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蜗牛巨人:亚马逊

我们知道,当今市值最高的四家IT企业,第一梯队是微软、苹果,第二梯队是谷歌、亚马逊。


此前我们聊过了软件行业的 ,也聊过了互联网行业的斩龙少年: 。


今天来聊聊亚马逊,这个以蜗速发展著称的互联网巨头。


互联网的蜗牛巨人:亚马逊


1. Amazon创世纪

我们曾说,1998年出生的谷歌,降落在互联网最为原始并疯狂的年代。

相对而言,早4年诞生的亚马逊,则落在了互联网最为莽荒的年代。

1994年,30岁的贝索斯身在华尔街,为对冲基金公司工作,拿着丰厚薪水,每日与经济数据打交道。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统计数据:互联网的成长速率每年将高达2300%,冥冥之中他似乎看到了无限商机。

他告诉老板,说想要开立一家网络书店。老板回答他,这是个好主意,但这个主意比较适合没有一份“好工作”的人。

贝索斯花了几天思考:“我想像自己直到 80 岁的人生,什么样的决定才能不使自己后悔?”

对他来说,后悔“没有做的事”,就像没有向所爱的人表白一样,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他递交了辞呈。

贝索斯带着妻子,从纽约横跨美国,来到了西海岸的西雅图。

创建了一家名为“Cadabra”的网上书店。

书籍是最常见的商品之一,标准化程度高,而且不像衣服一样,需要试穿,退换的发生率极低。再加上美国书籍市场规模庞大,非常适合创业。

1995年7月,经过大约一年的试错沉淀,贝索斯把企业名称从Cadabra改为Amazon,以示自己要做世上最大书店的决心。

互联网的蜗牛巨人:亚马逊

由于商品的特殊性,网络商店的新颖性、便捷性,再加上互联网泡沫推波助澜,亚马逊发展地极为迅速,很快便打败了线下图书巨头Barnes&Noble、Borders。

好风凭借力,和Yahoo、eBay一样,创立不过短短几年,亚马逊便得到了资本青睐。

1997年5月14日,亚马逊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得到输血资金后,便开始了它的蜗速发展之路。


2.第一次转型

上市之后,亚马逊意识到,与实体店相比,网络零售就相当于一个无边无际的超级大卖场。

而图书,在所有商品中,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品类。美国,也只是全球市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于是,亚马逊开始了第一次转型。

两项扩张计划并行推进:扩充品类、扩张市场。

棋盘已经铺开,但落子却还是需要慎重。

经过一番调研,亚马逊从与图书性质相似的音乐开始下手。

经过前期的供应和市场宣传,1998年6月亚马逊的音乐商店正式上线,只用了一个季度,亚马逊音乐商店的销售额就超过了当时的第一名CDnow,成为最大的网上音乐产品零售商。

尝到甜头的亚马逊继续快速扩张品类,逐渐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百货商店”。

与此同时,亚马逊开始了国际扩张,先后向欧洲、亚洲、南美等国家进军。

在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美国企业作为第一阵营,在那些年的排兵布阵,奠定了先天优势。

在后来的许多年里,凭借着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Amazon在多个国家牢牢把控着首选电商的宝座,这一点,中国的后起之秀阿里巴巴、京东等,很难撼动前者的地位。

2000年,正值互联网泡沫破裂之际,无数的互联网公司破产倒闭。亚马逊凭借着稳扎稳打,不盲目烧钱的经营方式,活了下来。

​就在那一年,亚马逊将宣传口号改为“最大的网络零售商”。

既然给自己冠上了线上最大零售商,那潜在的竞争对手,自然是瞄准了线下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

互联网的蜗牛巨人:亚马逊


追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无需线下门店成本的亚马逊,一点都不着急。

2008年,亚马逊全年的在线访问人次达到了6.15亿,是沃尔玛全年人次的两倍。

2015年第二季度,亚马逊在市值上超越沃尔玛,达到了2600亿美元。

2020年的今天,亚马逊跻身互联网前几位,市值最高时达到万亿,大约是3个沃尔玛。


3. 第二次转型

亚马逊始于1997年的第一次转型非常成功。

在变身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后,贝索斯没有掉以轻心,通过不断在政策端进行公平机制的平衡,并且完善细节和品类,亚马逊牢牢把控着网络零售商第一的位置。

这才有了余力,将目光投向更丰富的市场。

2006年,亚马逊推出了公有云Amazon Web Service服务。

2007年8月,亚马逊上线了售卖生鲜食品的亚马逊生鲜。

2007年11月,亚马逊发布了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可通过无线网络购买和下载电子书内容。

2011年,亚马逊公司又宣布进军平板电脑市场,推出运行在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统上的Kindle Fire平板电脑。

2014年5月5日,亚马逊公司与推特联手,开放用户从推文链接直接购物。

2016年12月,宣布推出新技术无人商店“Amazon GO”概念,主打买东西免排队结账。

虽然广有涉猎,但2006年-2007年,是亚马逊布局最精准的两年。

其中Kindle作为一款自主品牌的硬件产品,使它进入了硬件市场。

而更为关键的是,公有云AWS服务,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市占率第一,并成为亚马逊稳定的第二盈利点。

互联网的蜗牛巨人:亚马逊

2018年,应该是亚马逊最为高光的一年,它的市值与苹果一同达到万亿,站上互联网之颠,创始人贝索斯也超越微软的比尔.盖茨,成为当年的全球首富。


4. 社会争议

亚马逊的发展其实规律性和目标性非常强。

1994-1997年,目标是世界第一大线上书店。

1997-2000年,目标是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商。

2001-至今,目标是“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

前两者都有非常明确的市值可以作为实际参考,而最后一个,则过于感性,无法评估。

不过,从近些年来,在中国的市场的水土不服可以看出,亚马逊离第三个目标,还非常遥远。

举个例子。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京东等,是默许刷单行为存在的。一个商铺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刷单好评,获得排名展示上的优先推荐。而在美国,亚马逊是不允许刷单行为干扰商品推荐算法的。

所以,在政策上,一旦发现刷单,比如一个商品的评价率超过3%,就会给予严厉的重罚。

更不用说诱导用户好评返现的玩法,这些都是亚马逊所没有的。

习惯了中国电商这种买卖间默契的商家,自然玩不惯亚马逊,导致亚马逊商家的入驻量越来越少。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亚马逊自营的存在。

相对于京东自营,亚马逊更加霸道。

不少中国商家遭遇过在亚马逊丢货的情况,虽然获得了原价赔偿,但却常常诡异地发现丢失的货物出现在亚马逊自营上,并且销量火爆,原本自己赚的钱莫名其妙被亚马逊自营赚了。

公平地说,亚马逊对中国商家制定了越来越多特别的规则,显得越来越不友好,很难在这个平台上做起自己的品牌。但这也源于2012年左右开始的中国商家铺货刷单行为,亚马逊面临全球消费者的投诉,使得平台收紧了对商家的政策。

所以,亚马逊迟迟打不开中国市场,这不仅仅因为中国本土有着巨无霸电商阿里巴巴和京东、拼多多等后起之秀,更在于消费者、商家行为差异导致的冲突。

当然,更大的争议在于。

亚马逊一贯标榜自己:Amazon 是一个倡导机会均等的雇主, 反对少数族裔、妇女、残疾人士、退伍军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歧视。

但在商品陈列上,却常常出现歧视行为,而且拒不道歉。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T-shirt品类,曾经有过黑人歧视、助长香港暴乱等色彩的商品,被爱国网友大量攻占后,却仍不下架。

互联网的蜗牛巨人:亚马逊

或许这就是亚马逊所力保的机会平等、平台中立。

但这些,又切实伤害到了许多消费者的情感。


5、商业模式

亚马逊的商业模式,是当今互联网企业中的一股清流。

它不属于那种纯粹烧钱,盈利遥遥无期的扩张型豪赌企业。也不属于那种闷声发大财,靠看家业务吃遍天下的企业(微软、苹果、谷歌)。

我们先来看看亚马逊的商业组成。

互联网的蜗牛巨人:亚马逊

很清晰,两大业务,网络商品零售(亚马逊商城)占57%。网络服务销售(AWS)占43%。

极为难得的是,这两项业务,亚马逊的市场占有率,都是第一,与第二名的身位差距,几乎不可撼动。

至于它的财务报表:

互联网的蜗牛巨人:亚马逊

来看2019年几个关键的指标,营业收入2800多亿,净利润100多亿,净利率在4%左右。而过去20年,亚马逊的净利率都在5%以下,甚至是亏损。净利率如此之低,100亿出头的年利润,要维持现在近万亿的股价,只能是依靠80左右的高市盈率。

而同期的其它巨头公司,以苹果、微软、谷歌、阿里巴巴为例,年净利率都达到了20%以上,而后者的市盈率却只有20到30之间。

正常来说,在美国这种成熟市场,巨无霸企业的市盈率一般都是越低越好,表示其成熟。那究竟是什么维持了亚马逊这么高的市盈率呢?

答案是周转能力。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的营运能力极强,总资产周转率达到1.45,而苹果、微软、阿里巴巴等,都只有0.4-0.7。

凭借着低利率但高周转率,亚马逊的现金流始终非常健康,甚至要好于微软。

再加上业务增长率仍在20%以上,如果通过一系列手段,提高净利率,扩大盈利其实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基于此,作为近万亿身价的巨无霸,顶着80倍的市盈率,只能说明华尔街看好亚马逊的未来。


6、结尾

非常有趣的一点是,40多岁的微软、苹果在中国市场发展地有声有色。但谷歌、亚马逊这两位20多岁的年轻人却在中国举步维艰。

吃不到这个4倍人口于美国的巨大市场,使他们无法真正成为世界第一。

而中国的当当网、阿里巴巴、京东这些电商的发展轨迹,在亚马逊身上,其实都有迹可循。

只是最终活得最好的,是阿里巴巴。

在电商和公有云服务上,阿里巴巴跟得最紧。而在物流、支付、芯片领域,甚至还要超前。

可惜在迈向全球的过程中,有亚马逊拦路,阿里巴巴还是很难超越。


---End---

每日研究一家科创板企业

每周复盘一家世界科创巨头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