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俄圍繞一條輸油管線的三國演義

這是一個很遙遠的故事,從哪裡說起呢?

一、

石油作為現代工業發展的血液,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但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沒有石油的。

後來,在毛熊大哥的幫助下,我們石油工業開始恢復和發展,那時候的主要勘探目的地是西北,建立了玉門等油礦,取得了我國石油勘探的第一個大的突破,但原油產量仍然非常少。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59年,東北大慶發現了大油田,這是直到現在我國唯一一個世界級儲量的大油田,就這一個油田的發現,不僅使得中國石油實現了自給自足,並且實現了出口。


時間來到1993年之後,隨著中國工業的發展,我國又一次轉變為石油淨進口國,石油供給形勢越發嚴峻。


二、進口形勢

90年代初,由於一系列判斷失誤,我們錯失了蘇聯解體後參與開發中亞油田的機會。

等我們成為原油淨進口國後,發現進口渠道非常狹窄,當時非洲石油剛剛開拓,中亞的石油管道尚未修建。


這時候,1994年開始,與毛熊大哥關係開始緩和,雙方接觸之後,擬修建西伯利亞到大慶的石油運輸管線,看起來是雙贏的未來。

1996年,兩國簽署一系列協議,該能源項目赫然在列。

2001年9月,兩國總理簽署原油管道項目協議,是為安大線,即第一管道路線方案:自毛熊家安加爾斯克油田至中國大慶(即下圖中藍線)。

中日俄圍繞一條輸油管線的三國演義

三、波瀾再起

但與此同時,日本處於自身能源安全的考慮,也盯上了同樣那片油田。

2002年底,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聲稱要放棄“安大線”,改修一條從東西伯利亞經過遠東地區到太平洋港口的石油管道(即“安納線”)的新方案(圖中紅線)。

至此,我們十幾年的談判成果化為泡影,之前的管線計劃,被擱置。


2003年2月,俄能源部部長出臺一折衷的方案:將兩條線合併,即在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幹線上建設一條到中國大慶的支線,其中到中國的管道線路將優先開工(途中虛線)。

4月,日本以大型經合項目為誘餌,要先優先建設第二條管線。


2003年5月28日,中石油和尤科斯石油公司簽署了中俄原油管道的協議和原油購銷合同,安大線一時勝出。


與此同時,日本借聖彼得堡建市300週年之際出訪,再次強烈要求優先開工第二線路方案。

2003年8月,俄決定將優先鋪設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的石油管線(安納線);

2003年9月2日,俄宣佈否決安加爾斯克—大慶輸油管項目,安大線夭折。


最終,這條石油管道方案從西伯利亞繞過中方國境線到海邊,滿足滿足了日本石油進口,對中國的答覆則是,修建支線進入大慶。


這就是跨越十年中俄石油管道方案,最終鷸蚌相爭毛熊得利。

這條管道2010年11月1日進入試運行階段, 每年向中國供應1500萬噸原油 。

參與談判的代表表示:從來沒有哪一個能源項目像這個一樣,經歷了這麼多的曲折和反覆。


四 尾聲

2003年是石油資源競爭最激烈的一年,也是毛熊長袖善舞最開心的一年,那一年的國際石油市場完全為賣方市場,國際油價持續走高。

這其中更多的是在兩個競爭者之間的搖擺和故意刁難。

2014年,隨著美國頁岩油的生產以及石油輸出國的博弈,油價大幅下跌。

與此同時,經過十多年的佈局,我們的石油進口渠道更寬,而毛熊受到制裁,經濟雪上加霜,曾經拿石油制約中國的哥們,現在求著中國買油。


所以,世界上哪有永遠的朋友朋友,跟它走的近,只是因為它會承擔太平洋那邊的壓力。

一樣的道理他也不會不明白,我們給他輸血,不是為了他的強大,而是讓他不至於倒下。

一句話,一個半死不活的毛熊才是好毛熊。

——————————

每日更新,當天新聞熱點解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