婚,

彼此左手右手,再無新意,

此刻,你就不由得會悵然若失,

幸福的反面是什麼?

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一份時時有驚喜,有變化的生活

一定是精彩繽紛的,

而這主要來自於自我的探索求知,

願你的生活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小說。





一影一旅


可能和你所看的小說的題材有關。再者,說明你真的讀進書中間去了,入迷了,跟著故事情節起伏心情隨之盪漾。小說結束了,你卻沒有從內心人物中走出來!


精衛填


因為這不是你的人生。


君妹OTATO


主要是小說時代性、代入性、可想象性太強。

第一,小說是時代性很強的創作。時代性是小說鮮明的特徵,與作者的認知、經歷、閱歷、發展等密切相關,作者也會不經意間融入時代特色。正如《三國演義》、《水滸傳》。

第二,自己會自然而然的融入情節中去。很多小說都是基於一定的背景創作出來的,或借古諷今,或寓意於文,或悵然若失,或心有所得……能真正讀的進去、讀的懂得,往往會把自己想象為文中某一特定人物,與小說融為一體。正如《西遊記》。

第三,自己會預先設定好情節過程。把自己融入小說之後,會在腦海中構思出後續發展框架,乃至最終結局。但往往和作者不一樣,所以會產生一定的失落感。正如《紅樓夢》後四十回。


孟想啟航的小學生想要


好的小說會把讀者帶入到作者筆下的情景當中去,這種情景往往遠遠超脫於我們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我理解題主所謂的“悵然若失”和情景的轉換息息相關。合上書本,從或離奇或驚悚的情景中迴歸到檯燈下的日常生活,相信很多愛讀書的朋友都有過類似感受。

要說失去,其實也並沒有真正失去什麼,相反,我們得到一段了與書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精彩時光。

所謂的“悵然若失”,不過是遺憾這段時光不能更長久一些而已。


小馬拾圖


  1. 1.是作者有意為之,製造的,這樣才有粘性。悵然若失也是一種意猶未盡
  2. 2.小說本身是範娛樂的一種,並不能給人帶來深度思考,而只是一種消遣。也有啟發但都是極少的。
  3. 小說很大一部分是佔據你的注意力,而不是讓你擺脫書本的限制,帶來思想的騰飛。有也只是想象力,幻想的騰飛。
  4. 小說大抵是故事型的,故事中的寓意是需要自己去思索的,而大部分都是被作者帶著走的。

蟄伏舵手蘆鈺


經常是因為小說都是沒結局的,小說寫的往往是一個故事或幾個故事,而人生在世又哪裡只有一個或者幾個故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