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其實你應該發現了,現在雖然知道《刻意練習》的人很多,但真正在實踐的人很少,至少我身邊 99.99%的人,是隻知道概念,卻從未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的?

今天就分別從這套流行的背景原因,實現方法和侷限性三個方向來要為你解讀這背後的秘密,讓你可以徹底掌握這套方法。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刻意練習的“發家史”

王陽明說過:“成事要懂得順勢,做人要懂得造勢”


2200 年前的程勝吳廣就是造勢的高手。因為耽誤工期害怕被問罪,於是決定造反。但是在他們那個時代,都是貴族們自己打著玩,農民連上牌桌的機會都沒有的。程勝吳廣也知道啊,想成事,先造勢。於是先在魚肚子裡塞小字條,又是深更半夜裝狐狸叫。醞釀到達頂點後,一句:“王侯將相令有種乎”,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儘管最後他們還是失敗了,但他們的名字和經歷被永遠記錄在史冊裡,成為了文明的一部分。


《刻意練習》現在的熱銷,也並不是說書的內容有多顛覆,實際上它也沒有造勢,只是因為它有一個超級會造勢的兄弟《異類》。《異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就喊過一句類似“令有種乎”的口號,這個口號就是——“1萬小時定律”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格拉德威爾為了壯大聲勢,甚至鼓吹: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就是靠著這一句“ 1萬小時”成為天才的定律,《異類》硬生生的把自己,包裝成了“現代科學成功學”的典範,成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長銷書”。


“1萬小時定律”其實早在 40 年前就存在。那時,有一個諾貝爾獲得者赫伯特·西蒙,試圖揭開國際象棋的大師和普通棋手的差別,揭開人類成為天才的秘密。經過實驗研究後發表過一篇研究文章, 提出了這個理論。要注意的是:當時西蒙說的不是“ 1萬小時定律”,而是“十年定律”!下國際象棋,想要獲得大師級的專業知識,大概需要 10 年。


時間到了 1993 年,也就是 20 年前,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都可以證明專業技能習得領域的可累積性。這時突然跳出來一個人,叫做格拉德威爾,也就是上面提到過的《異類》的作者。他直接把“10年定律”改成了更不嚴謹的“1萬小時定律”。這樣的做法當然不能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但好處也很明顯,容易煽動讀者。


試想一下,所有人都想要成為天才,以前還要等個 10 年。現在好了,10 年都省了,只要你花 1萬 小時,就可以變成天才了。算下來一天 24 小時不吃不喝全年不睡,那隻要400多天,也就是 1 年半不到就能實現。即便扣掉睡覺等時間,3 年多的樣子也就實現了。


成為高人一等的“天才”,不需要天賦異稟,不需要有錢爹,甚至連錢都不要,只要花點時間就能實現。


你品,你仔細品。

3 年多成為高高在上的“天才”,這樣的誘惑,誰不心動,真應了那句話“只要你敢想,就有人敢說”。


但是諷刺的是,《刻意練習》的作者艾利克森,他從不認可“1萬小時定律”,因為他繼承的是西蒙的成果,。但最終他的作品卻因為“1萬小時定律”而暢銷全球。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這就是《刻意練習》的發家史。所以想用一夜成為天才的,還是感覺醒醒吧。刻意練習的本質,就是通過有反饋的高頻練習,快速完成從優秀到卓越的過程。


刻意練習的方法

也許你會有疑問,如果“1 萬小時定律”不靠譜,那為什麼還要學“刻意練習”?

關鍵要看你如何定義了,如果是定義為成功學,那肯定就是雞湯文,嚐嚐味道就好。

但如果你把它定義為一套學習方法,和費曼學習法、浩賓斯記憶法、看奈爾筆記法一樣,是一套提高效率的學習工具,那這還是很有必要掌握的。


《刻意練習》總結起來很簡單,就是 5 條黃金法則:

第1條,邊界明確,已經有專家提供培養技能的最佳方法!

第2條,走出舒適區,練習只有跨出舒適圈之後才會奏效。

第3條,目標明確,練習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

第4條,足夠刻意,精神高度集中,在刻意中進行。

第5條,有效反饋,任何行動都一定需要有反饋。

下面就的解釋下 5 條法則的內容:

第1條,你需要刻意練習,培養的技能,必須是已經有專家知道該怎麼做,並且提供了培養這些技能的最佳方法!

也就是說,刻意練習針對的是一些固定行業,固定技能的快速提升方法。並不是泛指所有的行業,所有的能力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而實現!

刻意練習寫作,就要像把跑步拆解到每個步子一樣,要把寫作流程和文章結構拆解成無數的小塊,收集材料、文章結構、選題、立意、開頭.....

然後有意識的去反覆修改打磨。


第2條,練習只有跨出舒適圈之後才會奏效。

例如寫作,很多人是完全憑藉感覺,收集到材料後一氣呵成。要刻意練習的話,就必須不斷的從一氣呵成的快感中掙脫出來。

寫一段,然後停下來,這裡有多少種寫法,各種寫法的優劣是什麼,與前後的搭配如何如何。一篇文章本來半小時搞定,拆解後寫了6、7個小時。

但也只有這樣才是跨出了舒適圈,才能2年收穫別人10年都完不成的刻意練習。


第3條,練習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

想要賺錢!這是一個目標,但是很模糊。

想要賺100萬!這是一個目標。也很模糊。

想要在今年內賺到100萬!這是一個目標。有點清晰了。

想要在今年內通過寫作的方式,賺到100萬!這是一個比較清晰的目標。

目標越清晰,行動落到行動上的時候就會越具體,相反連目標都不清晰,練習出來的結果,也不會太令人滿意。

這裡也可以用SMART原則,即

1.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5.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第4條,刻意練習,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在刻意中進行。

因為人類有一個超級強大的大腦,強大到很多日常的工作都下意識完成了。例如呼吸、走路、開車等等。

但是在刻意練習中不行,我們必須在每一個步驟都集中精神,完成下意識到主動思考的切換。


第5條,練習中,必須包含反饋。任何行動都一定需要有反饋。

有因必有果。知道果才可以去調整因。隨著經驗和時間的積累,必須學會自我監督,察覺到錯誤的行為之後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可以進行提升。

否則所有的練習都是白費了。

錯誤的行為只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寫作為例:

很多小白學寫作初期,都怕自己寫的不好,羞於發表。也有些小白不會選平臺,一開始就通過公眾號的方式發表。最後閱讀量極少。

因為沒有閱讀也沒有反饋,想調整都無從下手!

如果是利用某些大平臺的推薦機制去寫作,那又會如何?

選題不好,馬上就能通過推薦量知道。

標題有問題,通過雙標題馬上就能發現。

內容不好,讀者完成率肯定很低。


錯誤的方法只能得到錯誤的結果,選擇正確的方法比不顧一切的努力更重要!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除了上面的五條黃金法則,還有一個概念需要強調一下,那就是:“心理表徵”

書中,作者特別強調過一點:

<code>所有勤奮訓練的核心 —— 建立高質量的心理表徵。/<code>


那什麼是“心理表徵”呢?

這是認知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在思考事物時對應的心理結構。

遇到同樣的問題,普通人還沒反應過來,高手已經使用心理表徵,進行無意識決策,自動分析對象,做出了明智的決策。


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視覺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馬上便會在腦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畫的形象。那個形象就是蒙娜麗莎在他們腦海中的心理表徵。


由於各個行業或領域之間心理表徵的細節具有極大差異,但基本上,這些表徵是信息預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實、圖片、規則、關係,等等)。


這些模式保存在長時記憶之中,可以用於有效且快速地順應某些類型的局面。


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心理表徵就是大腦的肌肉記憶。


刻意練習,就是不斷正確的重複一些固定的行為,讓大腦產生“肌肉記憶”,等到正式場合,大腦就會自動的完成預期的目標。


例如畫畫,畫出頭髮飄逸的狀態。我們普通人會猶豫怎麼下筆。有點基礎的人,能畫出來,但就是“不太自然”。只有高手,隨手一揮,不論形狀、顏色、角度,都渾然天成。


為什麼刻意練習那麼難執行?


通過第二部分解讀,你應該也發現了,其實刻意練習並沒有什麼很高深的內容,而且好處極大,那為什麼很少人真正的去執行呢?

除去最表面的,練習需要長時間堅持,短期看不到效果這個原因以外,我還總結了 3 個原因。


<code>1.刻意練習是反人類本能的/<code>

想象一下,一個業餘的鋼琴師,他十幾歲就開始學琴,到他20年之後還在用同樣的方式彈琴,按道理他已經完成了 1 萬小時的訓練,但為什麼沒有成為莫扎特?


因為那些業餘的鋼琴師——沒有跳出“舒適區”!


人天然就是喜歡呆在舒適區的,走出了舒適區,會難受甚至焦慮。所以很多人只要掌握一項技能的皮毛,就不願意在繼續深入了。


業餘選手始終業餘,最重要的原因:他們花了10年的時間,只是重複著第一年的經驗。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code>3、練習的過程,會帶來意外的損失/<code>

刻意訓練不是花時間就好了嗎?哪有什麼成本。


你也許知道莫扎特是個音樂神童,4 歲開始學鋼琴,6 歲開始歐洲巡迴演出。但你不知道的是,莫扎特的父親是宮廷樂師,他父親為了全力培養他,甚至放棄了宮廷樂師的工作!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莫扎特父親這樣的全力支持,莫扎特再逆天,也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


是的,刻意訓練不僅僅是要消耗大量時間,需要走出舒適區,還需要花大成本請教練。想要越好的效果,就需要越好的老師,越好的老師,價格自然就越高。


舉個身邊的例子,這個就和小學生上課一樣。遠程上課、網絡課程價格便宜,甚至免費的都很多,但如果想要有保障點的,那就需要付費了。網課效果即便再好,那也比不上線下上課。線下 1 對多的課程效果就是遠不如一對一的家教有針對性的指導。


<code>3、練習的過程,會帶來意外的損失/<code>

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有很強的連貫性,單獨某一個環節被打亂,很有可能直接影響結果輸出。

就像精密的手錶,是由很多齒輪構成的,每次訓練都是訓練齒輪。但如果訓練的時候不小心把齒輪搞壞了,那表也就壞了。


鋼琴家趙胤胤,就在練習《月光奏鳴曲》時,發現有兩個音符聽上去不對,連接的太緊密了,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在兩個音符中留有大概 1/8秒的間隙。


1/8秒的間隔!對於我們這種外行來說,聽著都覺得挺不可思議。但對於常年都抱著鋼琴睡覺的鋼琴家來說,其實不難。可當鋼琴家實現了之後,會引發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手腳配合變得不協調,直接導致後面的音效和節奏的混亂。


這個時候,能不能把問題孤立開來就特別重要。如何把流程中的問題獨立出來,通過各種方式解決的同時,又不打亂流程的順暢度。


回到日常中,假如你現在想提升彙報能力,期中有一個步驟就是觀察聽眾的表情。本來彙報的過程中一切順利,但突然看到領導不明緣由的皺了眉頭,僅僅這個細節,讓你心理忍不住的責問自己“是不是哪有問題”。結果導致後面的彙報磕磕巴巴。


原本好端端的,結果因為刻意練習,而導致出各種本來不應該有的問題。同樣會讓我們感到莫名的挫敗,甚至想放棄。


好,上面的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刻意練習為什麼難執行,接下來就分享一下我在執行中的一些感受。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放下刻意練習的執念,讓練習更簡單更自然


刻意練習,只是一種工具,是工具就應該合理的使用,不要抱有太過分的期待。接來下我們看看一個刻意練習的“失敗”案例:


Dan是一名攝影師,他在 30 歲的時候知道了“刻意練習”和“一萬小時”的存在,並且深信不疑。

與別人不同的是,他下定決心後,立刻制定了詳細的計劃。預期是花費6年時間成為一名職業的高爾夫選手,為此每天堅持練習6小時,一週練習6天。

為了更好的監督自己,他還把訓練的記錄上傳到他的個人網站The Dan Plan。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練習了6000小時之後,因為背部受傷無法繼續正常練習。被迫中止了計劃,改行創業成立了一家賣糖水的公司,據說生意還不錯~


那練習了6000小時之後是否有效?

根據他上傳的成績,在業餘選手中還是算不錯了,但是離職業,還差的遠!Dan的嘗試,我認為是失敗的。

當然,刻意練習的理論是有許多案例和數據支持的,並不能輕易的否定掉。Dan的例子提醒我們,理論是理論,理論和實踐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實踐的過程中依舊會出現很多未知的意外。


我對“刻意練習”的定位,上面前也提到過,和費曼學習法、浩賓斯記憶曲線,康奈爾筆記法一樣,是高效提升能力的工具。

所以我並不要求自己天天抱著“1 萬小時”目標去訓練,我的重點是快速提升。


在提升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很多人一樣的問題 ——「窮」,請不起老師,而且想訓練的能力還賊多。那該怎麼辦呢?


後來我找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富蘭克林學寫作的方法。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誰?沒錯就是那優秀到要印在 100 美元鈔票上的人。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他也是美國曆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窮查理智慧書》以及後來的自傳都成為了美國文學史中的經典案例。這兩年很火的《窮查理寶典》就是查理芒格在致他。

其實,富蘭克林早年受的教育水平很有限,能夠寫出通順的句子就了不起了。但他又很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本《觀察家》的雜誌,他發現雜誌中的文章質量非常高,特別希望自己也能寫出那樣漂亮的文章。


於是他就去模仿這個雜誌中文章的寫作方式,最開始是他去模仿,他們怎樣措辭呢?如果我自己寫這句話怎麼寫,我寫的方式和他比較,他的好還是我的好,為什麼人家的會更好。


在用詞提升之後,他還是感覺文章哪兒不對,就注意到,原來自己的文章的謀篇佈局和結構邏輯也不對,所以他又把觀察家雜誌上的文章段落打斷,自己重新梳理,我寫文章會先寫什麼,後寫什麼,人家作者為什麼有不同的順序呢?


在他不斷的揣摩和研究下,最終成為了大作家。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仔細看看富蘭克林的例子,他其實用的也是刻意練習的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受到那麼多條條框框的約束,不期待成為天才,更沒有名師指點,甚至在最開始起點都很低。只是單純的想寫出一篇好文章,於是不斷的寫作,對比獲得反饋,在寫,在對比。


這就是我理想的中的刻意練習,執行-反饋-執行-反饋。在說透徹點就是將 PDCA 方法與刻意練習相結合。


所謂的 PDCA,其實就是戴明環,每天進步 1%的口號也是出自這裡。

PDCA工作法很簡單,把所有的工作流程全部分為4個步驟,只要簡單的重複這4個步驟即可。

Plan——計劃

Do——執行

Check——檢查

Act——處理

把這 4 個步驟與刻意練習的 5 條原則相結合,

刻意練習 5 條原則:

第1條,邊界明確,已經有專家提供培養技能的最佳方法!

第2條,走出舒適區,練習只有跨出舒適圈之後才會奏效。

第3條,目標明確,練習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

第4條,足夠刻意,精神高度集中,在刻意中進行。

第5條,有效反饋,任何行動都一定需要有反饋。

Plan(計劃)時,定義清楚邊界,明確目標。

Do(執行)時儘量劃分出最小的單元模塊,不管多麻煩,都堅持一次只完成小塊的調整,以此保證自己可以走出舒適區,獲得足夠的刻意。

Check(檢查)和 Act(處理)時,通過覆盤整個計劃和執行,完成反饋。

然後再重複上面的步驟。這樣的好處就是沒有過分的期待,就不會有壓力,也就不會容易放棄。每次執行完之後都能獲得足夠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並有意願繼續往下循環。

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打破刻意練習的邊界問題,使刻意練習不在侷限於寫作、畫畫、音樂那樣有清晰邊界的技術,同樣也可以應用到工作生活中來。


洞察《刻意練習》的前生今世,將訓練融入生活,只要做好這一點


總結

上面我簡單的梳理了一下《刻意練習》的發家史,列舉了書中最重要的 5 條黃金法則,解釋了什麼是“心理表徵”。也簡單的分析了刻意練習難以執行的原因。最後分享了一下PDCA 和刻意練習如何混搭使用的方心得。


總的來說,刻意練習是本好書,但是因為有了定律的頭銜,還有“努力就能成為天才”的口號,給人們帶來了太高的期望。但實現方法又有太多限制因素,反而給進步的人帶來了額外的心理負擔。成為天才,也許是有可能,但真的不用太過認真。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恭喜你~!能看到這裡, 今天肯定又提升了 1%

我是職場大橘,希望你喜歡我的內容,也歡迎你評論、關注、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