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兒時最喜歡吃的一道菜叫什麼?

用戶105531110904


童年和整個青少年時期都呆在農村,老家出於溝壑連綿的丘陵地帶交通很不發達,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坐船。也正因為如此,完全沒什麼工業,所以環境是純天然自然環境,完全是在地裡刨食,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立夏後,雨水增多,每每下大雨,門前小溪溝就有很多小鯽魚,應該是稻田裡養的魚。拿個漁網甚至是撮箕就能接很多魚,巴掌大的有,三指寬的也有,兩指寬的小魚更多。我記得最多的時候一個早上接了五六斤,拎回去去掉內臟,裹上紅薯水澱粉,用菜籽油油炸,幹酥香脆,美味之極。

那是純天然的有機魚,不像現在用飼料甚至是化肥養的,味腥而不醜,魚肉鮮美細嫩,是現在很少能吃到的。即便是農村老家現在也基本上吃不到了,都是些七老八十的老人,也沒多少體力大規模種地了,荒蕪的比較多,更別說再稻田養魚了。小溪溝也還在,不過水很少很多,也沒什麼魚了。


飲言食語


兒時最喜歡吃家鄉的羊雜割!

羊雜割在山西、內蒙比較流行,在山西不同地區吃法不同,叫法也不同。我家在晉北,小時候步行幾里去鄰村看戲,戲場有人擺灘賣羊雜割,遠遠就能聞到那股正宗的羊雜味,那時畢竟才十幾歲,正在上初中,家裡也窮,聞到誘人的羊雜,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明知兜裡錢少,也非喝一碗羊雜不可。大學畢業後,在城裡的飯店吃過幾次羊雜,再也找不到從前的那個味道,不知是自己感覺變了,還是羊雜割從食材到做法與老家大有區別。

今天簡單說一下晉北羊雜割的做法:

準備食材,桂皮、香葉、小茴香、辣椒粉、雞精、羊油、土豆粉條、料酒、花椒麵,蔥薑蒜香菜切好。

把羊的心、肺、肝、血、腸煮熟切碎,小火放入鍋中適量羊油,放入桂皮、香葉、小茴香,再放入蔥薑蒜,翻炒幾下,撒入辣椒粉,倒入切好的熟羊雜大火翻炒,出油後撒入花椒麵,繼續翻炒,倒入開水撒點鹽,水開後放入土豆粉條,待土豆粉條煮熟後,放點雞精攪勻,倒點山西老陳醋,撒點蔥花香菜,即可出鍋。





範工漂泊遊記


對我而言,兒時最喜歡的一道菜。那就是。家燉雜魚。我生於1963年,家裡有兄妹五人。父母。一共七口人。父親。和我的二哥。從事礦山的井下工作。每天都很辛苦。大家都知道。井下的工作環境。有一定的危險性。每當他們下班晚一些。家裡都會非常的焦急。我的大哥去黑龍江珍寶島,當了一名軍人,也許是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等原因吧?買任何物品都是要憑票的。下面就給朋友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那幾種票據?首先是,糧票。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票據。有全省通用的。全國通用的。其面額的數量。有二兩的。有半斤或1斤的。不等,那個年代要是到外地去親戚。或者辦什麼事情。,如果沒有全國通用糧票,否則的話,吃飯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那個年代,即使你有錢,沒有糧票。是買不到食物的。因此,大家,便將當地糧票。轉換成全國糧票。以備不時之需。糧票讓我感覺印象最深刻的是,面值為。貳兩,的,因為那時學校有什麼活動。如清明節去人民烈士墓。掃墓。或開運動會什麼的。我的母親。就會給我的三哥,姐姐,和我每人,四兩糧票。兩毛二分錢。當時的麵包。是二兩糧票。一毛一分錢一個。麵包是用紙袋包裝的。現在回想起來,那味道。用一個字來形容。香,其餘的票據。像什麼,肉票,煙票。酒票,布票,棉花票,糖票,豆腐票,付食票,,,記得有一年過春節,我跟隨父親。去付食店買肉。那時無論買什麼是需要排隊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排到父親購買肉了。父親卻沒有買。反而走到排隊人群的後面。重新排隊。那時我真的理解不了。我的父親為什麼要那麼做?據後來父親說,那片肉。只剩下瘦的了。父親的初衷。是為了買一些比較肥的。已備年後熬菜用。說到最喜歡的一道菜。燉雜魚。記得有一次,我們那裡有個副食商店。大家都稱之它為,六門兒。說那裡來魚了。我和我的哥哥和姐姐。拿著付食票。和錢,前去排隊購買。買回來之後,開始幫助媽媽。收拾這些雜魚。記得那裡面有。小墨斗。小螃蟹。小蝦米,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魚。洗淨之後,用自家的大鐵鍋一燉,在鍋的周圍。貼上一圈兒。玉米麵兒的餅子。貼好之後。蓋上鍋蓋兒.那種期待。那種味道。說句誇張的話。左右鄰居。都會聞到那種非常誘人的味道。我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是那麼的興奮。只可惜。由於現在漁業,限制捕撈。等各種原因,像這種真正的鐵鍋燉雜魚。兒時的一道美味,恐怕很難再吃到了。唉,其實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懷舊。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非常的感謝題主。讓我又回到了童年那,美好而又快樂的時光。謝謝!





憶壺老酒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姥姥做的炒餅!姥姥是四川人,在我五歲左右的時候,在姥姥家住了兩年。我是山東人,跟我們這邊的飯很不一樣!

當時小記憶不是很深刻,至於怎麼做的就更不知道了!但是自從從姥姥家回來以後,我就沒有忘過那個滋味!

因為小也沒表達過,幾年以後姥姥來山東長住了兩年,但是這兩年也給我做過炒餅啊、炒饅頭啊,卻始終不是那個問道!

現在大了,姥姥過世了。剛才看見這個問題我就問我媽,那個炒餅怎麼做的!我媽笑著說,就是普通的地鍋餅,薄薄的切成條,放點菜炒的!我說不是那個味,現在外面賣的吃不出那個味。媽媽笑著說:因為過去太窮了,那就是比較好的飯,所以覺得好吃!

哈哈哈……窮的味道,還是十分難忘啊!


漫遊


餈粑魚。

去一條大約兩斤左右的魚。草魚最佳,將魚殺好切成巴掌大的塊。放鹽。醃製24小時。在放太陽下曬八小時左右。最好是在八九月份。魚曬點半乾。還有一點臭味最好

取兩塊曬好巴掌大的魚塊。火蔥六條。黑豆歧一把,生薑一小塊。辣椒醬一小蝶。

鍋燒熱倒油五成熱是。放入魚塊煎倒兩面金黃。在放入準備好了黑豆歧。辣醬。雞精。生抽倒在魚上。小半碗水悶乾魚。有一點濃湯再放入切好的火蔥段繼續悶一下。大約一分鐘。出鍋裝盤。

特點半乾不溼。鹹香入味。魚肉成蒜瓣型。有也有的臭味。非常適合送飯和高度白酒。次才適合湖北人。




氣質如錦


你兒時最喜歡吃的一道菜叫什麼?


我兒時最喜歡吃的一道菜叫紅燒肉。

【紅燒肉】

在中國,吃豬肉的方法有千萬種,最常見的要數紅燒肉了,絕對是最接地氣的家常菜。

分院遼闊的我國從南到北,只要吃豬肉的地方都能找到一碗紅燒肉吃,每個家庭也都能做出一碗屬於自家特色的紅燒肉。在北方紅燒肉就叫紅燒肉,送東坡愛吃的紅燒肉就叫東坡肉,在我看來,江浙一帶的東坡肉就是比北方菜量要小,做的要精緻一些的紅燒肉。

我兒時最愛吃紅燒肉的原因,也就是因為吃不到,連吃三頓也膩的吃不下。現在恐怕連吃三塊都不行。

【有趣的紅燒肉】

說起紅燒肉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兒,菜量小的南方紅燒肉塊兒大,菜量大的北方紅燒的塊兒小。

其次,紅燒肉似乎在我國哪個菜系中都存在,但卻不屬於任何一個菜系,山東有自己的鹹口紅燒肉,東北有自己的炒糖色吃法的紅燒肉,上海有自己的花雕紅燒肉,蘇州有自己的甜口紅燒肉,在湖南有大名久仰的毛式紅燒肉。


在黃州蘇東坡微薄的俸祿吃不起當時的羊肉,便開始打起了當時沒人吃的豬肉的主意,不知道現在全國普及的紅燒肉是不是源自黃州蘇大才子之手。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打開網絡鋪天蓋地的帖子顯示做豬肉不能放花椒,而且版本大致相同,如果想探尋個究竟,卻很難找到答案,而且從小在北方吃紅燒肉裡面就有花椒,照樣成了兒時印象最深的美食。

【紅燒肉的南北派別】

普通紅燒肉的影子遍及全國,但口味上可以歸納成南北兩派的做法。北方做的鹹鮮紅燒肉,炒糖色,花椒、大料、蔥薑蒜、老抽、料酒必不可少,一大壺水灌進去使勁燉到軟爛,剩下的第二頓還可以燉白菜、燉土豆,燉粉條,吃的比第一頓還香。

而南方呢,對比北方的更原汁原味,南方人吃感覺甜中帶鹹,給北方人吃就是甜中忘放鹽的感覺。燒肉只用醬油、糖和酒出鍋的紅燒肉汁少而稠,還可以配筍乾、梅菜吃。也見過把肉炸了再燒的,雖然省火,但一咬下去滿口流油,幾口就膩住了。

【紅燒肉的選材】

紅燒肉在全國的做法雖然不一致,但選材卻出奇的一致,都要選五花三層的肉,最好肥三層,瘦兩層均勻相間,最重要的是紅燒肉的肉一定要帶皮,一般很少吃老母豬的肉,皮厚肉老。

選五花三層的豬肋條的原因是,只有這樣的肉燒出來之後才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夾起一塊兒顫顫巍巍兒,咬上一口汁香滿口。

紅燒肉的糖最好選用冰糖,因為冰糖的糖色紅亮而不齁,吃完口腔不會有粘粘的那種感覺。

【紅燒肉的關鍵技術】

多糖,放酒(無論北方的料酒還是南方的花雕),是這道菜的訣竅。

另外做紅燒肉一定要小火慢燉,心急吃不了紅燒肉。

結語


現代人注重養生,吃紅燒肉的人越來越少了,總也不吃也就很少再有小時候那種對紅燒肉的渴望。不但紅燒肉這樣,即使其他肉也很少能激起像小時等待紅燒肉上桌那種的心情。

紅燒肉雖然不怎麼吃了,但小時候吃的紅燒肉的味道依然銘記於心,永遠都會記得那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一道菜。

我是喜食筆記,感謝朋友們的關注,精彩持續中……


喜食生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島上,記得小時候每天吃的都魚,蝦,蟹,海菜,和貝類,但是最喜歡吃的是尖椒炒魚籽和涼拌花嘎肉





海島老三的快樂生活


兒時最喜歡喜歡吃的菜應該是媽媽做的一道煎白鰱。

從小生活在水鄉,洞庭湖之濱的一個小鄉村裡,從有記憶開始自己家所在的隊上就沒有水稻,有的是各種果樹及應季的遍地瓜果和紅薯,以致後來上學後同學喊幫忙插秧和割稻都不會,鬧了很多的笑話。

小時候物質非常貧乏,什麼都是計劃,記憶裡油就是非常珍貴的,一家一年根據人口可能分的到一小罐油,每次媽媽做菜都是放了油沿鍋邊淋一下又盛起來重新舀回油罐,那個時代可能更多在意的是溫飽而不會在意什麼味道吧。每次就算沒什麼菜只要有米飯都會吃上幾大碗。所以記憶裡一切費油的菜家裡都很少去弄,怕到下半年了還要找別人家借油。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就是有次家裡來了客人,不記得是什麼客人了,應該是蠻尊貴的客人,不然不會秤肉,爸爸給錢給我讓我去當地一個小碼頭去賣肉,小孩子嘛肯定是喜歡吃瘦肉啊,去了那裡,屠夫直接給我推薦瘦肉(那個年代瘦肉是不好賣的,在農村肥肉最好賣,可以榨油,現在想來那個屠夫蠻壞的,看我是小孩),說肉多好,多好,瘦肉好吃,我就聽從他建議買了快兩斤肉,大部分是瘦肉,只有一點點肥肉,現在想來一定是前夾肉。興高采烈蹦蹦跳跳的回到家,可能那個時候吃一次肉是很不容易的,像過年一樣,心裡高興咯,回到家,爸爸看見我買的肉了,說了我幾句不懂事,然後拿起棍子打了我一飽餐,我是一邊哭一邊吃的飯吃了好幾碗,吃到撐了還捨不得又盛了一碗飯泡油湯吃完。

其實媽媽做飯菜是蠻好吃的,也很賢惠,那個年代沒什麼菜,但是我家餐桌上不管什麼時候都會有幾碗菜,像變戲法一樣。老家誰家來客多了很多時候都是喊我媽過去幫忙做飯的,媽媽會的菜很多,辣椒炒肉,煎茄子,煎豆腐等等,媽媽罈子菜醃的很好,我記憶裡最喜歡吃的菜就是媽媽煎的魚,煎的我們這邊叫白鰱的魚,白鰱是生活在水上層的一種魚類,和花鰱差不多,只是沒有花鰱那樣大的頭野生白鰱,肉質比較細膩,也很容易弄到,我家邊上有條啞河,水質非常清澈,河裡水草豐盛,各種魚類非常多,平時我們只要下河就會弄到白鰱這樣魚,因為多,成群的白鰱裡總有幾隻受了傷的,它又不能沉入水底,老在水面打圈圈,我們下河游泳就會抓幾隻回來。平時果樹園裡抗旱只要打水,果樹園的各條溝裡只要從在裡面弄起動靜,白鰱就會慌亂跳到果樹底下,,很容易弄到,小時候覺得這種魚很傻,平時媽媽是不允許我們哥幾個弄魚回家吃的,因為煎魚太費油。偶爾我們幾個弄到,拿回家媽媽如果做,我們就會吃的很飽很飽,我們農村以前有句俗語“魚飯肉飽”意思就是吃魚胃口非常好,飯就吃的多。媽媽的煎白鰱真的做的很好吃,以致現在回家都會讓媽媽煎魚吃,雖然不是以前的那個味,但是幸福感滿滿。

媽媽煎白鰱,一般是剎背,洗淨後用乾毛巾擦乾,放毛菜籽油,起煙時放入鍋裡煎,灶裡火不能大,兩面煎的泛黃,然後就放家裡自己做的剁辣椒,放水燜幾分鐘留一點點湯汁就起鍋,滿屋飄香,食慾大開,魚的鮮香和剁辣椒成為絕配。湯汁都可以吃下幾碗飯。這可能就是我兒時最喜歡吃的媽媽煎的白鰱。想現在媽媽年紀大了每次回家做飯基本都不會讓她老人家做了,除了煎魚。

謝謝!


洞庭湖野生甲魚


論色香味營養價值非湖南火焙魚莫屬!把從塘裡或河裡撈上來的小魚仔清洗乾淨,稍大點的要去內臟,再用水沖洗乾淨瀝乾水。燒柴火,大鍋洗乾淨,不能沾油。鍋燒熱,將瀝乾水的魚仔放入鍋內散開均勻,先大火後小火幹煎約三十分鐘。熄火,涼後翻邊再用微大煎三十分鐘,再涼後起鍋用竹籃盛好。吃時用菜油姜祘辣椒爆炒,放鹽味精噴米酒稍炒即成!佐酒下飯堪稱湖南一絕!


陳剛75474


兒時最喜歡的一道菜是什麼?

兒時胃口很好,吃什麼都香,涼拌的滷的炒的燉的,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外婆做的幹海椒炒豬肉(海椒即辣椒,方言)。

外婆家是種植辣椒的大戶,每到辣椒收穫的末季,一些奇形怪狀不好賣的辣椒就會被留下來。

利用一點閒散時光,一天天的,外婆把這些辣椒從中間剖開,灑上少許鹽巴,再拿出去涼曬,直到水分被完全蒸發,再用幾個布袋子收好放在她家閣樓上。

到了冬天,殺了年豬,外婆抓一大把淡綠色扁扁的幹海椒用清水浸泡出一大盆來,然後取一塊豬肉在鍋裡完全煮熟。那會我跟廚房案桌高矮差不多,就守著外婆切肉,她時不時塞一塊肉到我嘴裡,那是我記憶中最深刻最溫暖的回憶!

小舅在灶孔裡架著柴火,火苗發出呼呼呼的聲音,外婆和舅舅總會開玩笑說:“燕子,你看,火在笑,客來到!快去看看有沒客人來啊!”我總是信以為真,屁顛兒顛兒的跑到院子外邊來回張望是否有客人來?榆錢樹在微風裡搖晃,竹林發出沙沙的聲響,連狗也只是靜靜地臥在地上,我想,大概,沒有客人吧?

待我回來,海椒炒肉已經上了桌,滿滿兩大碗,大家正在盛飯!外婆說:“燕子,快來吃飯!”我爬上我的專用厚重大木椅,乖乖吃起來,連肉都沾染上了幹海椒的辣香味,好吃極了!

多年過去了,外婆外爺早已仙逝,舅舅們搬去了城裡,只有大舅大舅媽守著兩重院子的空蕩蕩的老房子。

我想,榆錢樹已經枝繁葉茂了吧?風吹過,竹林也一樣發出沙沙沙的聲響吧?只是我們都沒有學會如何製做綠色的幹海椒,哪怕買最好的辣椒!

那是我兒時最美的味道,也是記憶深處最難忘的味道,那也是我再也吃不著的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