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01 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最近我看了日本一檔關於媽寶男的節目,真的是刷新三觀啊!

特別是一位名叫Nauta的極品男子,讓網友大跌眼眶。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他33歲,畢業於一所名校東京大學,雖然智商完全夠用,但多年來一直躲避在媽媽的“溫室”裡,不肯自力更生。

畢業後,他靠當家教零星的賺些生活費,吃喝在父母家,其他的穿用也是靠父母給的零花錢,就連理髮錢都是媽媽出。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每週都要和媽媽一塊洗一次澡!無數網友發問:33歲還要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什麼操作?

但Nauta並不覺得有問題,他很輕鬆的說道:“泡澡時放鬆放鬆和媽媽聊聊天難道不好嗎?”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或許,我們無權評論別人的生活,但總覺得這對親子關係處於一個失衡的狀態,這樣一味過度的愛,總有一天會變成洪水猛獸,吞噬掉孩子和自己。

我無法想象,多年後,Nauta媽媽到了垂暮之年還要照顧他、幫他倒洗澡水的場景。

我甚至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沒有了媽媽的庇護,他該怎樣生存下去。


02一切都給孩子,才是最可怕的

看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部國產動畫片《巨嬰》,影片中的“巨嬰”大概是所有媽寶男最後的下場。

動畫片中,一位長著鬍子的成年男人,什麼事都不會做,只要有事就喊媽媽求助。

早上起床,他只要喊一聲“媽”,媽媽就來幫他穿好衣服。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玩遊戲玩餓了,他只要喊一聲“媽”,媽媽就端來食物餵給他吃。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他鬍子長了,媽媽邊唱兒歌邊幫他剃鬍子,無節制的寵著這位大齡兒童。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後來,家裡的頂樑柱爸爸出車禍死了,沒了經濟來源,母子兩人只能變賣傢俱湊活過日子。

可是,兒子還是每天打遊戲、看電視,無所事事。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有一次,兒子看上一款VR眼鏡,但是媽媽已經沒錢給他買VR眼鏡了,於是兒子氣的直摔遙控器。

媽媽掏出僅剩的幾個硬幣給他,他嫌少伸手打翻在地上。最後沒辦法,媽媽只能把自己的器官賣掉,給兒子買VR眼鏡。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兒子玩的開心的不得了,直到肚子咕咕叫的時候,她才想起媽媽。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於是,他習慣地喊“媽”,可媽媽倒在血泊裡再也起不來了。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動畫片的最後,這個長著胡茬的兒子又鑽進了媽媽的肚子裡,變成了一個嬰兒。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父母一味的寵溺孩子,只能培養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最終毀了孩子坑了自己。

03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懂得放手,才能體面退出。

有位11歲的樂觀盲童女孩高雅,每天自己上下學,被無數網友稱讚。

雖然從學校到家只有368米,但她通常要走15分鐘,有時候迷路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她從不害怕,她每次都用自己的盲仗,一路敲敲打打克服路途的障礙,順利回家。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其實,媽媽一直都默默的跟隨著女兒,她故意和女兒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在必要的時候為她擋危險。

有時候,路人想要幫助盲童,媽媽就趕緊示意不用,她想讓女兒自己克服困難;有時候,看到女兒在原地打轉,她就在背後默默的守護著她,讓女兒自己去戰勝這一切。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有人說,這媽媽怎麼這麼狠心啊。

但只有媽媽知道,沒有人能保護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孩子是要一個人面對世界的。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她說:“我覺得她總有離開我的一天,我希望她能夠獨立,要堅強自信,要自己去克服這些困難。”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可為了你,我願意做一個別人眼中的 “狠心”媽媽。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在生活中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他自己開門、按電梯,自己吃飯、穿衣等。

只有當一個媽媽懂得放手的時候,孩子才會變得勤奮、獨立,他更會想辦法去解決他想解決的事情。

04孩子,請一直往前走

張愛玲在《不得不走的彎路》中寫到: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母親攔著我說,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

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人生的這條路上,可能曲折,可能不平坦,可能充滿泥濘,但沒有人可以任性地選擇不走,包括小孩子。

請把孩子看作一個完整的個體,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人生路上的鮮花和荊棘,讓孩子去面對第一次摔跤、第一次哭、第一次獨自睡覺,雖然會有短暫的痛苦,但終究會飛翔在藍天之上。

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我們有限的人生中,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教會孩子勇敢地面對人生的苦難,教會孩子責任和擔當,教會繼續熱愛這個世界。

日本男子33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這是啥操作?

畢竟總有一天要分離,總有一天要對孩子說:

“我只能送你到這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了。一直往前走,不要回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