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當年3萬的樓煩騎兵為何能大敗劉邦56萬大軍?

Oo水鏡徽華oO


項羽是一位千古無二的名將,起兵7年,大小戰役70餘場,除了最後的垓下之戰,楚霸王一生,從無敗績! 他一生的戰績非常顯赫,中國古代歷史中兩次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是他的傑作。可以這麼說,要是當時沒有項羽的出現,可能秦朝還能延續國祚數十年。

鉅鹿之戰,項羽5萬人對章邯40萬大軍,項羽是九戰九勝!打贏之後,各路諸侯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紛紛拜入項羽賬下。彭城之戰,劉邦帶著五十六萬人,趁項羽在攻打齊國的時候偷襲項羽國都彭城。項羽聽到老家被掀了,他急忙帶著3萬騎兵趕回。項羽3萬人對劉邦56萬大軍, 拂曉發動攻擊,中午的時候結束戰鬥。隨後劉邦大敗,在彭城近郊上,斬殺劉邦十幾萬人。接著項羽一路從彭城追到靈璧,項羽軍追擊漢逃兵至靈壁以東的睢水上,再斬殺漢軍十餘萬人。劉邦軍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計其數,劉邦幾乎全軍覆沒。劉邦最後就帶著十幾個人逃了出去,至此劉邦的56萬大軍灰飛煙滅。那麼項羽是如何用3萬人打敗劉邦56萬大軍的呢?

其一,劉邦驕傲自縱,輕敵而不以為備。在劉邦進入彭城後,自以為項羽再勇猛也一時半會打不回來,所以他整日和眾諸侯喝酒慶功,把項羽的財寶美女全都收歸己有。雖然他對項羽的反攻也有準備,但是,項羽沒有在劉邦重兵佈防的彭城的北面東面採取軍事行動,而是用大部隊繼續攻齊國作為迷惑敵人的“正兵”,自己只帶3萬騎兵用“間接路線”從彭城西面的蕭縣偷襲敵方的後翼,隨後漢軍大敗。

其二,項羽所率的三萬精兵均是騎兵,機動性大,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敵軍造成驚惶混亂,然後於亂中取勝。而漢軍雖多,卻是烏合之眾,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眾諸侯聯軍之兵。眾諸侯都是奔著自己的利益和劉邦一起聯合攻打的彭城,因此眾諸侯們和劉邦並不一心,有利就進,有害就跑,不能形成統一指揮。所以漢兵雖多卻沒有什麼戰鬥力,特別是自鉅鹿之戰以後,人人都畏懼項羽的楚軍,致聞風喪膽,因此一見楚軍來進攻時,便心存畏懼,不戰而逃,自亂陣腳。

其三,這裡不得不佩服項羽是一個軍事奇才,他親率騎兵出其不意的直接進攻劉邦指揮部,咬定指揮部群追猛打。致使劉邦等人只顧逃命,無暇顧及指揮,指揮系統一度陷入癱瘓。漢軍的高級將領都跑了,軍中士兵焉能不亂,就這樣漢軍被楚軍趁亂追殺。由於兩方兵力懸殊太大,就算漢軍戰鬥力再差,楚軍都殺不過來。所以項羽採用追趕引誘的辦法,使其到河邊自相殘殺,互相踐踏,最後落水而亡。在楚軍斬殺漢軍56萬大軍中,其中大部分都是自相踐踏和擠殺的,還有就是落入泗水和睢水淹死的,因為入水死的人數也很多,所以也在殺死之列,而楚軍真正斬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此戰最大的敗筆,莫過於項羽未能將劉邦趕盡殺絕。要是項羽能一直追趕把劉邦給滅了,也不至於後來陷入劉邦的奸計,被劉邦給打敗。有人說,項羽殘忍,不得人心,後來才被打敗。試問有哪個君王不殘忍能安定天下,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劉邦只是表面仁慈,比項羽更有遠見,所謂的仁慈,都是深思遠慮的利益關係,內心絕對比項羽殘忍的不是一點半點。項羽只是直來直去,不會繞彎,才會給世人留下殘忍的印象。假如此戰換做劉邦追殺項羽,他絕對不會給項羽任何逃走的機會。假如鴻門宴是劉邦擺給項羽的,他能放過項羽嗎?





緣禦寒


總體而言,項羽勝在了出奇制勝,劉邦輸在了麻痺大意。

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劉邦佔領彭城後,項羽迅速從山東戰場折返。但是項羽到達彭城附近後,並沒有從正面進攻,而是繞到了彭城西面的肖縣,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攻擊。

劉邦的防禦重點在城北,因為他預料項羽南下必先從北面進攻,所以自認為高枕無憂,每天照樣花天酒地,開懷痛飲,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降臨。所以,當項羽兵臨城下,劉邦驚慌失措,只能逃跑。

另外,劉邦的56萬大軍是由五路諸侯拼湊而來,本身既缺乏統一協調的指揮,又形成不了很好的凝聚力。因此,看似龐然大物,實際一盤散沙。縱觀歷史,所謂的聯軍,多為烏合之眾,很是不堪一擊。

再則,項羽的3萬人馬為騎兵部隊,而劉邦聯軍基本上全是步兵。相比之下,戰鬥力必然不及騎兵。尤其是當騎兵發起衝鋒時,排山倒海一般的氣勢,步兵很難有抵禦的能力。

這就是項羽以少勝多的原因。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縱觀這場戰役,項羽以區區3萬 人馬,打敗劉邦率領的56萬聯軍,取得如此之大的勝利,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項羽對戰場形勢的全面把握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得知劉邦率聯軍伐楚的消息之後,就料劉邦肯定會趁彭城空虛,率兵攻佔自己的老巢。於是,項羽就下令諸將繼續攻齊,以此來迷惑劉邦,讓他以為自己還在被齊軍拖著,無暇分身救援彭城。實際上,項羽卻偷偷帶著3萬精兵回援,而且他並沒有直接南下直達彭城,因為他料定劉邦肯定會在彭城北面和東面部署重兵。於是,項羽由魯南,經過胡陵(今山東魚臺縣),之後向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西南方向蕭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蕭縣)進發。果然,劉邦率領的聯軍送了警惕,“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趁著劉邦不備,項羽從蕭縣出發,繞道彭城西南,襲擊劉邦率領的聯軍,項羽一路殺到彭城,劉邦來不及反應,大敗而逃。

二是可圈可點的奔襲戰術

項羽充分發揮了騎兵的優勢,千里長途奔襲,大敗劉邦之後,又運用騎兵的衝擊力,衝散劉邦大軍,驅趕大軍落水,最後利用騎兵速度優勢,追逐劉邦大軍,以致最後包圍劉邦,都可以看到完美運用騎兵優勢的戰術。

三是楚軍強悍的戰鬥力

眾所周知,古代作戰,沒有現代武器的高射程和高殺傷力,主要靠的是統帥者的戰術、指揮能力,以及士兵的士氣、武力。雖然劉邦軍號稱56萬,實際真有這麼多嗎?眾所周知,古代作戰喜歡虛張聲勢,動不動就號稱百萬,三國時期,曹操在赤壁之戰時號稱80萬軍隊,實際也就20多萬。而且會把非戰鬥人員計算在內,以此達到虛張聲勢的目的,如在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漢朝出兵共計60萬人,而處於一線作戰的主力部隊只是10萬騎兵,剩下的都是輔兵和民夫,這些人的戰鬥力微乎其微。

由此可以看出,除去虛報的人數,除去輔兵、民夫的數量,劉邦一方真正投入作戰的估計也就20萬左右。有人會說,20萬比3萬,劉邦還是佔有很大的優勢啊。但是大家要知道,劉邦的軍隊是來自五個諸侯王,這些人不可能全部派出自己手下的精銳,也不可能為了劉邦而死戰,人心不齊,指揮起來會非常麻煩。而項羽率領的3萬騎兵,則都是精兵,機動靈活、速度快、作戰英勇,足以以一當十。


老張讀史


不少人都曾疑惑,為什麼項羽帶領僅僅三萬人能在彭城之戰中打敗劉邦五十六萬的部隊,創造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呢?然而在垓下帶領十萬人馬卻被擊敗,最後還逼得烏江自刎,身首異處,在這看來戰爭的人數並非是決定勝敗的唯一因素了,這其中還有許多其他內在的因素影響著戰局的走向。

一、背景

1、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劉邦出身農家,早年當過亭長,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也引兵入關。聽說劉邦已定關中,項羽大怒,進駐鴻門,欲攻劉邦。劉邦因兵力不敵,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亡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佔,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2、項羽(前233~前202)中國秦末反秦領袖,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項燕為戰國末年楚名將,為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秦統一後,項梁殺人,與項羽躲避吳中,暗中以兵法組織和訓練賓客子弟。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當項羽率軍進入關中時,劉邦已先期進據咸陽。由於楚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王之”,劉邦理應王關中。項羽入關後,依恃手中40萬大軍,企圖消滅劉邦,獨霸天下。因劉邦卑辭言和,雙方暫時和解。

二、彭城之戰

中國楚漢戰爭中,項羽擊敗劉邦於彭城的一次奔襲戰。

失敗原因:1、劉邦佔領彭城,以為項羽老巢已被拔除,對項羽迅速回擊的可能性估計不足,疏於戒備,整日在項羽宮內與美女大臣飲酒作樂,歡慶勝利。這時劉邦將50餘萬大軍佈防於今山東之棗莊、曲阜、鄒縣,江蘇之沛縣,安徽碭山等地區。既無迎擊項羽軍可能回擊彭城的戰略計劃,也未做相應的作戰部署,劉邦輕敵,安於享樂毫無鬥志而楚軍士氣高昂,敵人佔領了他們的國土,他們要保衛自己的家園,自然士氣高漲。據《漢紀》記載,劉邦攻克彭城以後,天天享樂,軍心不穩固,楚軍3萬是精兵,而漢軍是怠惰之兵。

2、細看項羽本紀發現一個關鍵字“項王‘乃’西從蕭”,從乃字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項羽3萬兵力在劉邦軍尚未全部入彭城時,已經到達彭城西南斷其後路,等待劉邦全部入彭城給劉邦聯軍致命一擊。而長途奔波,饒道千里,斷敵後路,攻其不備未給敵人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劉邦失算了,他忘記了項羽是一個軍事天才因為項羽指揮得采取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

3、項羽有秘密武器:項羽有騎兵,騎兵善於,偵察,騷擾,偷襲,斷後,追擊等,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項羽在彭城戰前捨棄大軍千里奔波,最大限度的運用了機動能力,用騎兵合情合理,彭城之戰時,項羽偷襲劉邦運用騎兵的衝擊力衝散大軍又採用驅趕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騎兵追逐包圍劉邦,可以看到戰術上運用騎兵。

4、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下,項羽有著大膽的戰略計劃:以諸將率領大軍繼續平定齊國,作為迷惑劉邦的手段。而自己親自帶領3萬精兵繞道彭城後方,以彭城為釣餌引劉邦上鉤,然後偷襲劉邦後方,盡滅劉邦軍團。


i羊在路上



豬曉俠


首先需要明確,在戰場上,人數從來就不是決定性因素,我想項羽能夠以3萬人擊潰劉邦56萬大軍,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項羽自身的軍事才能本就是同時期的翹楚,善於突擊,劉邦只是被項羽以少勝多擊敗的對手之一。

第二個原因,劉邦軍隊的成分構成問題很大,“漢王劫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看看,這五十六萬人是五個諸侯國拼湊起來的,統一指揮有相當大的難度,一旦戰場被局部突破,極易變成擊潰戰,項羽對這一點應該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羽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項羽對於當時的局勢有著清楚的判斷,認為快速擊潰劉邦聯軍是非常有把握的,從史書加載來看,項羽沒有絲毫猶豫,快速發起了突擊,出其不意,這一點也很重要,劉邦對於形勢判斷髮生了偏差,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第三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軍心渙散,雖然人數眾多,但戰鬥力是一盤散沙,我們看看劉邦破城後在幹什麼 ,“漢王皆已破鼓城,收其貨賂美人,日置酒高會。羽乃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迫之穀、泗水。漢軍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闢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皆入睢水,睢水為不流。漢王乃與數十騎遁去。”

劉邦這個主犯這錯誤不是一次兩次了,一勝利就得意忘形,天天喝酒享樂,為什麼享樂呢,肯定認為項羽不敢來,軍心渙散又沒有準備,人數多也沒用,本來心就不齊,一擊即潰,潰軍又成了累贅,“為楚所擠”,戰場局勢一邊倒了嘛。

所以,軍事能力,戰場判斷,軍隊構成,軍心都成為了這次戰役的決定因素。





西安律師吳海龍


因為項羽的是精兵,兵不在多,在精。

劉邦的56萬大軍都是雜牌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一觸即潰,有何戰鬥力可言?

再說當項羽鉅鹿之爭,一戰成名後,威震天下,自封西楚霸王,項羽曾經以5萬兵力戰勝強大的秦軍,劉邦的一群烏合之眾又算得了什麼呢,史記記載,彭城之戰劉邦軍隊被殺死的就有十幾萬,劉邦兵敗而逃,還差點沒跑掉,搭上性命。


讀史記品人生


彭城之戰是楚漢相爭中劉項兩家第一場大戰,項羽完勝。這場戰鬥充分表現了項羽有勇有謀的傑出軍事才能,使其在中國頂級軍事家的殿堂裡佔據不可動搖的地位,由於《史記》對劉邦的作戰能力描寫不夠,使得這場勝利在歷史上顯得不夠耀眼,好像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隨便打贏了一堆狡黠的二流子,要是你知道劉邦軍中有張良韓信陳平,還加上一大群元從豐沛璀璨的將星,你才會理解項羽這次勝利成色有多高。

項羽兩次以少勝多的大勝仗成色都非常足:鉅鹿之戰,打敗的是名將章邯。章邯一路消滅了打進函谷關的陳勝的主力周章、楚軍的主將項梁,魏王魏咎,夷平了趙國的首都邯鄲,幾乎憑一己之力鎮壓了大起義,幸得項羽神勇,破釜沉舟,決戰決勝,打敗章邯,全殲王離的長城軍團,並在以後半年中,不斷的打擊章邯,終於迫得章邯投降,這勝利充分體現了項羽的勇。

而彭城之戰,則體現了項羽智勇雙全。

彭城之戰項羽打敗的是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這個勝利的成色更足,這是今天的大家通常不曾注意到的。

首先,漢軍的人數就比章邯軍更多,其次雖說大家對劉邦的作戰能力不太看得起(實際劉邦戰鬥力也相當了得,從項羽部下第一勇將英布的說法中可以得到旁證。英布造反時的盤算就是:當今世上打得過我的,就剩一個劉邦了,可他六十出頭了,未必會來親征,別人我怕他個鳥。結果他果然打死了劉邦的堂兄,也是宿將的荊王劉賈,卻輸給了親征的劉邦,可見劉邦的戰鬥能力也相當強)更重要的是劉邦手下那些漢初燁燁發光最牛的那批謀臣武將幾乎都在彭城軍中,張良陳平肯定在,韓信在不在呢?應該也在。史記沒有寫韓信在,也沒有寫韓信不在,但周邊沒有別的戰場,韓信應該就在彭城。

三秦只剩一點點戰事---------一個被圍的章邯,韓信明顯不在那兒,因為劉邦在滎陽站住腳後,韓信就收集敗兵來與他會合的:

《漢書-淮陰侯列傳》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

劉邦帶幾十萬大軍準備與項羽決戰,卻不把特意拜的大將韓信留在身邊,沒有說得過去的理由,要是這一戰劉邦就把項羽幹掉了,聘來的大將韓信還有什麼用?周圍又沒別的戰場----------------五諸侯自己都跟著劉邦呢,肯定不用韓信一個客將在他們領地裡作戰,所以,韓信應該就在軍中,劉邦逃跑時把指揮權丟給了他,他收攏了敗軍,到滎陽與劉邦會合,這樣劉邦才有本錢,在滎陽與項羽拉鋸。

要是韓信是帶著五萬、十萬部隊獨立執行任務-----------好比說掃蕩楚地呢?那他應該聞訊即刻帶兵趕到滎陽,會合劉邦,佔住要地,怎麼插到劉邦與項羽之間去收集敗兵?沒有劉邦的命令,韓信憑什麼收集好比說樊噲灌嬰的部隊?而劉邦一路狂逃,怎麼來得及把收集敗兵的任務遙寄給不在身邊的將領,還是剛從楚軍中投過來不久的韓信?要知道劉邦之所以一路狂逃,就是因為他敗了才害怕地想到:自己帶的部隊太雜。現在被打崩了,根本無法迅速判斷身邊哪一支部隊可靠,哪一支不可靠------------確實,五諸侯幾乎都投向了項羽,要是某諸侯與項羽有勾結,那劉邦自己,都隨時有被身邊人抓了送給項羽請功的危險,所以他要迅速遠離戰場,找一個可靠的地方站穩腳跟,才來重整隊伍,事實上他是跑到他大舅哥周呂侯那兒去了-----------那種局面下,還是自己家的人才比較可靠。要不是兵敗時韓信就在劉邦身邊,看得出沒有變心,劉邦不會把收集敗兵的任務交給他。

張良陳平韓信這樣多的聰明人都在,樊噲灌嬰那麼多猛將都在,項羽又怎麼能在幾個時辰內擊垮那麼多的漢軍,是象大家想象的又靠破釜沉舟猛打猛衝嗎,恰好不是。

漢軍陣營中很多人都是見過鉅鹿之戰中項羽的打法,漢軍的佈陣一定是針對這種打法佈置的。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項羽一直在城陽作戰,漢城陽就是莒縣,當年燕國滅齊國時,齊國僅剩的最後堡壘莒,位置在彭城東北六百里。

戰鬥拖得那麼久,要怪項羽政治水平急人,齊人都已經認慫了,殺了自己的王田榮投降,項羽偏要殺降卒,燒宮室、擄掠婦女,再把齊人逼反,不知亞父范增在項羽軍中,整天出的什麼主意,恐怕也就是殺!殺!殺!田橫有王氣,千萬別放過,急擊之!斬草除根!就像他在新安坑秦降卒,咸陽殺秦宗室前勸的那套一樣。結果項羽自己的都城-------------彭城被劉邦輕鬆佔領。

彭城是二年半以前,楚懷王選的都城,當時楚軍主將項梁新敗被殺,趙王在鉅鹿被圍,反秦事業萬分危急,楚懷王將所有的丁壯都蒐羅起來,交給宋義項羽,上了鉅鹿前線,自然沒有人力再大修彭城城牆,也沒必要,前線若再敗,彭城根本不可守,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一年前,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佔了彭城做首都,把楚懷王遷走,還來不及大修城牆,也不必要,項羽只想著打別人,哪想著有人敢來打他,來了他也不怕,修什麼城牆啊?

所以,彭城幾乎無法設防,劉邦輕鬆進了彭城。好是好,就是項羽如果打回來,劉邦也指望不上彭城城牆。可劉邦也不怕啊,他有五十六萬大軍,誰怕誰啊?

這仗怎麼打的?太史公記載了八十個字: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太史公有興趣的時候,項羽帶著二十八騎的戰鬥,他寫了三百多字,妙筆生花;沒興趣了,五十六萬軍隊的大仗,只記了八十字,剩下的只好自己腦補。

谷水泗水,在彭城北會合、沿東北,再向東,繞著彭城,流向南面的淮河,正攔著城陽方向過來的各個角度,漢軍在彭城與谷水泗水之間紮下營壘,準備隔水列陣,等著項羽。你項羽不是愛破釜沉舟,找人拼命嗎?你再來一個讓我看看。我先在水邊安排下弓弩兵,後面放上長矛陣,營壘裡有炊事兵,營壘與彭城之間還有預備隊,嗯先考慮派輜重兵的用場,畢竟五十幾萬人每頓要吃飯,這項羽又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偵察兵放到河對岸五十里、一百里,可總也沒項羽的消息。

這一帶劉邦很熟悉,本來就離他家鄉不遠,劉邦年輕時遊歷都逛過;

算來算去,他項羽總要從那個方向回來,可斥候的彙報,卻一直沒有項羽回軍的消息。

那就只好日置酒高會了:大戰在即,當然要殺牛置酒,大饗將士,而劉邦自己呢,當然也在吃吃喝喝,一方面心情比較痛快,總算出了一年前被個小輩項羽趕到巴蜀那個舊秦流放地的窩囊氣,一方面,這兒老朋友不少,彭城裡那些西楚霸王朝中廷臣,都是楚懷王時期舊臣留用的,象呂青、呂臣、上柱國(軍委主席)陳嬰,地位超然,他們與劉邦一向關係不錯,那時楚懷王提出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就說要跟劉邦一起打關中,就是這班老臣說只有劉邦是寬厚長者,派劉邦好,劉邦這才領到這個任務,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幾年後項羽被滅了,這幫人都在劉邦那邊被封了侯。

象項羽的上柱國陳嬰,幫著項梁起兵,把自己的兩萬兵都給了項梁(項梁自己那時還只有八千軍隊,所謂八千子弟嘛)項羽敗亡之後,劉邦第一批就給陳嬰封侯,跟曹參是同一批,比封張良那個留侯還早。不光給榮譽,還讓他留在楚地發揮能力辦事:陳嬰在劉邦的弟弟楚元王那兒,當了十一年的相國,當到呂后時期--------也就是劉邦身後好幾年。

陳嬰的孫子後來娶了劉邦的孫女---------漢景帝時風頭無二的館陶長公主劉嫖,現在資料裡都說是漢景帝的姐姐,實際算歲數,也許是漢景帝的妹妹,生下個女兒,就是漢武帝金屋藏嬌故事裡的那個陳阿嬌--------陳皇后。

劉邦在彭城與老朋友們吃吃喝喝,一面在琢磨,項羽這孩子怕是不肯老老實實認輸,可他怎麼才能對付我這五十六萬聯軍呢?要是他認慫,那幫老朋友都勸我不為已甚,我是不是把他封到當年他叔侄起事的會稽郡?那是楚故地,也還可以算作楚王嘛。

那時楚漢兩家還沒打出火來,你戲下分封整了我一次,我佔了你彭城,也整了你一次,沒有血戰過,仇沒多深,更兼著漢軍中有很多項梁舊部,項梁當初給了劉邦五千人馬,要說起來,佔著漢軍核心力量的三分之一;而楚軍中也有很多劉邦故人,劉邦出身豐沛,手下戰將大半豐沛出身,豐沛現在是楚地,想來很多故人、同鄉、舊識在楚軍中服役。

劉邦是個念舊的人:蕭何當年在沛縣當辦公室主任,很高看搞鄉間治安工作的劉邦,劉邦出差咸陽公幹,大家湊份子給他送行,每人常例送三百錢,蕭何獨送五百錢,劉邦一輩子記著蕭何多送了的那兩百個小錢,蕭何封侯八千戶,後來封蕭何的家人時,又專門給蕭何加了兩千戶,明說那是報答當年多送的兩百錢。

《史記-蕭相國世家》: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

兩百錢多大價值呢?秦漢時,成年男子每年要服役一個月,如果去不了,出兩千錢,縣裡可以找人替代,這兩百錢價值,大家自己可以折算,這就可以回報兩千戶,那項梁對劉邦的幫助,可要大多大多了。當年劉邦去見項梁時,所部只有九千人,項梁一次給了他五千人馬。劉邦跌跌撞撞打進關中,最後一戰破橈關時,還只有兩萬部隊,張良怕人馬太少,讓他豎五萬人的旗幟,這才嚇得秦王子嬰投降。當初那五千人禮太重了,所以劉邦一直念著項氏的好處,最後滅了項羽,還給項家封了四個侯,政治上也不歧視,項氏後代在劉邦孫子漢景帝時,當到了丞相,要是項羽放下武器,封個會稽王都是小的。

天天在算這種賬,就離闖禍不遠。

我做期貨時就不止一次碰到這種情況:買的又多,還封住了漲停,傳來消息又利多,周邊人氣一片看多,看來明天開盤漲停毫無問題。要是後天再漲停,我是直接拋了賺套房子就算了,還是再等一天,拋了可以買別墅?

這麼只想贏,忘了會輸的時刻,通常就是大敗的前一刻。突然間,大單打開漲停,期價直撲跌停,這怎麼會?這怎麼可能?這世界是怎麼了?還沒等想明白,已經跌停了,幾個月積累的勝利,一朝覆滅。沒棍弄了,只好看書。這時看《史記》遙想劉邦項羽當年,感慨系之矣。

就在劉邦算計著項羽什麼時候投降、投降了該罰他幾杯酒的時候,項羽已經象只豹子,悄悄潛伏到了彭城西面二十二里的蕭縣,運足了勁,看著獵物,準備暴起。

如果是鉅鹿之戰中的項羽像只猛虎,那麼彭城之戰中的項羽,就像只豹子。

這隻豹子,是怎麼繞行到彭城西面的,沒有史料,我們不知道,當時的人,即便是張良陳平,都沒能想到,妨礙大家思考的主要有幾條:一是繞行太遠,城陽到彭城直線距離六百里,而這條線有一千一百里,十幾萬大軍繞行走圓圈,一天三十里,怎麼能保證不走漏風聲?有一個人騎馬走中間直線到彭城報信,你就白瞎了,要知道你穿行的是劉邦的老家----------豐沛附近,誰料到項羽沒帶回全部部隊,只帶著三萬精兵,就敢來打這兒的五十六萬聯軍,另一條就是思維定型,總想著項羽是那頭鉅鹿之戰的猛虎-----------大家沒見過也都聽說過了,印象太深了嘛,誰也沒料到他會變豹子,悄無聲息,潛伏前來。

第二天一早,豹子出動,直撲彭城。猝不及防,彭城西面的防守瞬間崩潰,本來自覺是在後方的劉邦指揮系統,只得趕緊向城東北的漢軍主力靠攏,引發彭城與泗水谷水之間輜重兵的一起向東、東北狂奔,衝擊了長矛隊,長矛隊被擠向了弓弩手,最後紛紛被成群的豹子趕進河水,部隊太多,無法轉身,部隊太雜,命令也無法在亂糟糟的隊伍中傳達到位,順風時一路跟風的各路諸侯,從不落後,只怕少拿了戰利品,一亂,私心雜念就起來了:我們跟項羽有什麼仇?我們的王還都是項羽封的呢,不過給你劉邦裹挾而來。走嘍,走了不算,還要一路散佈謠言,趁亂好溜嘛。

項羽的三萬精兵一路向東北殺到谷水泗水邊,儘可能的射殺被擠落河裡的漢軍,然後轉身再向南殺去------因為漢軍實在太多,殺不盡殺,一路向南追殺到彭城南面一百四十里的靈璧,把被追的漢軍趕下睢水,再次一輪猛射,漢軍死者十幾萬,睢水為之不流。

這一百四十里大概不是一天裡完成的,實在無法想象日中還在彭城,當天怎麼殺到一百四十里外的靈璧,如果是三天裡完成的,那麼漢軍雖敗,還一直沒有散,要是一路逃散,追到靈璧,就不會有十幾萬漢軍死在睢水裡了。死都要抱團,可見還有一定組織,只是阻不住敗退的腳步。

————————分割線——————————

時隔一年,回頭看這個帖子,覺得有個要害需要再說一下,這就是項羽到底從什麼地方回師來打彭城的?《史記》裡倒是說了:城陽--------

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但這個城陽在什麼地方呢?《 史記》註釋說城陽就是鄄城(juan)。鄄城在今山東省的最西部,與河南省接壤,在黃河邊上,是孫臏的故里。唐代張守節作的注《史記-正義》說:“城陽,濮洲雷澤。”一直大家都認為這段提到的城陽就是鄄城。鄄城確實是秦時的城陽,但卻不是漢時的城陽。漢六年,也就是彭城之戰四年後,漢設了城陽郡,這個城陽在鄄城以東大約七百里的莒縣,到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從城陽郡變成城陽國,一直是莒縣。司馬遷這段裡的城陽極可能是莒縣,而不是鄄城。

《史記》裡說到這段歷史時提到城陽的有多次,剔除重複的,有:

第一次 《項羽本紀》: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

這個城陽確實就是鄄城,濮陽、定陶,都在鄄城附近一百里;

第三次: 《淮陰侯列傳》:

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

……遂戰,與信夾濰水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這兒的城陽應該就是漢的城陽-------莒縣,因為莒縣在濰水戰場西南偏南二百多里,正在齊楚之間,楚軍敗了自然往家跑,而秦的城陽----------鄄城,在戰場西面一千里,方向不對,因為水突然漲了,水西軍被韓信包圍消滅,水東軍逃散,怎麼可能反而往西跑了一千里?

那麼彭城之戰前提到的城陽,到底是哪個呢?看起來也該是莒縣:

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北海指渤海,比較靠東,莒縣又是著名打防守的地方,戰國時樂毅滅齊,莒縣就是抵抗了好多年,最終反擊復國的根據地,留下個典故讓老蔣念念不忘:勿忘在莒。

正因為莒縣在彭城東北,劉邦注意力放在東北方向,項羽悄悄繞道從西面蕭縣出擊,才把劉邦打蒙了,要是這城陽是彭城西北的鄄城,劉邦注意力在西面,正面槓項羽,五十六萬對三萬,我想就是敗,也不至於一兩個時辰裡,就敗得單車逃亡。




高高在下喲


一句話,靠得政治為首,如″約法三章"其它方法為輔,如個人手段,和"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