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為什麼特別珍惜糧食?

農村裡的逍遙


最直接的說就是這一代人捱過餓,知道沒飯吃捱餓的滋味。



60歲的老人都是上世紀58年之前出生的,建國之前的不用說了經歷了兵荒馬亂的年代,不要說吃飽在敵佔區連生命安全很多時候都不能保障,建國之後的正好在幼年童年時代經濟了國家困難時期,應該說童年幼年的慘痛經歷是讓他們一生最記憶深刻的。


另外一個60歲以上的老人經歷的教育和現代不同,他們受傳統文化和當時的社會教育影響,特別是毛主席思想的影響。勤儉持家,節約樸素,珍惜糧食成為他們打在靈魂深處的烙印,即使富裕了他們還是保持著本色。


煙雨紫塞


不只是農村老人就會珍惜糧食,城裡的老人同樣如此。我老爸也算一個老革命了,他是一九四八年參加革命的,幾十年來非常節約糧食。我哥哥的小孩來爺爺家裡做客,爺爺奶奶都是盛情款待,好吃的菜一大桌。爺爺也會給頭孫夾菜,遇到小孫子吃飯時不小心,米飯掉在桌子上,爺爺會告訴孫兒要節約糧食,把米飯用手拾起來,放在自己口裡,並且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還要不厭其煩解釋給孫子聽。背完後問孫子懂了嗎?孫子笑著回答:憧了。爺爺會笑著說:懂個屁。

儘管老爸對糧食十分節約,但孫子們不小心半把碗打破了,但老爸從來不會責怪孫子們,,而會笑著說道:打的好,越打越“發”!

老爸就是這樣一個老人,一粒飯也要拾起自己吃掉,但孫子們打碗卻會說打的好,越打越發。

農村老家有一粒大米千滴汗珠之說,說明糧食來之不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節約糧食。

看看我們現在,很多糧食都要進口,才能滿足需求。一個農業大國,現在糧食卻要進口,這真是一種悲哀。但現在我們很多人都不節約糧食愛惜糧食。我經常去一箇中學玩,每到開飯時,中學生們米飯吃一半丟一半,讓我十分痛心,很多老師也視而不見,又是一種悲哀。


卓平


主要是60歲以上的人早年餓怕了,所以吃飯時,一粒米,一個飯楂都要拾起來,從不浪費。


樂吧w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捱過餓,他們知道吃不飽飯是種什麼滋味。且不說三年的自然災害年代,因為那時我們還小,已經不太記得了。就說七十年吧,那時我在遼寧東部的偏遠山區裡,其實莊稼是連年豐收,而且是連續12年大豐收,可是那時生產隊打下的糧食,都是先交給國家,等交完公糧,分到社員家中的口糧,根本就不夠吃一年的啦。記得那時候,我十來歲的時候,一到開春小孩子們就得拿上小筐小鏟刀子,滿山滿嶺地去找野菜挖。吃飯時乾糧不管夠吃,小孩子和家中婦女都是以吃菜為主。那時熬菜也不捨得放一些油,氫二氧熬白菜,氯化鈉一點點。一人一頓能吃三四碗菜,吃的肚皮都發綠,可就是撐不到時候,上學到打不起精神來。 那時在農村,還不讓你去開荒地種,那是資本主義。文化大革命以前可以開荒種地,那時也不缺糧,記得剛上學時的課文裡有:房前屋後,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文革一開始,這些都被當成了資本主義,誰在開荒種地,輕者批評教育,重者遊街示眾,誰還敢去開荒種地。大家隻眼巴巴地盯著從生產隊裡分的那點口糧,不夠吃就用野菜來充飢,一年總得缺半年糧,所以現在六十歲左右的人,都經歷了那個年代, 都被餓怕了,所以就特別地珍惜糧食。一些年輕人根本就不理解,更不知道那種天天飢腸碌碌的嗞味。


側身天地我蹉跎


因為60以外的人,他們都餓過飯,在5幾年的人過過統構統銷,吃過大鍋飯,也許好多不知道,以為大鍋飯誰便吃,那就錯了,實際上根本就吃不飽,每飩吃的是一吹三波浪,去遲了還沒有吃的,我有兩個姐姐就是餓了又沒吃的,又得了病又沒錢醫就死了,那時才只有2歲左右,太可伶,我小時候經常聽我母親講起我2個姐姐的事,都怪可憐的,所以6O左右的人,都很珍惜糧食,我說的這些都是真正的,希望大家也珍惜糧食,不要浪費糧食。


user5280421542358


記憶已經很模糊了,不過那是深深地刻劃在心裡的,永遠不會抹除的。1958年,為了趕英超美,全國各地掀起“大躍進”高潮,機關幹部職工大鍊鋼鐵,農村的人民公社爭先恐後“放衛星”,土高爐熔進了城裡人幾乎所有含鐵的物件,土地裡的收穫被人為的不斷改寫,畝產從幾百斤到幾千斤甚至上萬斤,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當人們終於明白吹牛也得上稅時,已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為了完成任務,農民交出了所有的一切:包括口糧,甚至種子。可想而知後面的日子自然而然的如期而至了。1960年我五歲,只記得當年吃的東西比現在的豬吃的飼料要差的多的多,麩皮,米糠,豆粕還有一種用玉米軸芯粉碎成的粉,吃到嘴裡咽不下去,嚥下去拉不出來。是乎記得母親用做飯的勺子挖一勺小米放入一大鍋水中一直的熬成米湯,再撒入些麩皮,野菜,和菜葉子,(地裡的菜沒等長大就沒了,

野菜的根都被挖了,所以也就長不出什麼野菜了)。1961年的春天,父親單位唯一一匹拉水的馬🐴病死了,單位把馬肉分給了職工,結果吃了馬肉的人都病了,斷斷續續還死了好幾口人,…………。因為艱難困苦不容易,所以我們這代人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像熱愛母親一樣熱愛著我們的國家,雖然我們經歷了共和國所有的苦難——會吃了捱餓,上學後停課,畢業下鄉,工作下崗。但我們是最頑強的一代人,唯一的願望就是期盼我們的祖國日益強盛,我們的後代遠離苦難。


byg0610


我的爺爺輩在六零年代就被餓死過,這事常聽父親說起。據說不光沒糧食,連樹皮野菜都沒有了,那個年代兄弟姊妹多,一家都是幾口甚至幾十口人,吃飯是最大的問題。電影1942真實的反映了這個問題。就是那麼殘酷。我至今記得小時候去奶奶家吃飯。吃紅薯的時候,奶奶不讓剝皮,帶著皮就那麼吃。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根本咽不下去,喇嗓子。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怎能不珍惜糧食。所以我一直教育孩子吃飯不要剩飯,在外邊吃飯也是一樣。少點菜,吃不了打包帶走。浪費糧食真的不好。


輕輕地我來了


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珍惜糧食跟他們經歷過的年代有關。年輕時候的他們,不像我們現在,物資豐富,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水果蔬菜,豬肉雞肉,幾乎天天可以吃,而像稻穀、玉米和小麥等糧食更不用說了。然而,農村60歲以上老人那一輩吃飽都成問題,所以對於糧食的珍惜,應該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養成的習慣。



經歷過艱苦,讓農村老人珍惜糧食

以前小的時候,也跟父母下地收玉米。由於需要將玉米掰下來,剝去外皮,只拿一個光溜的玉米棒子回家。在剝皮的時候,難免會弄掉一些玉米粒。故而,母親總是叮囑我,掉在地上的玉米粒要撿起來,放在口袋裡,不能夠浪費了。那時候小,不懂事,總覺得一粒玉米粒能夠值幾個錢。所以,母親不注意的時候,自己也懶得去撿。現在想起來挺後悔的,咱們生活在物資豐富的年代,沒有趕上吃苦的時期,根本不懂得從那個艱苦歲月裡走來的農村老人對於每一粒糧食的感情。

此外,平時在餐桌上吃飯的時候,不小心弄掉了米飯,母親也會自己撿起來吃,告訴我們不能夠浪費了。由此可見,老一輩的農村人,對於糧食的珍惜是發自內心的,是真正養成了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珍惜糧食應該繼續傳承

農村老一輩的人非常珍惜糧食,然而反觀現在的孩子,挑食、厭食、浪費食物等行為不少。特別是在學校的飯堂裡,雖然桌子上總會貼有節約糧食的宣傳,然而每日垃圾桶裡面承接的被倒掉的糧食還是非常多,有時候都裝不下了。每當看到這一幕,總感覺很揪心,莫名的傷感。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學會節約糧食,而且這一項任務必須由父母來承擔,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比其他任何第三方的教育都更具有效果。



好了,以上關於農村60歲以上老人珍惜糧食的問題,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探討交流。


終歸農村


山東淄博人云中龍評!我是一名退休職工,今年6|歲了。我蟲牛於上世紀的一九五八年。從五九到六一年,我國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莊稼顆粒無收。蘇聯人又逼債。毛主席氣憤的說:就是砸鍋賣鐵,擋掉褲子也耍把賬還上。讓人聽了,心中更加堅定戰勝天災人堝的決心。毛主席帶頭減糧,光吃茱,不吃肉。為此,得了浮腫。正是黨中央,毛主席以身作責,與全國人民同感共苦,努力奮鬥,終於還清了蘇聯的債務,迎來了大豐收的年代。全國人民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那時我還小,不懂事,整天餓的哭鬧。母親為了讓我吃飽,上夜班去食堂去打飯,一口也啥不得吃,自已只喝水,吃閒萊,餓的皮包骨頭。寫到這裡,我寫不下去了,淚水擋住了視線,等等。捱餓的仔味不好受阿。這就是我偉大的母親,用母愛給我生命,用母愛教我怎做人。她只知道關心自已的兒女,問寒問暖,唯獨不關心自已。阼天我去看望母親,老人九十歲了,身體健康,臉色紅潤,精神很好。母親現在住在姝妹家裡,妹妹挺孝順,全家照顧的很好,挺周到。在談起我小吋侯的往事時:,母親說你遭罪了,餓成那樣,我真是著急呀。望著滿頭白髮的目親,我心中一酸,淚水不由自主的流下來了。又聽她說,捱餓真是很難受阿,要愛惜糧食,不耍浪費了。我使勁的點點了頭。媽,您放心,我一定不讓費糧食,還要教育您的孫子,重孫要愛惜糧食。母親聽後,滿意的笑了。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


我60多歲了,我們生出來新中國成立還不久,剛剛從戰火中走出來,那有象現在這麼好,大家都享福。

那個時候,我們國家還是一窮二白的國家,廣大人民生活水平還很苦,基本上是吃不飽,穿不暖,有了上攴還不知下攴,後來才慢慢的好一些,一直到80年代,人們的生活才好起來,我們是吃過苦的過來人,糧食是我們的命根子,對糧食是特別珍惜,在粧稼地裡見到一個紅薯,一個馬苓薯,一朵稻穗都會撿回來,在家裡吃有剩餘飯也捨不得丟,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

糧食是來之不易,一粒糧食一滴汗,多辛苦哦,節約糧食,亂費可恥,翻身不能忘記過去過的苦日子,不能忘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