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資越來越高,打工卻越打越窮還負債?

敞敞亮亮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收入”,“支出”,再加上“個人感覺”三個方面分析:

收入

1.工資增長與物價增長

我們可以注意到最近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長,基本是前面漲工資,後面就開始物價上漲。而且時不時來幾個“蒜你狠”,“豬堅強”等等。所以我們會發現工資的增長,被物價的上升給抹平,甚至還要低。

2. 工資的組成部分

正如你提到的,你的收入是比較單一的,只有工資,並沒有多渠道的收入。那麼在開源節流的意義上來說,你的源頭應該是比較單一。僅僅依靠打工,如果沒有一個職業的規劃,獲得職位的提升,你不可能會有一個收入上的大提高的。

支出

1. 日常消費水平提高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比如通訊方式,開始只是通過寫信,後來有手機,再出現網絡,到現在的智能手機。每一次技術的進步,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意味著你多了一項支出。科技給人們帶了便利,其實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消費。

社會物資也更為豐富,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當你體會了現在更高的消費,你將很難再做到回到過去。

2. 大宗商品支出

近幾年普通老百姓,在大宗商品上的支出也越來越多,家家戶戶都開始買房買車。正如你題幹所說到的“負債”,我猜應該就是車貸房貸一類吧。以前的傳統觀念可能是大家多攢錢,而現在的觀念卻漸漸變成要超前消費。早消費,早享受,是商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宣傳詞了。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執著於購買固定資產,卻往往又擺脫不了負債帶來的危機感。

個人感覺

個人的感覺有時候也會讓人感覺自己越來越窮,因為這個社會的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迅速高效。可能以前我們只能看到周圍的人的生活,而有了網絡,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人的生活。這個時候我們下意識會將這些跟自己做比較,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僅僅談不上富足,甚至跟別人比較起來,只能算是窮困。

正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所以你所說的“窮”,我想不僅僅是真正意義上的收入支出的不平衡,有可能也包含了心理感覺上的不平衡。

小結:當你感覺自己窮的時候,就要開始想著怎麼開源節流。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自身能力,爭取多渠道的收入,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最後不要將眼睛一直盯著別人,羨慕別人,過好自己才是真實的。


張白的職場人生


1、這就像一個水池子,進水口是越來越大,可出水口卻越來越多,淡水時間內的進水量沒有出水量多,池子裡的水自然是越來越少;如果工資或收入的增長速度沒有支出、物價水平漲得快,越來越窮的現實是躲不過去的;

2、增加副業收入的重要性,現在這個話題好像很火,但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從個人條件和水平出發,不要本末倒置;

3、學一點個人理財的技能,每年的理財收益能打贏通貨膨脹率就行;為自己的生活設置保險是個人理財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病致貧是非常常見的,而保險,可以對沖生活中未知的風險;

4、分清消費和投資,借錢投資,只要收益率高於借錢的成本,其實是可行的;而借錢消費、借錢享受,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必要,徒增負擔;


信貸員魚二


這個問題和做生意一樣,需要算成本

話題其實很有趣,也很現實。它其實是當今社會一種普遍的現象,剛加入社會不久的學生尤其如此。

如今豬肉價格都漲上天了,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物價漲了,工資卻沒漲多少~

尤其是外來打工仔,不僅要解決吃喝拉撒,還有住的問題。所以在很多城市,房租的成本相當高,北上廣更是離譜。往往一個月下來,扣除房租和必要生活開支,基本上存不了錢。

邀上三五好友聚餐,大喜事隨個份子,談戀愛看場電影,買束花,再碰上個緊急情況。那錢基本不夠用,有時還會借外債度日。

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就跟楊白勞似的,還完舊賬又添新賬。家裡要是有錢還能幫襯點~沒錢沒背景的,感覺人活著就是遭罪來的。

想要買車買房,交女朋友結婚,更是不可能。就你這現狀,丈母孃知道了,恨不得一口唾沫淹死你。


聽聞中國


簡單闡述一下

1,工資高只是隨著市場經濟與國家調控有關係,每個地方都有最低薪酬,每年人社局都會做個微調,大多數都是加班費高。

2,隨著國內互聯網市場高速發展,在零售業刺激了消費者,都學會了超前消費。

3,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消費的通道變多了

4,大部分人沒有理財觀念

5,年輕人好面子,花錢沒概念,加之現在各大網絡平臺,各大行天天做消費營銷,提前可以透支

6,現在年輕人錢交易,大部分都在刷卡,或是某寶,某信裡面,看到的只是數字在調撥,沒有直接面對現金那種震撼,給自己造成錯覺,感覺是在花別人錢

7,社會在加速發展,自己獲得錢財能力跟不上自己消費

8,社會的物價上漲的過快,帶動了各行業都上漲,勞動力薪資漲幅過慢

綜上所述,一切行為主體都與自己把握度有關,有錢多花,沒錢少花,拒絕超前消費,頂住慾望誘惑,方能從容


55侃談


你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收入和支出之間平衡關係。

工資越來越高,但絕對趕不上支出的增長速度,現在物價升高在一定程度裡一定範圍裡已經很誇張了,比如房價,你一年的收入可能都趕不上房子漲一回價。

另外你要結婚生子,贍養老人,醫保社保,車險汽油違章,平常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都是一比固定開支,而且社會人情事故也在不知不覺中花費,尤其是教育支出方面,可以說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其實這也屬於正常的吧,畢竟這也算是社會發展和各方面水平提高的體現,對比下過去和現在的生活質量,的確前進不少。


浪涯人


生活是一個不斷追求美好的過程,結果沒有達成之前,難免會坎坎坷坷!

工資越來越高分幾個情況,是跟隨gdp增高?還是隨自己職業技能提升而提高?或工作職位的等級上升而提高?

如果是隨gdp增高而增高,明看工資是漲了,但均攤到衣食住行,其實和往常一樣,如果自己沒有認識到這點,只看到工資金額的變化,盲目追求高品質生活,就會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

如果是職業技能提升而漲了工資,窘境出現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每個行業都有二八定律,每前進一小步,就會拉開和一大群人的檔次。

工作職位上升提高了工資,是不應該出現越來越窮這種情況的

綜合以上所述,提問者很可能是第一種情況,這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認清自己,提升自己,合理消費!



清楠居士


心理學上講,人總是在跟別人的不斷對比中,才逐漸瞭解自己。也是在這種對比中,逐漸明確自己的社會定位。

而這個定位,既包括了客觀定位,就是依照自己的實際經濟狀況與周圍同一狀況的人群客觀比對得到的定位;同時也包括了心理預期定位,就是自己期望社會定位,而心理預期定位往往高出客觀定位,並且前者長期影響。

心理預期定位長期高於客觀定位,這是一個很難改變的事實,因為這種現象來源於人的天性:嫉妒,對“美好事物”和“更美好事物”天然的追求欲。

出於這種“欲求”,眼前這種生活現狀持續時間越久,現實和預期的反差感越強烈,人對生活現狀越不滿意。

大多打工者,在進入一家公司前,對於公司老闆,多少都有些佩服。

但隨著工作時間增加,跟老闆接觸增多,就會慢慢發現那些老闆,“不過如此”,會越來越強烈的感覺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並且能做得更好。

就會發現,原來老闆並不是全都是心智、能力超出常人的人,很多也都是“普通人”。

然而人跟人始終是有分別的。

同是在一個團隊蓋樓,縱使你有一顆工程師的心,但你只會、只願意“出笨力”最終只能去搬磚,而別人“出巧力”就是老闆。

因為,潛在的能力誰都看不見,能表現出來的能力別人才會認可。這就是為什麼論經驗、論工齡你都比老闆資格老,人家是老闆,而你始終只能是一個打工者。

更深一層原因,在你心中,或許認為老老實實搬磚幹活拿工錢生活安穩,勝過冒風險撈一筆大的。

因為,你害怕輸。雖然你也沒有存款、房產,沒有什麼輸不起的,但是就是不敢輸。你對現在的“得之不易”的社會地位太得看重,不敢越雷池一步。太害怕“身敗名裂”,雖然身價只有幾千,名氣也只有幾十個人認識你,你就是害怕。

所以,與其說你一輩子不得志,不如說你是放不下那點僅有的面子,不敢嘗試,輸不起。

論膽略,你還真比老闆差。你跟老闆,差距不止一點。除了膽略,你跟老闆還有很多不同,比如“敗家”、糟蹋資源。

老闆在做老闆前也是打工的人,並且老闆之所以能夠做成老闆,很大程度上依賴自己打工時積累的資源。

但是老闆是有投資頭腦的人,在成為老闆前就在“密謀”鋪線,所有要做的事都會考慮投資回報比。而想想你有多久沒有投資自己為自己升值、保值?你花出去的錢、精力,比如吃喝玩樂、打遊戲都得到預期的回報了嗎?

打工的人:給老闆做事,比如有100分的才能,但是老闆只給80分的報酬,那麼這時候你或許只願意使出60分才能,既安慰了自己內心的不平衡,又覺得對得起老闆了。

想做老闆的人:同樣是100分的才能,80分的報酬,人家卻會不遺餘力,並且會在工作之餘對自己二度開發,挖掘自己的潛力,把一切投入轉化為自己的資源。


人生世態炎涼


我以前也有這種感受,明明工資翻了一倍,卻感覺自己越來越窮。為此我幾乎抽出一個月的時間,來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最後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關鍵,現在的我也早已還清了負債,並且也有了一小筆存款。

工資越來越高,負債越來越多。看似不合理的背後,其實是三個合理的原因造成的。一是隨著年齡增長隱形消費的增加,二是隨著工資提高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三是沒有良好的儲蓄習慣和理財觀念。


1. 隱形消費的增加

A.剛步入社會時

大多數工薪族剛步入社會的時候工資很低,但是消費也很低。低到每月的基本開銷只有兩樣,一是房租水電,二是吃喝玩樂。

並且由於工資低,大多數人只有房租水電和吃喝上的硬性消費。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歷的增加,隨之增加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工資,更有一些看不見的隱形消費。

B.在社會幾年後

同事聚餐一次可能需要幾百,同學結婚的禮金也是一部分支出,工作需要買臺好電腦可能幾千,交了女朋友的也會多出部分花銷。結了婚的可能會有房貸車貸的壓力,生了孩子的更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以一句話結束這一部分分析,我們只有不斷奔跑才能停在原有的地帶

2. 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們辦公室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吃慣了20塊的外賣,再也不想吃10幾塊錢的外賣了。

簡單的一句話已經道盡了生活的本質。當你的工資提高,你的個人生活水平也會慢慢提高。

仔細想一下,你吃的飯、喝的茶、穿的衣服、用的包包,還有手機......這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不是有一部分與以前大不相同。

以前只談吃喝的你,是不是也多了玩樂部分的消費。

這同樣也是一部分支出,這些支出同樣平掉了工資增長的部分。

3. 沒有理財觀念和儲蓄習慣

21世紀最大的謊言就是“只有學會花錢,才能學會賺錢”。

80%的人根本沒有理財的觀念,剩下10%的人對理財有著錯誤的認知。

理財並不是買基金、買股票,而是一種對錢財的掌控能力。

理是打理,財是財產。打理並只是為了讓財產升值,財產也不僅僅是錢,更是你的個人能力。

儲蓄就是最簡單的理財,只是大多人沒有意識到。所謂理財其實就是對自己所有財產的掌控能力。

即使你沒有錢,也不影響你獲得這種能力。你沒有車難道就拿不到駕駛證嗎?

你連自己一個月花了多少錢都不知道,你連自己一個月應該花多少錢都不知道。

你連自己一個月最多花多少錢,本月收入就會變成負的都不知道。你怎麼可能不負債呢?

4.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巴菲特最好的夥伴查理·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那裡,我永遠都不會去哪裡。

同樣的,既然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負債原來越多,那我們逆向操作就能讓自己的財務報表扭虧為盈。

操作方法也非常簡單,在紙上畫一個大大的田字格,這個田字格就是你一個月的總收入。

左上角填上沒有的固定支出(房租、水電、房貸等),右上角填上一些可能的隱形消費,左下角填上自己能控制的軟支出(看電影、旅遊、衣服、包包等),然後右下角就是你還能儲蓄起來的錢。

如果你填到最後一步,發現已經沒有能儲蓄的錢了。那你就需要權衡一下,是不是應該將其他三部分的消費降低一些。你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隱形消費,又是否真的必須去看電影、手機真的有必要換了嗎?包包真的有必要買嗎......。

寫在最後

如果你工資增加的速度已經無法跟上消費增長的速度,你就必須停下來思考一下。到底是你工資怎增長的太慢,還是你消費增加的太快。

如果是前一種情況,你需要提升自己。如果是後一種情況,你需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財產。養成儲蓄的好習慣,無論什麼時候身上都要留一份備用金。

應該儲蓄多少可以參考上面的田字格儲蓄法。


我是風鈴,專注個人成長。以上拙見希望對大家有用。如果大家有更好的理財方法,歡迎評論分享。


風鈴趣談


我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上漲,工資肯定會跟著漲,所以購買力幾乎沒有變化。

如果物價沒漲或者漲幅小,工資越來越高的話,只要不是那種花錢大手大腳的人,絕對能存下一筆錢,儘管談不上富裕,但正常生活應該是沒問題的。

想想90年代出來打工的人,一個月才幾十塊錢,還不是照樣過日子嗎?

至少你說的打工越打越窮還負債,這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好好反省一下平時是怎麼花錢的,打工的確不能致富,可是還得踏踏實實工作,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

要擺脫這種囧境,就要端正自己的心態,不能這山望那山,經常跳槽,到頭來錢沒賺到,讓人看不起你。





北上廣不信眼淚


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有的問題我個人覺的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收入增加了但是確沒有做儲蓄,常常是今天開始花明天的錢,而且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高額消費。

2.理財知識太缺乏,沒有做規劃理財,導致出現財務問題

3.通貨膨脹,收入增高相應的物價上漲,造成的問題

4.自己所購買的東西,是資產還是負債,這個對自己財務有很大影響。

就以上幾點只是最基本的可能導致負債出現的問題,實際出現負債也還有其他因素,推薦你看一本書《窮爸爸,富爸爸》此書是一本關於理財的書籍,希望看你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