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李三人都是大學士,為何說只有左宗棠才是真宰相?

王靜小憶


如果一定要這麼說就是因為三人中只有左宗棠曾短暫擔任過軍機大臣。清代,大學士更偏重虛名,而軍機大臣更實際參與國家重要事務的決策。這個問題問的是清朝什麼樣的人可以算是宰相,那些回答功勞、品德甚至扯什麼“滿清走狗”的那是完全偏題了。


首先要說明,宰相不同於丞相,它不是一個具體官職,而是泛指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某個或某一群官員的統稱。比如秦漢,三公,也就是掌最高行政權的丞相(相國)、掌最高軍事權的太尉、掌最高監察權的御史大夫都屬於宰相;比如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中書省中書令、尚書省尚書令(長期廢置)、門下省侍中都是宰相。不同時期可以被稱為宰相的官職都不相同。


而到了明清,皇權專職獨裁達到頂峰,自從明朝初年朱元璋將中書左丞相胡惟庸治罪後,廢除相權,此後設置的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底,與傳統意義上真正掌權的宰相有天壤之別。雖然後期隨著皇帝不及朱元璋勤政,逐漸委權於內閣,所以內閣成員,也就是殿閣大學士,權力增大,雖有宦官制衡,但也偶有如張居正等權傾朝野的人物出現,所以把大學士們稱作宰相。


到了清朝,情況又產生了變化,雖然承襲明朝制度,也設有內閣大學士,但是很多時候,大學士僅僅是榮譽頭銜,並沒有實際權力,更多時候只是老臣論資排輩,養老的官職。清朝大學士最初延續明朝為“四殿二閣”,即按排名高低為中和殿(明朝為中極殿)大學士、保和殿(明朝為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裁撤中和殿大學士,設體仁閣大學士居最末位,於是形成從保和殿大學士到體仁閣大學士的“三殿三閣”大學士格局(但是為首的保和殿大學士自傅恆之後不再授人,東閣、體仁閣一般只有一個,故而常態為二殿二閣四人),另有協辦大學士二人。這些大學士論資排輩,一旦其中一人身故,則由後面的人依次遞補,熬到大學士的基本都是兩鬢斑白的老臣了。所以,儘管人們習慣延續明朝的叫法,把這些大學士稱作宰相,但他們顯然不是“真”宰相。


那清朝真正的相權歸誰呢?其實清朝比明朝更獨裁,皇帝才是說一不二的那個人,嚴格意義上比明朝更沒有宰相。不過還是有更像明朝內閣的那種幫助皇帝,甚至有時代替皇帝決策的機構。最初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由滿清貴族參與,他們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決策。康熙繼位後,為了從議政王大臣會議手中奪權,設立南書房,選取優秀文人,為其草擬詔書,提供決策意見,召見大臣等等,成為核心決策層。但是,南書房大臣品級都不高,所以難稱宰相。到了雍正年間,設軍機處,軍國大事一體由軍機處決策。能夠進入軍機處,才是真正進入決策層。不過,由於軍機處也不都是高官,也有一些四五品的小官,所以,把那些有大學士頭銜,又入職軍機處的,稱為宰相,是“真”宰相。


所以回來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此三人都做到了大學士。曾國藩於同治六年在兩江總督任上以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功勞獲封體仁閣大學士,並於次年進武英殿大學士。左宗棠於同治十二年在陝甘總督以平定回亂之功獲協辦大學士,次年補授東閣大學士。李鴻章於同治七年剿滅西捻後被授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同治十二年授武英殿大學士(原武英殿大學士曾國藩去世),次年調文華殿大學士(原文華殿大學士瑞麟去世),成為大學士之首。但是由於清朝滿臣排位往往在漢臣之前,所以很多時候,李鴻章的排位在兩任武英殿大學士文祥、寶鋆(均為恭親王奕訢親信,慈禧祺祥政變功臣)之後。


所以,從大學士角度,三人都是。但是三人基本都是在地方或者軍中,很難進入核心決策層,也就是軍機處。故而,曾國藩從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天津教案弄得自己“晚節不保”,狼狽回到兩江總督任上,不久去世。李鴻章接替曾國藩為直隸總督後行辦洋務,操練海軍,卻因為甲午一戰被清流彈劾,在京賦閒許久,去往兩廣總督任上,最後又代表清政府簽了《辛丑條約》,雖然在洋人心中是清朝的代表,但此二人都未擔任軍機大臣。


唯一例外的是左宗棠,光緒七年,恭親王奕訢調剛剛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入京擔任軍機大臣,但是僅僅幾個月後,左宗棠就因為脾氣耿犟,與同僚不和,加上不能忍受京城的壓抑而調任兩江總督。雖然只有短短几個月的軍機大臣生涯,但是確實是三人中唯一一個做過軍機大臣的。所以,他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可以稱為“真宰相”。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一手遮天,即使恭親王奕訢這個總理王大臣、領班軍機大臣,也會被慈禧隨便革職,左宗棠這個軍機大臣有多少權力,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倒是曾左李三人在地方上無論是剿滅叛亂,收復失地,還是興辦洋務,都更有作為。


伊耆角木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而清朝能被成為宰相的是軍機大臣,以及清末期的總理大臣。

清朝的軍機大臣均為兼職,自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等官選用,或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處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與軍務,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軍機處已不再是單純的軍事機構,逐漸演變為清代全國政令的策源地和統治中心,其地位遠高於國家行政中樞的內閣。

曾、左、李三人都是大學士三人都是大學士,但是真正做到軍機大臣的只有左宗棠,這是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沒有達到的位置,所以只有左宗棠才能稱呼為宰相。

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功勞顯著,最後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李鴻章是清朝後期的重要大臣,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左宗棠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冶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並且評定新疆叛亂,維護了國家領土,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從三人的官職上可以看到,只有左宗棠有過軍機大臣的履歷。這也和晚晴軍機大臣的職位變化有,晚清的在任督撫一般也並不兼任軍機大臣,例如李鴻章、曾國藩終身未曾擔任軍機大臣,而左宗棠、張之洞都是在離開督撫之任併入京後才擔任軍機大臣的。


帝國烽火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清朝並無宰相一職。

在封建社會,宰相本是最高官職了,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直以來,皇權與相權兩者之爭都是層出不窮。待到朱元璋時,他乾脆把這個職位裁撤掉了。從此之後,明清兩朝都不再有宰相。

當然了,我們可以用相對應的權力來打個比方。那麼,此三人中,左宗棠曾任軍機大臣,不知道這算不算個“宰相”。不過,這三人中,似乎他的名字在後世卻不如另兩人響亮?

三人都是晚清時期的中流砥柱,且都是漢人出身,仕途能到一個位極人臣的地步,當然是相當榮耀之事。不過,對於他們的性格特點,後人都各有褒貶。

我們先看看曾國藩。後世說他是今古完人,但我個人認為,他的奴性未免突出了些?他對清皇朝似乎是過於愚忠了。

不知道似乎是他與生俱來的性格?因為傳說中,他本就是個愚鈍之人,是用愚公移山的方式才做出驕人的業績,終於其一生,似乎都沒做過什麼投機取巧讓人驚喜的事情。

及至後來,他平定太平天國立下這麼大的功勞,但是為了避嫌,也是主動裁撤湘軍,並激流勇退。事實上,以他當時的實力,哪怕是對清延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於左宗棠,也跟前者一樣是個文士身份,但卻走了另一個極端。如果說曾國藩是腐儒,那麼左宗棠便是一位狂生。他以自己的才學自視甚高。即使是作為伯樂的曾,也一樣被他所瞧不起。

不過他打仗倒是很厲害,一點都不會拖泥帶水,收復新疆立下大功一件。

至於李鴻章,估計是中國近代裡最為重要的人物吧。他以一人之力,影響著整個晚清的歷史走向。很多人認為,他在外交上卻顯得未免有些軟弱。其實這又是無奈之舉,以當時的情境,相信換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比他更好。而他與列強的步步周旋,也正是他高情商的體現。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李鴻章的話,中國歷史真不知道又將是如何一個走向。


史海驚奇錄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是清末同光時代的中興名臣,三個人中沒有一個是什麼真宰相。

清代沿襲明朝制度,不設宰相,而由大學士充當皇帝的政治顧問,因為類似宰相,所以明、清時代對大學士有尊稱為宰相的慣例。

不過,明代的大學士有實權,而清代的大學士則更多之類似一種政治榮譽,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分別曾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可以被尊稱為中堂,但都只是虛銜,沒有實職。

其中,左宗棠在1881和1884年曾短暫擔任過軍機大臣,是三人中唯一入值過軍機的人,由於清代軍機處的職權較重,因而有人據此認為左宗棠是真宰相,實際上這種理解也不妥當。軍機大臣和歷史上的宰相的職權仍然有很大差別,仍然只能視作是“類似宰相”,而談不上是真宰相。另外,軍機大臣同時設有多人,以領班軍機最重要,左宗棠在軍機處也並沒有能夠成為領班軍機。


海研會


以文憑論,曾國藩、李鴻章都是進士出身,而左宗棠只是個舉人出身。但經過自身努力,適值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左宗棠在鎮壓過程中,才幹突出;在收復新疆中又為中華立下不世之功;故也以舉人而位列大學士之列。在明朝、清朝之際,朝中不設宰相,但明朝內閣有首輔大臣,俗曰宰輔;清朝雍正朝起設立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俗曰宰相。曾、左、李三人中,只有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後回朝,被授予軍機大臣,並領班。所以說,他們三人中只有左宗棠才是真宰相。

曾國藩主持太平天國時期清朝東南半邊國事,舉足輕重,清朝目為戰亂時期的長城,同治中興的股肱之臣,威望在左、李之上。

左宗棠多謀善斷,自信力很強,輕意不能撼動。廉不言貧,勤不言勞。待將士以誠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撫綏,眾至如歸。任軍機大臣時,不諳朝中中庸之道,像治軍理民一樣勤勞,天天早早上班,結果下屬適應不了,多有詆譭。而左宗棠自己也看不貫朝中現象,就以病辭職放外,任總督大臣。

李鴻章是一代能人,有軍事、政治才能,在官場上亦能隨機應變,保身守財有一套辦法。馭人上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雖然晚清之際,忍辱負重,保衛飄搖的清王朝,但性格使其留下了賣國求榮的名聲。


二曲人


大家好,我是麻雀誠毅。

所謂“真宰相”是指獲得了宰相的權力,歷史上的宰相權力隨著皇權的加強是逐漸削弱的,但實際上他的權力仍然存在只是沒有一個職位是擁有宰相應該擁有的權力,尤其是隨著隋唐時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宰相權力逐漸被分割。



中書省擬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三省時代的中書門下是真宰相,元朝三省六部變成中書省一省制,中書省是真宰相。自從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就沒有什麼機構可以囊括宰相的權力了,明代的宰相權力分屬於宮裡的司禮監和內閣,明代能算得上是真宰相的也就是張居正了,因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馮寶一直支持內閣首輔張居正。



清代的內閣雖然還在,但是已經逐漸發現成為了傳遞聖旨、奏章的執行機構,康熙是由南書房承旨,可以勉強稱得上是決策機構吧。雍正之後主要由軍機處處理日常事務,重大決策均出自軍機處。清代宰相的權力主要由軍機處和內閣分擔,軍機處決策,內閣執行。但問題在於軍機處大臣實際上沒有決策權力,權力全部歸屬於皇帝。所以這也就是士大夫們的坊間共識吧。



再來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的最高職位,曾國藩任職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任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左宗棠任職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三人都是內閣大學士,但是隻有左宗棠擔任過軍機大臣。宰相的權力分屬於內閣和軍機處,左宗棠就是真宰相。位極人臣,這是清代漢人渴望的職位啊。


灤陽誠毅


曾做事過激,當時不過有些百姓餓急了搶些吃的,何故全殺了,更讓更多的人看著不舒服,他的單純震壓的思想,末必現實,但朝庭看著人還忠的可用,但不能進″政治核心",當個打人的打手還行,試著用,讓他當鷹犬,弄砸了,自己背。結果是百姓口服心不服,出事沒人幫大清,外敵一入侵就體現出來了,再者稍有官兵起義苗頭一哄而起,一觸即發,孫文藉以成事。李某主要主持對外事,對外敵大軟弱,挺不起腰桿,大清用他去迂迴談判,代表了

大清,作事不強硬,當局也被動,只能將就湊和著用,沒再行的,別去談和人,恐怕鬧翻了也不妥,不卑不亢,運酬自然的沒有。另外對新彊問題他.也不願惹事,只求退讓保安。所以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賣國賊。左宗堂相對好些,看問題較適中,比主內事時曾的過激,對外時李的過弱都強些,尤對新彊問題把握得好,致新彊大塊國士沒丟了去。


用戶9450977780495


清朝大學士的地位和權勢跟明朝大學士沒法比,清朝的決策機構在軍機處,但軍機大臣也根本算不上宰相,只是跪受筆錄而已,曾、左、李三人中只有左宗棠擔任過軍機大臣。但是,在清代後期太平天國運動中,地方督撫權勢和地位上升,特別是湘軍、淮軍起家的漢族地方大員,如曾左李,權勢和地位炙手可熱。但曾左李三人中,真正有一點宰相地位的,應該是擔任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曾左都不行,即便李鴻章,也難說有宰相的地位。


赤腳去踏雪i律師


因為只有左擔任過軍機大臣!其他兩人都沒有!


夜夜龍泉壁上鳴


曾國藩文官掛武帥,功在平亂,業在提攜,可為儒將。但他時清庭戴有色鏡關注他的行動,工作很難開展,唯曾公能勝任也。

李鴻章也可說出自曾門,他也能用兵,但重點在治國。是曾武(平亂)李文(治政)的左右搭擋。

左宗棠文武全才,才雄氣大,文可治國,武能安邦,大將之才,理當是帥才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