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怎麼丟的?宋太祖為啥想花錢買回來?

劉樹徵律師


有一部熱播的電視劇,叫做「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男主角是由馮紹峰飾演的顧廷燁,出生於將門世家的他自幼習武,酷愛研習兵法,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有朝一日定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而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不知有多少英雄豪傑做夢都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且為此付出了無數努力,那麼這個燕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又是怎麼丟的呢?

  • 何為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以如今的地圖劃分即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以及天津的部分地區,在當時來講指包括燕、雲、順等等十六個州,故簡稱為“燕雲十六州”。

然而,在五代十國這段時期,後晉有一位皇帝,叫做石敬瑭,此人野心勃勃,為了在亂世之中站穩腳跟,竟然將原本屬於中原王朝的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人,妄圖得到遼國的庇護,甚至還不知廉恥的認了比自己小十幾歲的遼國皇帝為父。

此舉雖然為石敬瑭帶來了榮華富貴,卻給中原百姓埋下了無窮的隱患。

  • 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那麼為何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那麼重要呢?蓋因此區域地勢險峻,乃天然屏障,一丟失,則相當於整個河北門戶洞開,北方遊牧民族隨時可以舉兵南下,長驅直入,甚至一馬平川,屆時中原王朝岌岌可危。

因此,自宋太祖趙匡胤橫空出世,黃袍加身之後,收復燕雲十六州之地便成了整個朝廷的重中之重,但趙匡胤也知道遼軍雄據燕雲,戰力強橫,可不是好惹的,因此不惜希望花重金將燕雲十六州買回來。

然而此等戰略要地,又是好不容易到嘴的肥肉,遼國如何肯輕易吐出來,因而直至宋太祖去世,燕雲十六州也並未收復。之後宋朝的軍民更是為此付出了無數的鮮血和努力,但均以失敗告終。

直到朱元璋時期,其麾下大將徐達率領軍隊一舉攻克元大都之後,燕雲十六州才再度迴歸中原王朝。而此時,距離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已然度過了455年。


古今嘚吧嘚


“燕雲十六州”是後唐大將石敬瑭為了能夠擊敗後唐末帝李從珂用來收買契丹人下的本錢,當時石敬瑭並非不知道若是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從此中原再無寧日,但是對於即將渴死的人來說哪怕是鴆酒他也要喝,而且當時他的謀士桑維瀚提議送禮就要送個契丹人無法拒絕的,最後不但割讓燕雲十六州,石敬瑭還稱呼耶律德光為父皇帝。

許多人以為石敬瑭稱呼耶律德光父皇帝吃虧,其實這項上石敬瑭沒吃多少虧,因為耶律德光是他岳父李嗣源的結拜兄弟,但是燕雲十六州一割讓,從此中原就再無寧日了,這也是為什麼宋朝一直對燕雲地區念念不忘的由來。

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就有想收復燕雲的意思,之前的周世宗柴榮已經收回了燕雲地區的灜、莫州等地,只是當時契丹遼國正處於國力上升期,而在未統一南方的情況下與契丹硬拼,不符合趙匡胤與趙普等人商議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

於是趙匡胤設立“封樁庫”積蓄錢財,聲稱要用錢將“燕雲”從契丹遼國手上買回來,若是遼國人不願意,那麼封樁庫裡的錢就充作軍費。

可惜後來南方還未統一時趙匡胤就去世了,繼任的趙光義是個志大才疏之輩,雖然盡收周圍小國,毒殺降國國君,但是在遇到實力鼎盛的遼國時,沒有經歷過大陣仗的趙光義犯了輕敵冒進的毛病,雍熙北伐一戰宋軍精銳盡失,從此宋遼攻勢易手,宋朝再也沒有收復燕雲的能力,徽宗時曾經花錢從女真人手上買回來個空地盤過,可是不久就連老家都丟了,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燕雲地區才重新回到中原漢人王朝治下。


飛凡看歷史


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線,主要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再也無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便可長驅直下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復,燕雲十六州足被非漢族政權統治了四百餘年。

後唐內部政爭激烈,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求援

自朱溫篡唐之後,燕雲十六州先是被劉守光的桀燕和晉王李克用各佔一部分,直到913年晉王李存勖攻滅桀燕,燕雲十六州這才完全落入晉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後,燕雲十六州便順理成章的歸屬了後唐。

李嗣源執政時期,石敬瑭不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從龍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後,李從厚繼位,為了瓦解地方勢力,調任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鎮州成德節度使,並讓李從珂接任河東節度使。然李從珂並不願離開經營多年的陝西,於是發動兵變攻打洛陽,而石敬瑭也從河東殺來俘虜了從洛陽逃出的李從厚,並像李從珂請功,李從厚遂被李從珂所殺。

李從珂奪得帝位後,石敬瑭被任命為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然而,石敬瑭雖有扶立之功,但卻也成為了李從珂最大的威脅,李從珂便想將其調離經營多年的河東,石敬瑭則以辭去馬步兵總管、調任別處為由試探李從珂,沒想到李從珂果然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

△石敬瑭畫像

石敬瑭自然不願離開根基之地,面對李從珂的催促,便慌不擇路的勾結契丹,取得契丹對自己的支持。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頓生底氣,竟然以李從珂只是李嗣源養子為由,要求其位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李從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職,調兵遣將圍攻石敬瑭。

眼看兵臨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同時,承諾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門關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襲並大敗後唐軍隊。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並與石敬瑭合兵南下進攻京師洛陽。後唐此時雖然仍有一戰之力,但李從珂卻在戰敗後意氣消沉,各鎮將領見狀於是紛紛叛逃,結果後唐就此被滅,李從珂則帶著傳國玉璽和曹太后、劉皇后、兒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

宋初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容易,主要面臨兩大難題

由於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極為重要,雖然後晉、後漢均無力收復,但後周的柴榮卻曾發動北伐,雖然最終因病而失敗,但也收復了瀛、莫、寧三州十七縣,其中瀛、莫二州便隸屬於燕雲十六州。而對於北宋來說,也曾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卻面臨兩大難題。

1、遼國國力不在北宋之下。遼國不同於我們印象中的遊牧政權,在我們的印象中,北方遊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聯盟式的統治模式,雖然能夠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離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對較為獨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實力其實一直相對有限,雖能對南方中原政權形成威脅,但很難形成毀滅性打擊。而自五胡十六國以來,遊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響,開始迅速縮小與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遼國)雖然同樣是遊牧民族,但在統治方式上其實已經與中原王朝極為相似,已經開始採取集權統治,同樣是個凝聚力極強的國家。因此,不論是國土面積,還是軍隊戰力,亦或是戰爭動員能力,遼國不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於立國較早的原因,在國力方面還要處於上風。

2、百姓對宋朝歸屬感有限。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到開寶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統一天下,具備北伐條件,遼國對於燕雲十六州的統治已經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說差不多經歷了兩代人。為了統治當地漢人,再加上該地多以農耕為主,因此遼太宗對該地採取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即對契丹人和漢人分而治之,形成了遼國版的“一國兩制”。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可不懂什麼“華夷之辯”類的大道理,所求的不過是個溫飽和富足生活,對於誰當家做主其實看得並非那麼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時,遼國對於燕雲十四州的統治已經極為穩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經開始接受了遼國的統治,要說百姓對於宋朝這個新生國家到底有多少歸屬感,恐怕並不樂觀。

正是由於這兩點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其實並不容易,而這想必也是宋太祖趙匡胤最終選擇“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統一順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設立“封樁庫”,其實更多是為戰爭做準備

宋太祖趙匡胤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曾將各割據勢力所藏的金銀財務全部收繳至京師,設置府庫儲存,稱之為“封樁庫”。同時,趙匡胤還將每年的結餘也存入此庫,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真的是為了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關於宋太祖意圖花錢贖買的說法,源自於“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軍旅飢謹,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民;石晉苟利於己,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使斯庫所積滿三五十萬,即譴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這段記載。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這句話,卻忽視了“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這句。因此,趙匡胤設立“封樁庫”的確有贖買燕雲十六州的意圖,但並非代表他畏懼遼國的軍事實力,相反對於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當決心的。

我認為,趙匡胤設置“封樁庫”或許還有迷惑遼國的作用。正是由於上文提到的兩個原因,趙匡胤知道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剛剛統一天下,貿然與遼國起衝突並不明智,這種情況下,他自然沒法明說“封樁庫”就是為了打仗準備的,那還不得引起遼國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夠用金錢贖買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遼國那邊不是昏君當政,又怎麼會為了錢財而出賣土地,我想這一點趙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認為趙匡胤設“封樁庫”更多是為了戰爭在做準備,畢竟對於兩個實力相差不大的國家來說,一旦直接開戰,必然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戰爭,而曠日持久的戰爭所需要的錢糧,那可不是個小數目。


香茗史館


燕雲十六州是石敬瑭為了獲取契丹人的庇護主動割讓給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從漢人歷史的角度看,這是中原民族拿土地向北方胡人的投降和獻媚。宋,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中都是軍事能力相對較弱的朝代,這與唐末社會動盪,中原漢族勢力嚴重削弱,而宋太祖靠黃袍加身而得天下不無關係,戰力之弱可以從宋建國初著名的“太原之戰”可見一斑。正因為宋的建立是軍人奪權,因此,重文抑武是宋的立國之本。這導致了後來與契丹的遼國、女真的金國長期拉鋸式的戰爭,直至最後被蒙古滅亡。所以,宋太祖不是不想通過武力收回失去的燕雲十六州,而是確實沒有實力。但是宋又是中華有朝以來最富裕的朝代,因此,贖買便成為除了無力收復之外的最佳選擇。


一段硬木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後唐。並滅掉後梁,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藉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後唐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沙陀人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遼朝)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但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佔領燕京地區。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佔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1127年,宋舊皇室趙構衣冠南渡,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偏安政權,後來遷都臨安(杭州)。


青山舊時雨


燕雲十六州是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送給大遼的 。當時,後唐李從珂欲滅掉石敬瑭,石敬瑭自己的勢力不足,拉攏遼國幫忙,條件就是割讓燕雲十六州,遼國出兵幫助石敬瑭滅掉後唐,石敬瑭成為歷史上的“兒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兌現給遼國。

宋太祖乃至整個北宋的皇帝都想拿回燕雲十六州不管是戰爭還好,金錢換取也行,只要能拿回來就行,用金錢換取土地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一、宋太祖評估了一下宋遼的戰力,宋軍多步兵,遼國大多是騎兵,打起仗太吃虧,能和平解決最好和平解決。

二、遼國在中原戰亂的時候,發展成強大的國家,不是一般的遊牧民族,他們的朝廷建立仿中原文明,國家體系建設完善,硬碰硬,傷亡慘重,若是金錢能解決最好不過。

三、燕雲十六州被遼國統治太久,本地士族已經認同遼國的統治,心不在中原,即便發動戰爭奪取,後期統治也是矛盾不斷,要是通過一種和平演變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饕餮中國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大概包括了現在的北京、天津、山西與河北的北部。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都是中原統一王朝最重要的北部防線。

早在戰國時期,燕國就曾經在這一區域修建長城,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秦始皇統一之後又將趙國、燕國的長城連接,形成重要的軍事屏障,東漢光武帝當時為了統一全國,不得已放棄了對這個要點的軍事部署,後來只能長期在長城以南用重兵防禦。五代的長期大分裂導致中原王朝失去了對燕雲十六州的有效統治,宋朝對外戰爭的失利甚至滅亡都與沒能收復這個屏障有直接的關係。

公元907年,大唐王朝覆滅,朱溫建立了後梁,但是他並沒有取得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公元911年,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稱帝,國號燕,史稱桀燕,但是這個政權僅僅存在了兩年。公元913年,沙陀人李存勖攻入幽州,殺掉劉守光,十年之後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唐,即後唐。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但國祚只有十四年,共傳了四代皇帝,到了末帝李從珂的時候,戰功卓著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的權利已經非常大,而且李從珂與石敬瑭兩人互相猜忌,最終石敬瑭起兵造反。在後唐官兵的鎮壓之下,面臨覆滅的石敬瑭只好以割地稱臣為條件,向逐步崛起的北方契丹族求援。

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援助之下擊敗後唐,建立晉國,史稱後晉。然後他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割讓燕雲十六州,並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儘管他的繼任者石重貴向契丹稱孫不稱臣,而且也曾經有過交戰,但最終還是在契丹的鐵蹄之下被迫投降,公元947年,後晉滅亡。

後周出了兩位在中國歷史上堪比秦皇漢武的皇帝,但不幸的是這兩位都雄才大略卻英年早逝。後周世宗柴榮水路並進北伐遼國,曾經在一個月內收復了三州三關,在攻取幽州的時候身患重病,不得已而班師回國,一個多月之後病逝,就這樣,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喪失。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遺憾。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曾經專門在宮內設立“封樁庫”,一點一點地積攢財富,想著用金錢贖回十六州,即便不能贖回,這些錢也可以充當軍餉。趙光義比他哥哥直接一些,他曾經兩次發重兵北伐,最終都以慘敗告終,甚至太宗本人都中箭逃亡。宋遼之間四十多年的戰爭導致雙方都精疲力盡,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宋每年向遼送歲幣銀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但不得不說這一條約穩定了當時的局勢,雙方的貿易往來讓兩個敵國達到了雙贏。

大宋確實是個不錯的朝代,但是兩宋後期的作為實在可恨可悲,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直接導致了宋朝的滅亡。立國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最終沒有將燕雲十六州收復。


不許人間見白頭zzz


 “燕雲十六州”,是指五代時期後晉割讓給遼國的十六個州,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北部。

  公元938年,後晉皇帝石敬瑭以這塊土地為條件,換取了契丹人對他的支持。

  從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北方遊牧民族就能輕鬆直搗中原腹地。

  而在北宋歷史上,歷代皇帝也一直沒有完整收復過“燕雲十六州”,這裡也成為了他們內心永遠的痛。

  對此,一般認為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兩次北伐失敗,最終導致了宋朝再也無力拿回“燕雲十六州”,他應該為北宋屢遭遼、金吊打負責。

  但是,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比起宋太宗,宋太祖負有更大的責任。

  這種說法有道理嗎?我們還要從宋太祖的老上司柴榮說起。

  一、柴榮曾力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展現出了與其他五代十國君主不同的清新氣象。他意圖儘快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亂世。

  這個時候,有個叫王樸的大臣,向柴榮獻上了被稱為《平邊策》的統一方略。王樸認為,南唐、後蜀等國雖富,但軍力欠佳,因此建議先拿下兩國,而“吳、蜀平 , 幽(幽州)可望風而至。”(《舊五代史》)

  在王樸看來,一旦吳蜀等地拿下,收復“燕雲十六州”是順理成章的事。

  柴榮深以為然,於是便先攻取南唐。然而,南唐沒有王樸想象得那麼不堪一擊,柴榮花費了3年多,終於取得了14州,但要將其完全滅掉恐怕是曠日持久的。

  於是,柴榮馬上調轉槍頭,揮軍北伐,意圖先攻滅北漢,同時收復“燕雲十六州”。

  公元959年,柴榮在先後收復了瀛、莫二州,以及瓦橋、益津、淤口三關之地後,卻突發重病,不得不返回開封,並在不久後病死。

  隨著柴榮的死,中原王朝對“燕雲十六州”的攻勢暫時歸於沉寂。

  二、“燕雲十六州”不在宋太祖計劃之內?

  1、“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後,曾經想要先攻打北漢,但又沒有下定決心,於是就統一的先後順序問題,諮詢了大將張永德,而他得到的答案是:

  “太原(北漢)兵少而悍, 加以契丹以為援, 未可倉卒取也。”(《續資治通鑑長編》)

  張永德的意見是:北漢雖然兵少,但戰鬥力強,又有契丹為外援,極難攻克。

  後來,趙匡胤、趙光義兄弟曾夜訪宰相趙普家,再一次就統一天下的順序問題徵求意見。

  “上曰:‘吾欲收太原(北漢)’。普嘿然良久,曰 :‘非臣所知也’ 。上問其故, 普曰 :‘太原當西北二邊, 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當之, 何不姑留 ,以除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上笑曰, ‘吾意正爾 , 姑試卿耳’ ! 於是用師荊湖,繼取西川。”(《續資治通鑑長編》)

  這段著名的對話,奠定了北宋“先南後北”統一天下方略的總基調。

  按照趙普的意思:如果先拿攻打北漢,縱然能夠一次就攻下,也要面臨北方的契丹邊患;還不如把它留下,先攻打南面的諸國,像北漢這種彈丸之地,還怕它逃了!

  而從以上兩則史料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宋太祖並未將收復“燕雲十六州”列入他的統一計劃之列,而只說要攻下“太原”,即北漢的都城。而在趙普給宋太祖的答案中,也沒有提及收復“燕雲十六州”。

  而在具體統一過程中,宋太祖卻曾經兩次攻打過北漢。公元968年,北漢皇帝劉鈞病死,國內發生內亂。宋太祖果斷髮動北伐,但因為契丹派出救兵,宋軍退去。

  第二年,北漢對宋發起反擊,宋太祖再次北伐。這次,他事先預判了契丹的救援方向,先派兵馬搶佔有利地勢,阻擊契丹援軍,但最後仍因為攻城戰傷亡頗大而被迫退兵。

  2、宋太祖對契丹的態度

  宋太祖兩次北伐北漢未果,這兩仗,也暴露了他不願意過早與契丹正面交鋒的心理,正如他所說:“河東與契丹接境, 若取之, 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東都事略》)

  宋太祖對於契丹和“燕雲十六州”的態度,還在另外兩則史料中有所體現。

  一是王鞏的《隨手雜錄》記載:

  太祖一日召趙韓王(趙普)於別殿,左右無一人, 出《取幽燕圖》示之。趙熟視久之,曰:“此必曹翰所為。”帝曰:“何以知之? ”曰:“非翰莫能為也。”帝曰 :“何如? ”趙曰:“舉必克之, 須世世得曹翰守之乃可。”帝不語,攜圖而入, 遂不復言幽燕之計。

  當時,曹翰向宋太祖獻上了《取幽燕圖》,宋太祖問趙普這張圖如何?而趙普的回答是:計劃不錯,攻之必克,但須得世世代代都有曹翰這樣的人才守住這塊地方。宋太祖沉默不語,再也不提收復“燕雲”之事。

  同樣在記載,也出現在王夫之的《宋論》中:

  “太祖謀之趙普。普曰:‘(曹)翰取之,誰能守之?’太祖曰:‘即使翰守之’普曰:‘翰死,誰守之?’而帝之辯遂窮。”

  可見,即便是軍事強人宋太祖,似乎也對契丹懷有一種忌憚的心態。他不想因為過早的與遼國交鋒,而陷入戰爭泥潭,影響了攻取南方其他弱國的計劃。

  三、用金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的設想

  雖然說宋太祖並未將“燕雲十六州”列入自己的統一計劃之內。但作為開國之君,身上肯定也有收復中原王朝故土的強烈責任感。

  而且,“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也是宋太祖的霸氣名言,北面有一個如狼似虎的強悍“鄰居”契丹,他又怎麼能夠睡得著?

  所以,因為考慮到與契丹在軍事上差距,他萌發了一條用金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的設想:

  “太祖討平諸國,收其府藏,貯之別庫,曰‘封樁庫’,每歲國用之餘,皆入焉。嘗語近臣曰:‘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俟所蓄滿五百萬緡,遣使遺北虜贖之山後諸郡。如不我從,則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澠水燕談錄》)

  宋太祖平定諸國以後,將各國國庫裡的財物收集起來,設立了一個“封樁庫”,每年還將用不完的錢物存入。他打算攢夠了五百萬緡(一千文銅錢穿成一串叫一“緡”)後,就派使者到契丹,商議用錢將“燕雲十六州”買回來,如果不成,再用這些錢招募戰士,強行攻取。

  那麼,用錢來買回“燕雲十六州”,是否具有可能性呢?

  答案是有的。在歷史上,遼國雖然是一個高度漢化的遊牧民族政權,但對於開國50僅僅多年的契丹人來講,掠奪人口和財富,比佔領土地更為重要。

  宋太祖用金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的設想,應該說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只不過這一計劃隨著他的去世而終止。

  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即位後,不僅徹底放棄了贖買計劃,而且還對宋太祖的這種做法頗有微詞:“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為念,何其過也!”《續資治通鑑長編》

  然而,宋太宗改用武力收取“燕雲十六州”,看起來英雄豪邁、氣壯山河,但最終卻以兩次大敗,損失數十萬宋軍精銳而告終。

  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宋太祖、趙普、張永德對於遼國軍力的估計,是完全正確的。

  結語:儘管“燕雲十六州”是中原故土,將其收復也完全是正義之舉。但考慮到當時遼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這片土地已經被割讓30多年的現實,北宋將其收復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說,宋太祖儘管有此主觀願望,但一直沒有將“燕雲十六州”列入到自己的統一計劃之中。而他想通過金錢贖買的方式收回故土,也不失為一種創新的方式。

  只不過,宋太宗並未像宋太祖那樣,曾親自在戰場上與契丹人浴血廝殺過,最後吃了膨脹輕敵的虧。


環球看奇聞


唐朝滅亡以後,經過兩個並不出名的朝代後梁、大燕後,沙陀人李存勖攻滅後梁、大燕並於923年建立後唐。後唐末年河東節度使因被懷疑而起兵造反,後唐派大軍鎮壓,石敬瑭被困,向當時的契丹國請求援兵,作為回報,石敬瑭答應一旦造反成功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作為報答。後來契丹幫助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石敬瑭認契丹王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並且按約定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一年是938年,從此我們漢人交出燕雲十六州的控制權長達455年直到1368年常遇春徐達攻取元大都,燕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漢人的統治範圍。

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想花錢把燕雲十六州買回來呢?我們來了解一下燕雲十六州的戰略位置以及當時宋朝的國情,相信大家就能理解宋太祖的行為了。

燕雲十六州是今天北京、天津、河北一線向西直達山西大同附近大約十萬平方公里的區域,也就是沿著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明長城一線。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橋頭堡,乃兵家必爭之地。燕雲十六州地勢險要,過了燕雲十六州向南基本上一馬平川,利於騎兵機動。遊牧民族佔領此地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流浪生活了(最主要的好處是方便搶劫)。對中原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一旦丟失則無險可守,很難防禦遊牧民族的騎兵攻擊。即使遊牧民族不攻擊你心裡也不踏實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後周世宗柴榮在959年就曾經親率大軍攻遼,勢如破竹,連破三關收三州,眼看勝利在望。但不幸柴榮病重被迫搬師回開封,並於當年病逝,功敗垂成。

到了趙匡胤陳橋兵變繼承後周版圖,按照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方針,先後吞併後蜀、南漢、南平,南唐也是在趙匡胤去世的前一年(975年)才勉強收服。宋朝成立之初還處在五代十國的混亂之中,能夠生存下去就不容易了,但趙匡胤想一一國之力而統一全國可見他是很有抱負的,但是趙匡胤在世時兩次攻打北漢都以失敗告終,第二次還是御駕親征。可見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綜上分析,以趙匡胤當時的國力軍力是很難與北方的強國契丹一決高下的。就是他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四年率軍親征遼國,在高粱河一戰也是中箭受傷坐驢車狼狽逃回開封。所以趙匡胤設立“封樁庫”積蓄財富以期贖回燕雲十六州這個動機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趙匡胤設立“封樁庫”有兩層用意,第一如果能用金錢贖回就用金錢,如果遼國萬一不賣呢?那就用這些金錢充作軍費加強軍備,選擇合適時機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點贊評論!以史會友,讀史銘志!




青崖之上


燕雲十六州是五代時期的石敬瑭為感謝契丹幫助他登上帝位,割給契丹的。

燕雲十六州的位置相當於今天北京、天津的全部面積和山西、河北的北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秦為什麼要修長城,就是想一勞永逸的把遊牧民族擋在關外。

現在契丹佔領這一地區,中原政權就失去了天然防線,無險可守。

加之契丹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中原地區平原居多,適合騎兵作戰。這就好像自己頭上時刻懸著一把刀,難道你不害怕。

不僅僅是宋太祖,他前面的後周的郭威、柴榮,他後面的宋太宗都想收回燕雲十六州,可惜都沒有成功,這讓大宋一百多年始終處於戰略被動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