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西遊記》這部長篇鉅作相信你一定讀過!


很多人對佛教的認識是從《西遊記》來的。然而,《西遊記》中的人物並不是完全依據現實中的佛教僧侶來塑造的。今天我們從凡俗趣味的角度來閱讀這部小說,從凡俗的角度來看《西遊記》中的唐僧形象,也許會給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西遊記》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離奇的想象和世俗趣味的結合。這種凡俗趣味帶來的親切感是《西遊記》討人喜歡的重要原因。


小說取材唐朝三藏法師玄奘西行求法的歷史故事,不過,《西遊記》裡的唐僧玄奘跟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已然大不相同。


可以說,除了名字沒變,其他人設都變了。《西遊記》裡的唐僧乃是西方世界中,佛祖弟子金蟬子的轉世,這個人設自帶神聖的光芒。然而佛祖弟子下凡走了一遭,也沾染了許多世間的俗氣。這是小說作者為唐僧塑造的形象。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西遊記》裡的唐僧常常被作者寫的很俗氣。俗氣的唐僧也被常常被搬演到熒幕鏡頭中來。唐僧的俗有時候俗得很叫人感到親切、熟悉。


悟空出山沒多久,師徒二人就遇猛虎擋道,這對孫悟空來說簡直小菜一碟,輕輕鬆鬆打了虎,剝了皮,繼續走。看著上躥下跳、騰雲駕霧的孫悟空,唐僧贊他有好本事,有這樣的徒弟護送自己一路西行,真好!


晚上,唐僧點起油燈為悟空縫虎皮衣服。唐僧拈針引線的模樣,像極了一位慈祥的母親。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悟空被壓了500年,一朝解放,他是真心感激這位師父,真心願意跟隨他。他上躥下跳,又是探路,又是摘水果,從遠處化了齋飯帶回來給唐僧享用……


在路上遭遇強盜搶劫,見師父有危險,悟空馬上棒殺了賊人!悟空殺了賊人,救了師父,心裡正滿意,唐僧卻開始嘮叨起來,佛門慈悲,無論如何不能殺人。唐僧苦口婆心的模樣,像極了一位恨鐵不成鋼的班主任。


可悟空不認這個理,他滿心的委屈,自己出了力,保師父平安卻被嘮叨埋怨,氣呼呼地走了。師徒兩鬧得不愉快,唐僧畢竟肉體凡胎,除了能嘮叨,也沒別的什麼實在的神通,一定是降伏不了悟空的。最後還是觀音菩薩顯了靈,給唐僧送來一頂帽子和緊箍咒……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這也不是悟空第一次被唐僧埋怨,唐僧的馬被吃掉的時候,唐僧很是著急,沒有了馬,一定耽誤自己西行的大事。


情急之下,唐僧到沒有責怪那吃馬的白龍,反而埋怨起了悟空。你說你有降龍伏虎的本事,如今怎麼叫馬兒被一條龍給吃了?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在我們看來,難免替悟空感到委屈。唐僧沒有降魔伏妖的神通,自然不敢與那始作俑的白龍叫板,便把脾氣出在了徒弟身上。


悟空到也是一個明心懂理的主,他能體諒師父的焦急,明白師父埋怨自己的原因在哪,所以他也不惱師父,轉頭就找小白龍打架去了!可這一次,悟空是真委屈了。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在小說的設定中,唐僧取經,在他本人看來無疑是一件神聖而偉大的遠征,上為了完成君王的宏願,下為了解救、幫助處於困惑和苦難中的人民,其中的意義可謂神聖。


對唐僧來講,這就是他一生至高的理想和追求,為了成就這個追求,他願意捨棄其他俗緣。從《金剛經》的道理來講,這是唐僧的我執和我相。


趣讀《西遊記》,小說裡的唐僧和玄奘大師不是一回事


《西遊記》中的唐僧即是得道高僧,也是凡夫俗子,作者在打造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不僅借鑑了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宏願大志,還參考了眾多世俗百姓的日常,他把世間眾生相融入到同一個人物的性格中來,或許,他想說:娑婆世界裡,眾生本為一體,大家都是一樣在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