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

磚家聊電影


《流浪地球》電影這幾天火爆了,截止目前為止12.95億,已經超過《瘋狂的外星人》1億多,增長的速度太快了,成為今年春節檔的冠軍。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首部硬科幻製作影片,是前所未有的,這次上映後受到如此的歡迎跟它的口碑分不開的,投資約3.5億,7000多人的製作團隊近四年多的拍攝,可謂良心之作,特效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只是在劇情銜接方面稍微有些不足,要是加上刪減的部分就可以將劇情連接到一塊了。

上映看到的《流浪地球》時長125分鐘,你卻不知道它被刪減了43分鐘,真正的時間有168分鐘,只是因為在上映期間為了增加排片量,而進行的操作,要知道春節檔競爭比較激烈,《流浪地球》時長最長,自然一開始影院的排片次數不是很多,但是上映後口碑爆棚,觀看的需求也導致排片率增長起來。

被刪掉的情節實際上要能加進去,《流浪地球》故事就會變得更完美。第一,妹妹想要去地面,是因為想要找到在地面的父母,後面的情節可以看出來,電影做出了修改。第二,姥爺死後,兄妹兩人發現冰面上許多屍體,場面比較震撼,也許是這樣的畫面審核不過關,也被刪掉了。

第三,王磊執意要去杭州送火石,不僅是執行任務,他的把老婆和孩子也在地下城。第四,在救援的過程中朵朵和王磊的互動情節沒有了,只是後面挺身而出的畫面,未免有些說不過去。

這些刪掉的情節要是出現在電影中,有些情節就能連貫起來,只是為了電影的審查和排片的需求,不得已刪減下的地方。


阿靖靖


在於流浪,題材新穎,場面恢宏


夢的多姿多彩


構思,中國人的想象力被應試教育扼殺的很厲害

流浪地球是一箇中國人寫的一部有中國色彩切能被外國人接受甚至羨慕的一本小說。

精華就是作為老司機,我連地球都敢開,還有誰!》?


崑崙後學術士


1,一個作品之所以能熱播,能引起人們注意、熱議、非議,證明它抓住了現實生活中的熱點、痛點,能反映出社會的問題,都是在觀眾身邊發生的人和事,引發人們的猜測、深思和共鳴。

,2,郭帆和《流浪地球》小說的作者劉慈欣兩位的回答裡面其實都蘊涵這一顆濃濃的中國心,劉慈欣表示在科幻大片裡面會表現我們對故土的眷戀以及我們以中國哲學方式的生活都會在科幻大片中體現,郭帆導演也說到看到我們自己的科幻片,能夠感受到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或許能夠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勇於想象,崇尚科學的種子。不得不說兩位是非常具有大局觀的人,很多人寫小說拍電影可能只是為了成名為了賺錢,但是兩位能夠為中國科幻事業做出這等貢獻,實在是令人佩服得。

3,都說流浪地球都變成了流量地球了,不過我想說的是,值得!吳京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國外人的科幻片,也許在外國人經歷災難的時候,他們想的是造一個方舟逃跑,但是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當我們經歷災難的時候,中國人想的是帶著地球逃跑。中國人對於家的情懷是非常深厚的,家是永遠是我們的歸宿,因此,我們永遠都不會因為任何事情拋棄自己的家園。雖然這部片存在著些許的瑕疵和漏洞,但是不得不說,這真的是值得一看的好片!


大臉說影視


我認為《流浪地球》的精華集中在三部分:災難警醒、擔當意識和想象精神。

一、災難警醒

最切身、最熟悉的改變最能觸動人心。影片大膽設想了多年後的地球樣子:由於太陽急劇膨脹帶來威脅,地球被迫遠赴太空“流浪”以尋找新的家園,地球表面自此被嚴寒封凍,人們被迫生活到了昏暗壓抑的地下城。比如我看到片中的東方明珠塔,變成黯淡無光的陳跡;以往大快朵頤的蘭州拉麵館,再也沒法招待八方賓客……當時所受的震撼是發自內心的,我想這比杜撰的外星人入侵等情節更能戳人痛點!出於對災難的恐懼、對美好的珍愛,現實的反思自然而然會湧上心頭。

二、擔當意識

面對人類共同的災難,任何人都找不到退路,就該“有力出力”。當地球陷入木星引力而無法擺脫時,《流浪地球》中的英雄們毅然選擇了逆行增援——這與絕望等待、無所作為的選擇形成了強烈對比。捨我其誰的使命感,引導更多近乎絕望的運載車救援者掉頭重返,這種超越國家、文明的擔當意識成了所有熱愛地球家園的人們之共識!靠著眾人拾柴燃起的火焰,才點亮了希望的夜空,把地球拯救在千鈞一髮之際。

三、想象精神

讓地球成為一個超大的發動機來擺脫木星引力,看起來像是科幻作家的奇思妙想,但這種不拘常規、敢於假設的精神卻是《流浪地球》更深切的寄寓——沒有外力,就自己發動;陸上沒那麼多燃料,就在外太空找線索。當然,想象精神的發揮須建立在科學知識基礎上,不是無中生有、天馬行空。


胡鑫知


小說作者劉慈欣在小說《流浪地球》裡的一段話:聽著親愛的,我們必須保持希望,這不是因為希望一定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

流浪地球這部劇在近幾年的科幻電影,顯然不論是演員整容還是特效效果都可以說得上是非常優秀的。


流浪地球劇照


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需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與寶石,不論我們能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碌碌又一天是為記。下面就是我看《流浪地球》的幾點精華感悟之處:

1:太陽不再照耀大地,所有高樓大廈傾塌,人類在地球上建立的世界,幾代人的努力就這樣毀於旦夕。人或逃到天上,或逃到地下,人類追求財富的方向和成功的目標就這樣無可奈何地改變。回頭看,過去曾有過進工廠,繼承父母的工作,吃大鍋端鐵飯碗的時代,然而在幾十年中,曾經特別榮耀的選擇和身份變得沒有意義,下崗、內退,好多工人重新謀取生路。二者之間可有共同之處?沒有一成不變的成功,也沒有什麼會具有永恆的價值和持續耀眼的輝煌。由此看,太陽不能照耀大地,只是人類生存中經歷的一次損失慘重的巨大變革而已。

2:進入地下城,是需要搖號的,是喜悅還是悲哀?但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卻能擁有一把不用搖號的鑰匙,它可以救自己的兒子,也順便救了自己的岳父,這說明什麼?在地球存亡的最後殘酷時刻,能擁有選擇權,是不幸中的萬幸。到最後,他還可以選擇犧牲自己拯救兒子,也順便拯救了地球。也許很多人,只能看著泥石俱下,自己和家人無可奈何,唯有哀嚎。強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能力讓你可以決定自己做什麼。

3:人類在什麼時候,除了珍惜家人,還需要有共患難的朋友,朋友是懂你的那個人,是俄羅斯人老馬以他的犧牲成全了劉培強的選擇。是隊友的犧牲和共同的努力,實現了隊長一路為挽救杭州發動機站做出的努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將戰鬥力超強的隊友聚集在一起,才能打敗比神還厲害的對手。



4: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因為爺爺會開稀奇古怪的車,所以孫兒也懂一些。因為爸爸是航天工作者,兒子也懂得許多航天理論。環境的薰陶很重要。為人父母者,總要堅持往前走。

5:技術的改革就像大海因為潮汐產生的巨浪,一浪接著一浪劈頭蓋臉殺過來,站在浪上操控浪的人,才不會被浪打死,稀裡糊塗的人,會被浪莫名其妙捲走。亦如建國初期的百廢俱興,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到技術時代的來臨,進而通信時代的高速發展,每一次變革成就了許多人,也捲走了許多人。人啊!什麼時候都不能閉門造車,要有學習的能力,要有改變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6:再冷酷的人,沒有了愛和希望,都活不下去。電影裡每個人的堅持和努力,皆因心有所繫心有所愛,家是他們心裡的燈火。給予他們飛蛾撲火的力量,愛是擁抱他們的溫暖懷抱,讓他們竭盡全力地付出。

7:地球最後被拯救,皆因所有人都想活著,只有目標一致利益一致,才會有絕對的團結。任何時候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最後一搏。

8:每個活著的人,只要活著,皆任重而道遠。

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希望,因為你根本不知道結局會是如何,你努力了,可能會成功;

但是你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影視梅子君


你好,我是小維。更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吳京主演的電影《流浪地球》,不僅將中國科幻電影帶到了一個新高度,更是讓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引起了廣泛關注。在世界科幻史中,“帶著地球一起逃亡”這個想法,無疑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腦洞。

唯有足夠廣闊的生態系統,才能在經過災難的考驗後,成功地存活下去。而帶著地球逃亡,無疑最大地保存了地球的生態系統。在歷經了無數磨難後,地球逃離了太陽系。但在中途,人們對目標產生了懷疑和恐懼,進而爆發了一場騷亂。在此之後,太陽旋即毀滅,大多數人在這接二連三的變故中喪生。唯有少數人僥倖活了下來,並駕駛著地球,飛向了心目中的目標。

在這逆境之中,支撐人類生存下去的最大動力,便是虛無縹緲的希望了。但人類卻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偉業,這背後最大的動力,便是希望了。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小維X


《流浪地球》如果和已經風靡全球的好萊塢科幻大片相比,無論是製作經費和視覺特效呈現,老實說還是有較大差距的。能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愛,這像是久旱逢甘霖的盛宴,是我們影迷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佳作。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是劉慈欣,獲得過雨果獎,說明咱們中國人在科幻文學領域受到國際認可。影片導演奔赴美國學習先進的電影製作流程,更有動作影星吳京加盟並出資鼎力支持,製作過程摸索中精益求精,這是一部誠意滿滿的作品。相較於同時期,靠偶像流量衝擊高票房的勢利操作,這部電影更是主創們的情懷之作,應該是影人們難以割捨的科幻情節讓他們一路堅持。

或許我們對《流浪地球》有許多挑剔和不滿的地方,那也應該是愛之深責之切的一種體現。我們習慣於大片的精良製作,就喜歡用相同的標準去審視我們的國產作品。這是對我們的電影工業的鞭策和期許,希望有朝一日能與歐美同行比肩。

在我看來《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不僅僅是我國科幻影片的突破,更是中國電影崛起了一批逐夢大銀幕的先鋒創作者,以及中國廣大觀影群體變得愈發理性和包容。


造境者


流量地球的精髓在於當地球面臨毀滅時,人類勇敢的面對這一事實,共同解決問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愛上電影夢


開門見山,初步將《流浪地球》中讓我發自內心讚歎的16處瑣碎內容按照細節以及計算與推論兩個類型進行了整理,目錄見下:

  1. 【計算與推論】故事的背景年份
  2. 【細節】北京市交通委系統
  3. 【細節】劉啟差點兩次撞上的駕駛員
  4. 【計算與推論】地球重力變化
  5. 【細節】濟寧市派出所的警察
  6. 【計算與推論】上海的冰面厚度
  7. 【細節】CN171-11小隊通過的上海建築
  8. 【計算與推論】運輸車性能
  9. 【計算與推論】外骨骼系統性能
  10. 【細節】Moss的邏輯
  11. 【細節】韓朵朵的細節
  12. 【細節】CN171-11小隊的援軍
  13. 【細節】中日韓救援隊車輛的異同
  14. 【計算與推論】木星引燃方案可行性
  15. 【細節】前後多次呼應的通訊碼
  16. 【細節】官方披露的人物客串信息


1. 故事背景年份與日期細節推算

在125分鐘的放映過程中,《流浪地球》似乎始終沒有以非常直接的形式展現過故事情節對應的背景年份,但是通過電影中展現的一些隱晦細節不難推測,電影《流浪地球》中三個主要場景對應的年份為2058年-2075年-2078年。推測及複驗部分見下:

首先,如果將整個故事籠統地劃分為三個時間階段,則有:

  • 第一節點,即電影畫面通過旁白及新聞轉播,向觀眾介紹“流浪地球”計劃正式啟動所對應的年份,也就是韓子昂帶著劉啟進入地下城的時間。
  • 第二節點,即電影畫面顯示“17年後”所對應的年份,也就是電影主線“擺脫木星引力”事件所發生的時間。
  • 第三節點,即電影畫面顯示“3年後”所對應的年份,也就是故事結尾劉啟再次駕駛運輸車的時間。

由於上述三個時間節點有著明確的間隔年數,因此只要知道其中任一節點的對應年份,便可推算出其餘兩個節點的年份。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以上三個節點中哪個節點包含了明確的年份信息?答案是,第一節點。

在片頭的背景介紹中,有多則新聞畫面明確出現了“流浪地球”計劃執行的日期及時間,2058年6月。以此為推算基礎,則有:

  • 第一節點,2058年,即韓子昂攜劉啟進入地下城的時間,由新聞畫面直接獲得。
  • 第二節點,2075年,即主線“擺脫木星引力”事件時間,由2058+17=2075推得。
  • 第三節點,2078年,即結尾劉啟再次駕駛運輸車的時間,由2075+3=2078推得。

由於以上三個具體年份的準確性均建立在第一節點年份確實為2058年的基礎上,而電影畫面並沒有直接明示韓子昂及劉啟是在“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第一年就進入地下城的;因此,為使年份推測更為可信,可以採用電影中對年份有暗示的畫面進行側面驗證。

我的思路是,如果可以證明第二節點(即故事主線情節)確實發生在2075年,則可以從側面證明第一節點及第三節點年份推測的準確性。那麼故事主線情節究竟是不是發生在2075年?

證明的邏輯是,假設20歲左右的劉啟在2075年拯救了地球,而2075年為羊年,那麼,如果劉啟不小心忘了自己是在哪一年拯救了地球,則他只需要記得自己挺年輕的時候在一個羊年拯救了地球,就可以推算出自己拯救地球的那一年應為2075年。

跟著上述邏輯,通過電影開始及結尾的多個鏡頭可以得出非常明確的結論,中國仍然保留著慶祝農曆年的傳統;有鑑於此,可以推測“十二生肖”這個概念應仍然存在於《流浪地球》的世界概念中。在這一基礎上,回過頭第二遍細看北京地下城中的場景,可以發覺地下城的畫面中出現了多處與“羊”相關的喜慶道具;其中,最為直接的一處,就是在劉啟帶著韓朵朵逃離一哥的棋牌室時,短暫地出現在電影畫面正中央處、極為明顯的“羊”字形道具。查閱2075年對應的農曆生肖年可以確認,2075年,正是羊年!因此不難得出結論,故事主線情節確實發生在2075年。

至此,即使僅推敲電影中出現的畫面,也可以推測出《流浪地球》中各個時間節點對應的年份應為:2058年(計劃啟動)-2075年(木星引力事件)-2078年(劉啟重回地面)。同時,如果將場外因素考慮在內,則有另一份可以側面佐證事件背景年份的資料,《流浪地球編年史》,文中設定:地球於2075年擺脫太陽公轉軌道,人類進入逃逸時代;同年,木星危機爆發。

再進一步,通過劉培強在空間站主控室與國際聯合政府的對話可以得知,故事主線劇情開始於大年初一;因此,引燃木星當日的具體日期應為2075年2月15日,星期五——也就是說,就像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工作項目都在週五結算一樣,劉培強的空間站工作任務也完全符合這一不成文的社會規則,同樣結束於一週中的最後一個工作日,週五。

不得不提的是,相比於工作中社會規則的延續,電影裡北京市中學生的日子就有點……慘。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在電影主線劇情大年初一的木星引燃日,韓朵朵是逃課出來前往地面的,可見地下城的中學生大年初一併不放假;第二,在三年後的大年初一,當日具體日期應為2078年2月12日,星期六,而街上依舊穿梭著至少5個穿著校服、匆匆而行的中學生,可見地下城的中學生週六並不放假。

也就是說,第一,北京市的小朋友們在大年初一還要上課;第二,北京市的小朋友們不僅在大年初一要上課,而且在週六也要上課………慘上加慘!

2. 與時俱進的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

在影片的開始,劉啟帶著韓朵朵摸上了373號運輸車停泊的B03號機位,上車就是一頓手忙腳亂的操作,結果直接撞了邊上B02號車位上的運輸車——然而什麼事也沒發生。

在影片的最後,傷愈歸來的劉啟再一次坐上了運輸車駕駛位,上車就是一頓看似穩如泰山的操作,結果再一次直接撞上了邊上的運輸車——這時候,車載系統直接播放:“違規駕駛,扣3分。”

短短几年,駕照扣分系統直接能和駕駛員的操作動作同步了......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講究啊!

不僅如此,就說“親人兩行淚”那四句話吧,雖然時隔多年這段話本身沒有變,但是播報這段話的聲音從幾年之前的標準播音腔女聲變成了一個感情更飽滿、聲音更甜美的女聲......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講究啊!

3. 劉啟差點兩次撞到同一個駕駛員

在影片的開始,劉啟還不能熟練地操控運輸車,運輸車歪歪扭扭地衝上了公路。他在將運輸車開上路的一分鐘內就差點攔腰撞上橫穿馬路行駛的另一輛小型車輛,出現在屏幕上的駕駛員憤怒地衝他喊:“嘛呢?!!”

在影片的最後,自封天才的劉啟再次駕駛著運輸車衝上了公路,時隔多年依然歪歪扭扭,沒過一會韓朵朵就喊起來了,小心,有人!這一次沒有那輛差點被撞上的車輛駕駛員畫面了,但是同一個憤怒的聲音再一次響了起來:“嘛呢?!!”

這個倒黴而又幸運的駕駛員,正是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客串的:)


4. 地球重力不再是9.8N/kg

初中物理題中,有一個物理老師必定反覆提及的題型——電梯與加速度。題目的大意是,假設人的質量為m,當電梯下降時,請分析人的受力情況。這道題同樣出現在了《流浪地球》中,並且劇組已經給出瞭解答:地球重力加速度不再是眾所周知的9.8N/kg了,取而代之的是,9.6N/k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