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鄉狀談讀書:為什麼每次讀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都深感嘆服?

本文作者李鄉狀,系吉林攝影出版社副編審、《中外名著導讀》主編。

李鄉狀談讀書:為什麼每次讀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都深感嘆服?

天下的書籍確實是誰也無法讀完的,我準備充分利用自己的餘生,再讀一些能夠啟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書。

這幾年出版的書實在太多了,用迅速瀏覽的速度都看不過來,某些書籍受到了人們的冷落,某些書籍贏得了人們的喝彩,似乎都顯得有些偶然。不過在這種偶然性的背後,最終都表現出了時代思潮的複雜趨向而並不完全由這些書籍本身的質量和寫作技巧所決定。

近幾年來,我圍繞啟蒙主義和現代觀念的問題寫了一些論文,目的是想引起共鳴或爭論,以後還願意在思想和文化這方面繼續做些研究,因此想圍繞這樣的研究和寫作任務,讀一些過去沒有很好注意的書,以便增加新的知識,更好地開闊視野,從縱橫這兩個方面,認認真真地去思考一些問題。

譬如像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我曾讀過多遍,向來都是驚訝和歎服於他的平等觀念與民主思想。為什麼300多年前的明清之際,在古老的專制王朝統治的軀殼中間,會萌生出如此符合於現代生活秩序的思想見解來呢?這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思想高峰,還是從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和不斷滋長的土壤中間,必然會產生出來的呢?

如果想一想徐渭、李贄、袁宏道、湯顯祖和徐光啟這些傑出的名字,又應該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呢?而他們與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伽利略,又幾乎是在同一個時代出現的,這裡究竟有多少屬於歷史與未來的必然性呢?

如果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都能夠達到300多年前黃宗羲那樣偉大思想家的境界,中國這一片遼闊的土地上將會出現多少光輝燦爛的奇蹟啊!可是為什麼經過了300多年的漫長歲月,在今天生活裡的絕大多數人,還遠遠沒有達到他那樣的思想境界呢?這難道不讓人感到十分地喪氣嗎?

郁達夫說過:“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這是說得很沉痛和感人的。

思考民族的前程、人類的未來,這很像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那樣,常常會使自己激動不已,然而這就得廣泛和深入地讀書否則是無法使自己的思考向前邁步,變得十分豐滿和明朗起來的。

我讀了丘吉爾、戴高樂、阿登納和赫魯曉夫這些外國政治家寫的回憶錄,讀了德熱拉斯的《與斯大林的談話》和《新階級》,對於自己認識整個的當今世界,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還想繼續讀一些這方面的書籍。

陶冶情操的音樂和美術論著,我已經讀了不少,自然也得繼續看下去。

我想讀的書是無窮無盡的,只要還活著,我就會高高興興地讀下去,自然在翻閱有些悲悼人類不幸命運的著作時,也會變得異常憂傷和痛苦,不過這是毫不可怕的,克服憂傷和痛苦的過程,不就是人生最大的歡樂嗎?要想在社會中堅強地奮鬥下去,就應該有這種心理上的充分準備。我會這樣讀下去的,讀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