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茶聖"?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是茶的故鄉,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茶成為中華民族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

《神農本草經》曾載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然,茶的發展自上古時期起,歷經上下五千年的歲月更替,雖有神農氏、張仲景、孫思邈、諸葛亮、李時珍等不少名人都曾被奉之為"茶神"備受祭拜,但都談不上專職茶人。唯有唐代茶學家陸羽死後才蓋棺定論尊之為"茶聖",譽為真正的專職"茶神""茶仙"。

陸羽有何特異之處,博得後人給予"茶聖"之稱,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並稱古代的三大聖人?

一、陸羽其人

陸羽,字鴻漸,於公元733年出生於復州竟陵,也就是今天湖北天門。

陸羽的出生卻很不幸,因生得醜陋,又有口吃,被親生父母棄於小街盡頭的石橋下(後來這條街道得名"雁叫街",石橋得名"古雁橋",至今遺蹟猶在),從此不管不問。

所幸得遇龍蓋寺的高僧智積禪師路過這裡,見一群大雁用翅膀護著小陸羽,哀鳴不已。智積大師見小陸羽被秋霜凍得瑟瑟發抖,便把他抱回寺中收養。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恰好毗鄰龍蓋寺有個學館,一位飽學大儒李公在此教授村童。這李公與智積大師很要好,見大師抱回一個男嬰,很有異相,便將其接過來,視為親生撫養。

那時,小陸羽還沒有名字。李公有個小女,叫李季蘭,剛滿週歲,便依著小女的輩份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季疵。季疵由此得到啟蒙教育,到8歲時,李公舉家返回湖州,季疵便回到龍蓋寺智積大師身邊。

智積大師為之佔得"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遂取名:陸羽,字鴻漸。至此,陸羽才有了名和字。

這智積大師懂得茶道,對於茶葉的種植、採摘以及製茶都有獨到的見解,還煮得一手好茶。陸羽在大師身邊奉水煮茶,由此對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習得一些茶藝基礎。

後來,因陸羽不願為僧,便在12歲時離開龍蓋寺,在伶界當了一段時間的丑角後,得謫守竟陵的官員李齊物的舉薦,到火門山隱士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學習釋儒之學。

陸羽學業有成下山後,又不想在仕途上追名逐利地發展,便潛心於隱士生活,心無旁騖地從事茶事考察及研究。

由此,陸羽自21歲(公元754年)起,就走上了專職的茶事活動。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期間,他遍遊大江南北,與才女李冶、詩人張志和、無錫縣尉皇甫冉、詩僧皎然、竟陵司馬崔國輔、湖州刺史顏真卿等當世名人都有難能可貴的往來交集,並得到他們在經濟和生活乃至茶事活動方面提供的幫助,尤其在隱居妙喜寺期間,詩僧皎然的傾力支持,使得陸羽得以無憂地到各地調研,並嘔心瀝血地完成茶葉專著《茶經》的撰寫。

陸羽在專著完稿的五年後,也就是公元804年,病逝於湖州天杼山。他過世後,被遮擋的茶人形象逐漸明朗,蓋過了他生前閃爍的文藝才華,為緬懷他在茶的發展上做出的劃破時空的重大貢獻,後人便尊奉他為"茶聖"。

二、陸羽一生嗜茶,對茶有濃厚的興趣

從陸羽坎坷而又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而言,他的確涉及的領域頗多,文人特質很明顯。從他與名士的吟詩唱和及有名的詩作《六羨歌》、《舍稽東小山》等等來看,他善於寫詩的光芒格外耀眼。此外,他還在書法、音韻、表演及歷史、地理、旅遊等方面都有不凡建樹,譽之為"詞藝卓異",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不過,陸羽最重要的還是在茶的研究上,不僅僅傾注了一生心血,所作出的貢獻遠超過了他的文藝光芒,價值更為卓著,影響更為深遠。之所以在陸羽生前不那麼明顯,一方面受其文人形象所遮掩,還因為那時茶學是難入正統的"雜學",還沒有形成一門真正的學科,人們對茶的看待還停留在藥用屬性上。

以致在陸羽死後,其對茶的貢獻和研究價值才逐漸提升到真正的高度,成為茶史的分水嶺。

事實上,一生嗜茶的陸羽,因著機緣巧合,幼時即對茶產生了濃厚興趣,青年時又堅持下來,晚年時繼續躬耕,做出了不朽的成就,茶的發展才真正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陸羽之前,還無"茶"字,只有"荼"的記載。他將"荼"減去"一"畫後,寫成"茶"字,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茶",有了茶學研究,以致後來有茶源起於唐代的說法。

可見,興趣與堅持的魅力,所產生的能量有時真的可帶來劃時代的影響。

正由於陸羽年少時得懂茶高手智積大師的培養,對茶有了濃厚興趣,後來又立志於茶學研究,使得他熟悉茶樹的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晚年還自號"東崗子",有"環居多植茶"的佳話,從而成為種茶、製茶的開路人,茶文化的開創者。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三、陸羽精於茶道

陸羽在長期實地調研及從事茶藝活動中,逐漸成長為有名的茶學家,以"擅長品茗,精於茶道"著稱。

他著有《水品》一書,對煮茶所用的江河井泉及雪水共分了二十品,將廬山康王谷的水簾水視為極品,無錫惠山寺的的山泉水為二品,薪州的蘭溪水為三品,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則為七品……

相傳,陸羽在揚子江畔調研時,遇見州刺史李季卿要觀其用水煮茶水平。李季卿令軍士從揚子江中心取水煮茶,軍士半道上舀了岸邊的水充兌。當陸羽接過這水煮的茶一品,便說:此為近岸之水,非南零水。於是,李季卿又令軍士取來真正的南零水煮茶後,陸羽一品才微笑著說:此乃真正的南零水所煮之茶。李季卿為之折服,大讚陸羽精於茶道。

陸羽長於品茗由此可見。

他還認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是可以從其藥用屬性中脫離出來,其"檟"、"蔎"、"茗"、荈等等不過是茶的分類,在不同地方不同季節的說法不同而已。

茶,不是隻有生病了才飲用,僅停留在感官層面上的體驗,其實完全可用於日常生活,成為絕妙飲品。當然,品茶之道,除了好山好水有好茶外,還需虔誠的態度,花足夠的心思。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陸羽的這些體會,實際上就是今天的茶道精髓之所在。

陸羽精於茶道的消息後來被唐代宗知道後,這位品茶行家有一天便召見陸羽入宮煎茶,還把他的入門恩人智積大師也請來品茶。

陸羽便取出自己清明前採製的好茶,用自帶的泉水烹煎,盛於茶碗。代宗皇帝將其中一碗茶讓宮人送給居於另室的智積大師品茶。智積大師品後,便一飲而盡,大喊"鴻漸在哪裡?"

代宗問為何,你怎麼知道陸羽在?智積大師說,這碗好茶只有陸羽才烹煎得出,故知是他。代宗大喜,忙接過陸羽烹煎的茶,只見碗蓋一揭開,一陣清香便迎面撲來,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代宗精神為之一爽,品嚐之下頓覺香醇回甜,直道:好茶。

陸羽精於茶技由之傳開。

但陸羽不願入仕,便繼續深入各地從事茶學調研,推廣茶藝,留下了經典的茶語: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後來還發現了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他視之為上品;還推薦了義興郡(今江蘇宜興)陽羨茶,列為貢品。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四、陸羽著《茶經》,創造了茶文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

21歲的陸羽自公元754年,便開始到茶產地進行遊歷考察,一路經襄陽、丹陽、義陽,往南漳、無錫、上饒等地,直到四川巫山(武隆)、浙江長興、江蘇義興一帶,共調研了23州。

每到一處,陸羽即與當地村民討論茶事,將所瞭解的各種茶聞軼事記述下來,形成"茶記",還將各種茶葉製成標本。

經過長達16年的茶事考察,陸羽累積了大量的茶事資料,掌握了前人及當世之人對茶的瞭解及相關的茶生產狀況,便於公元770年,隱居苕溪,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用了5年的時間完成《茶經》這部專著初稿。

後又花了5年時間進行增補修訂,最終於公元780年正式定稿問世。《茶經》共分上、中、下三卷,有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十節,七千餘字。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在這部專著裡,陸羽將茶葉的歷史、現狀、種類和採製方法以及生產技術、飲茶技藝、茶道原理進行了條理清晰的敘述,還介紹了採製茶的用具。

如第四節"茶之器",就敘述瞭如風爐、紙囊、木碾、茶釜、茶碗等24種飲茶用具;第五節"茶之煮",認為煮茶之水有"三沸",唯"二沸"(即當邊緣水珠像珠玉在池中跳動時的沸水)之水最佳;第八節"茶之出",將全國產茶區域劃分為黔中、山南、嶺南、劍南、江南、浙南、浙西、浙東八區,分析了各區所產茶葉的優勢。

可以說,陸羽的這部《茶經》,系統地陳述了自己對茶的見解,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茶學、茶藝和茶道思想,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

《茶經》問世後,茶文化應運而生。

此後,茶學逐漸形成獨立的一門學科,一門學問,研究茶學獲得思想上的解放,開始擺脫自然束縛,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事實勝於雄辯,唐代茶學家陸羽無愧茶人之稱,其"茶聖"的地位實至名歸。

唐代茶學家陸羽何以尊為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漢族,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