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介绍(第四季)


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介绍(第四季)

6.1丹波元坚

丹波元坚(1795年一1857年),出生于江户,字亦柔,号苣庭,因医术精湛,被赐姓丹波,累迁针博士、左卫门佐。宽延二年(1749年)十二月,康赖二十九世孙元孝改家号为多纪,多纪家号一直沿用下来。丹波元坚医术精湛,尤以腹诊见长,诊治时每以手触腹部即知病家症结所在,人称国手。毕生奉“医道即仁术”为信条,治病无论贵贱贫富,竭尽全力,时人谓之“仁医”。对于家境贫寒患者,他不仅强调“对待贫穷病人也应当本着对待上司一般的心态”(《时还读我书》下卷),而且免费提供药物,甚至夏资蚊帐,冬赠被褥,给予救济金。丹波元坚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著书和校刊事业上,如:由他和侄子多纪元昕(多纪元胤长子)所主持校对并重版的半井家秘藏的《医心方》以及集当时江户医学馆的全体考证学者之力而成的重版《备急千金要方》等,皆在医学界中大受欢迎。此外,其主要代表作还有:《伤寒广要》、《药治通义》、《伤寒论述义》、《金匮要略述义》、《杂病广要》、《时还读我书》、《伤寒综概》等。

6.2《诊病奇侯》文化特色

丹波元坚等认为其书、其术乃是成于五云子的门徒森云仙、云统等人之手),该部分计有十余段文字与十二幅插图,诊治部位除腹部之外,还涉及肩背,辨治尤其关注脾胃与肝气。综观《诊病奇侯》松井操汉译本,其特点在:

6.2.1博而不繁,详而有要

原作广泛收集北山寿安等三十二位江户时代早期汉方医家有关腹诊论述的资料,本着“除烦存要,类而次之”的原则,将经过精心筛选提炼的有关内容逐一编次在上、下两卷的各个类项中,总体上上卷为腹诊概说及手法;下卷为诸病诊法。基于腹诊对于内伤疾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书中于有关腹诊手法阐述甚为详尽,如对病人体位、呼吸、医者位置、下手轻重、腹诊顺序、腹诊部位等方面都有详细描述;特别提出“先要知平人之腹象”,并注意患者肥瘦、皮肤润燥、肚腹大小、气之虚实、男女老少之不同腹象,然后才能掌握诊察病理腹象:于腹动、馥痛、心痛、腹满、妇人、妊娠、小儿、众病腹候等,分别立为专题讨论,重点强调其证治、预后的别异,且辅以腹部脏腑分属图、常见腹部肿块图七幅,加强其直观效果。

6.2.2译注精准,述评公允

对于原作采用汉文书写的香川秀庵、竹田阳山、无名士、和田春长、荻野台州五家论述以及原序跋,译者悉皆保留原貌,并在正文后注小字“原文”二字以示与其它译文之异。书中双行小字注的来源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为丹波元坚注文。除注明正文之出处外,其它由丹波元坚所注条目,共有八十余处。每处注文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既有画龙点睛之妙,能令人霍然而悟,如:卷上“下手法”在引载无名氏“诊腹之法,正心端整,容貌舒缓,手貌安静,最忌粗厉”的正文下,特意告诫:“时寒冷,请炉火或怀手先试自己之肤。”其二,为公丰按语,全书约有近二十条。按语或长或短,多为对正文某一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正文论述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其三,为译者松井操所增按语,每条前均以“△”标示.全书多达五十余条。

明治二十一年(光绪戊子年),通晓医学的清外交官傅云龙旅曰,松井操将完成的译稿送审,得到首肯,于是,松井操找到东京书肆“凌云阁”与公使馆关系密切的中国书商王仁乾(字惕斋,1839~1911年);王仁乾在邀请公使馆随员孙点、廖宗诚等人作序后,主持采用活字排版付印,并于回国时带回中国在上海刊行。据丹波元坚的弟子、长崎的汉方医生冈田篁《沪吴日记》记载,明治五年(1872年)到中国旅行时,曾为苏州的收藏家顾承(字骏叔,号乐泉)看病。当他准备用腹诊法诊断时,顾承却提出“乞隔被而候”的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正是通过《诊病奇侯》汉文版的出版,腹诊法才得以系统地介绍到中国。该书一经流入,便对中国医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刊行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厘正按摩要术》(张振鏊辑)~书,其“卷一·按胸腹”的内容80%来自《诊病奇俊》。其后,台湾汉医药研究室也曾改名为《诊腹学讲义》在台湾地区出版。一九八五年,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毓校点本《诊病奇该》(以下简称王校本),该书底本为“从原稿本影钞的二册旧钞本,由郑炳纯提供其体例、内容与光绪戊子刊印本基本一致。

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介绍(第四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