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北方是怎麼防禦的,在華北平原北部無險可守啊?

牛肚山人

一、宋代的華北平原北部並非完全“無險”。


宋代的華北平原北部雖然缺乏像山西那樣連綿險要的山巒、關隘,但卻並不缺乏可以起到阻隔或阻礙作用的地形。那時的河北地區有著大量天然、半天然的湖澤塘泊,東起海邊的滄州,西至順安軍(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在塘泊密佈的地區,可供通行的陸路少有且狹窄,宋軍只需要像守衛關隘一樣屯兵把守即可【1】。而當時河北地區真正缺乏自然險要的,是順安軍以西的保州、定州,以至太行山東麓的真定府這一片區域。這片區域,也就是宋軍河北防禦的核心與重點了。


注1:但並不是所有地方(有些地方水較淺)的塘泊在所有時間(冬季的效果要大打折扣)都能夠起到足夠有效的阻隔或阻礙作用的。


該圖出自程龍先生的學術專著《北宋糧草籌措與邊防——以華北戰區為例》


二、北宋對遼國的主要防禦方針是“彈性防禦”。


冷兵器時代,主要有三種防禦模式——“前沿防禦”(譬如中國古代依託長城進行的沿邊防禦)、“縱深防禦”(譬如南宋後期在四川地區所構築的山城防禦體系)、“彈性防禦”。其中“彈性防禦”這一戰略模式,試圖以有一定戰鬥力,且能夠靈活機動的野戰部隊,採取對敵軍迂迴、遮斷、包圍、夾擊等手段,擊敗敵有生力量,而來達成有效防禦的目的。北宋在河北地區對遼國的“彈性防禦”兵力佈置,一般大體以定州為樞紐與核心,環繞著唐河、徐河、保州、威虜軍(廣信軍)等要點。


肇英

首先要說;趙匡胤黃袍加身建北宋時,並沒有一統天下;

北方的遼國從石敬瑭(攻滅後唐)建立的後晉王朝手中,攫取控制了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燕雲十六州),還扶持了一個傀儡北漢政權割據太原,屏蔽燕雲,直接與北宋對抗。南方尚存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等獨立割據政權尾大不除。趙匡胤攻北不力,將主要戰略進攻方向放在攻南,直到趙光義收拾了吳越、南唐等軟柿子後,北宋再轉向北攻滅了北漢,戰略目標直指(奪取)燕雲十六州。北宋這時才開始了與遼國長達25年的直接交手。

戰場在山西和華北平原展開,圍繞燕雲十六州,北宋的北伐和遼國的南侵交替拉鋸進行,沒有單純的進攻和單純的防禦,其實雙方都無險可守。

北宋制服不了遼國鬣狗,鬣狗也吞不了北宋大象,後來北宋最先示弱,以向遼供幣帛為條件,兩國君王以兄弟之稱,握手言和,締結和約(澶淵之盟),維持了百年和平,北宋在北邊“忘戰去兵”,除了在西北(陝西)方向有軍事部署(提防西夏),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談不上北方再有軍事防禦。

若要扯上對北方有防禦,就只能說是用金錢防禦,用金錢買和平;北宋儒生或許會算賬,送錢的數量(有興趣者可查閱“檀淵之盟”相關條款)與節省的國防軍費比,簡直微不足道,還沒有兵戎相見血光之災,何樂不為!

後來造成的惡果,在靖康年都讓宋微宗宋欽宗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