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第一次見這樣的瓷器,念念不忘,後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馬未都:第一次見這樣的瓷器,念念不忘,後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導讀:包袱瓶知道的人不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始燒於清朝康熙年間,流行於乾隆、嘉慶兩朝。因為包袱瓶憑藉其獨特的器形,優美的紋飾,美好的寓意,宮廷皇家常見的御用之物,也是後世爭相仿製的精品!

其器形特點:瓶身上飾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帶。就像是在瓷器上“打”了一個大蝴蝶結,顯得體態柔美,華容婀娜,構思奇特,精美嬌豔,令人難忘。又因“包袱”與“包福”諧音,寓意幸福吉祥。

當年馬未都還不是收藏家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瓷器,著實讓他吃了一驚!從那之後一直念念不忘,後來有機會擁有了這樣的平直而且還是一對!且看看是怎樣的包袱瓶?

馬未都:第一次見這樣的瓷器,念念不忘,後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馬未都為包袱瓶的獨特美震撼了!

馬未都看到這樣的瓶子,就圍著瓶子轉了很久因為他無法想像,以堅硬表現柔軟能達到如此登峰造極的地步。瓷器本身是硬質的,而絲巾是軟質的,在瓷器上把絲巾包過來的時候,像真的一樣非常柔軟,那個皺褶起伏都做得異常精彩,器物在絲巾的襯托下更顯生動活潑,這是鼎盛時期的一個標誌。

馬未都:第一次見這樣的瓷器,念念不忘,後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清嘉慶 粉彩花卉紋包袱瓶

從那以後,馬未都就想念念不忘,有朝一日一定要擁有一個這樣的瓶子:後來不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機會終於來了,1996年的時候,馬未都從拍賣行拍下了這樣的瓶子,而且還是一對。同時讓他欣慰的是,花的錢比預算的還要少,那時候的人對這款瓷器的認知還不高,認為它僅僅是一個瓶子,卻欣賞不到它還是一個極為精美的工藝品,還不能完全體會包袱瓶以堅硬表現柔軟的能力和技藝,堪稱一絕。

馬未都:第一次見這樣的瓷器,念念不忘,後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清嘉慶粉彩纏枝蓮紋包袱瓶

清嘉慶粉彩纏枝蓮紋包袱瓶 觀復博物館藏

這對瓶子在瓶身肩部裝飾凸雕的包袱皮或者束帶,絲織物的褶皺起伏細膩精到,用堅硬的瓷土來表現柔軟的絲織物,用色彩鮮豔柔和的粉彩來表現絲織物的美感,兩者的結合達到了審美的極致。這對嘉慶時期的包袱瓶還保留有乾隆時期的工藝特徵,畫面繁縟,色澤豔麗明亮,底足署“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如今存放在觀復博物館內。

這種瓷器的美感給人的第一衝擊力非常震撼。在瓷器上把這個絲巾包過來的時候,絲巾形制活靈活現,看起來非常柔軟,質感栩栩如生,器身皺褶、起伏被刻畫地非常精彩。

馬未都:第一次見這樣的瓷器,念念不忘,後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器身飾凸雕的包袱紋,布紋褶皺清晰,一飄帶圍繞瓶頸紮起,系成蝴蝶結狀,造型富有創意,獨具特色。施釉肥厚,釉彩豔麗,就像一條大絲巾從瓶的肩部圍過來,在中間自然地打個結,褶皺起伏明顯、自然,增添了瓷瓶的雍容華貴之感。

如此奇特又蘊意深刻的瓷器,在收藏領域當然也是極受歡迎!

清朝的瓷器就像是清朝的歷史一樣。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造瓷業也日漸荒蕪。清初,兵荒馬亂,天下尚且不保,更沒有閒暇顧及瓷業。到順治年間,天下漸漸安定,造瓷業才慢慢恢復。不過,恢復之後,發現造瓷業勞民傷財,順治皇帝體恤萬民,恢復沒幾年之後,就停頓了。

馬未都:第一次見這樣的瓷器,念念不忘,後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到康熙年間,國力漸漸強盛,造瓷業才開始完全恢復。加上康熙個人比較喜歡瓷器,造瓷業漸漸興盛起來。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勵精圖治,清朝出現了盛世,造瓷業也十分發達,開始對瓷器進行再創造,繼而是創新。彩繪紋也開始流行,這一時期,像“胭脂水”、“古月軒”,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根據檔案記載,乾隆皇帝比較喜愛的各類器皿都會要求造辦處專門配做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裝,並將器物的名稱、年號刻在匣蓋上,以示珍藏。袱系紋的流行應該與此有關。這種紋飾常見於琺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


盛極而衰,是歷史的常理,清朝的國力到乾隆後期漸漸衰落,嘉慶便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起點,國家處於多事之秋,瓷器也漸漸呈現出衰微的氣象。所以,嘉慶朝名瓷便不多了。嘉慶以後,更不待言。

馬未都:第一次見這樣的瓷器,念念不忘,後來擁有了而且還是一對

結語:如今的收藏界,包袱瓶的價格一漲再漲,清朝官窯所制包袱瓶價格當在百萬元之列,就連普通民間燒的包袱瓶也已經達到了六位數。故而,包袱瓶一直是收藏市場上的搶手貨,值得珍藏,如果您手上有這麼一件,恭喜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