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註釋:木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

決定一支球隊極限高度的是一支球隊的核心,但根據木桶定律,決定一支球隊能否達到這個極限高度的卻是那些核心身邊的幫手,所以請不要忽視下面這些你可能並不熟悉的名字,因為歷史的關鍵往往就是由這些小人物所書寫的。

迪克·巴內特

如果真有穿越這回事的話,相信現在的野球愛好者們十有八九會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NBA去體驗作為技術領跑者的快感。三八式出手、扛大炮跳投、端尿盆罰球(厄爾·門羅一招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運球轉身在當時就會被稱作"黑耶穌”)……相比這些讓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的技術動作,迪克·巴內特的後仰蹬腿小跳投在當時大環境裡非但不奇怪(其實是見怪不怪),反而顯得略有絲萌意。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洛杉磯是一個娛樂至上的西部城市,看膩了冷酷的韋斯特和怪物一樣的貝勒,好萊塢的觀眾們發現這個場均能得18分的球隊第三號得分手顯然更加有趣,甚至到當巴內特在1970年作為對手回到洛杉磯主場與前東家爭奪冠軍時,主場球迷們依然還會對著他減:“ Fall back,Baby!

而巴內特給予他們的回應是一連串精準的跳投。事實上,當1970年尼克斯奪冠時,在聯盟中打了8年的迪克巴內特已經33歲高齡了,搬資歷秀功勞,迪克-巴內特在的球隊中並不弱勢一一他進這支球隊的第一年就拿下了球隊的得分王,那時候威利斯·裡德還只是個沒混兩年的小菜鳥呢。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尼克斯球星戰略的影響,巴內特漸漸在這支擁有三名末來名人堂球員(裡德、弗雷澤、德布斯切爾)的球隊裡顯得愈發低調了。

1970年季後賽前,他場均14.9分的得分是自菜鳥賽季之後的新低,但到季後賽巴內特發揮了他所擁有的全部能量一一場均16.9分2.1個籃板以及全隊最高的3.3次犯規,身為配角他已經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至於接下來威利斯·裡德的王者歸來與弗雷澤的36分19助攻,不過是給他的獵殺名單蓋上了層厚厚的偽裝罷了。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1970年的奪冠讓紐約人品嚐到了勝利帶來的快感,就像四十年之後久早逢甘霖般的一次季後賽之旅讓他們走火入魔,開始收集各種大(垃圾)合同一樣,1970年之後的尼克斯開始瘋狂地在聯盟中搜刮一切可以挖來的球星,1971-72賽季,他們得到了盧卡斯與門羅。而直到這時巴內特才正式從紐約首發得分後衛的位置上退了下來,1973年,養老的巴內特跟隨自己的球隊又一次拿到一枚總冠軍戒指一一這枚戒指既標誌了尼克斯七十年代的輝煌,也成就了與他角色類似的比爾-布拉德利。在這之前,另一個無名先發正是通過踩過他們屍體奪得了一次總冠軍,完成了職業生涯的昇華,他的名字叫海爾斯頓。

“ Happy”海爾斯頓

讓我們把時間退回1972年總決賽。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傑裡-盧卡斯累得有點暈了,作為一個身高兩米出頭的白人內線,他已經竭盡所能,而他身邊是同樣已經筋疲力竭了的德布斯切爾和菲爾傑克遜。在威利斯·裡德因傷賽季報銷的情況下,尼克斯靠他們支撐內線,一路碾過了擁有昂塞爾德的子彈和考恩斯坐鎮的凱爾特人。但眼前的這對內線搭檔在質量上實在是他們的前兩個對手所無法企及的。

他們是威爾特·張伯倫和哈羅德·海爾斯頓。

幹萬別被張伯倫的數據所嚇倒(紐約的炮灰足夠多,不懼張伯倫),真正讓湖人壓過紐約內線一頭並鉗制黃金後場群的關鍵,是從弧頂一路覆蓋到底線的海爾斯頓。就像那些你可以用一個形象(傻大黑粗還很靈活)概括的所有優秀苦力四號位一樣,海爾斯頓承擔了索普、奧克利、梅森們在九十年代的全部工作:擋人、遮蓋傳球路線,像防暴警察一樣堅守低位外圍區域,防止像菲爾·傑克遜這樣的瘋子衝進內線毆打張伯倫……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很自然的,海爾斯頓成為了洛杉磯湖人隊的犯規王和內線最不可或缺的防守支柱(當時湖人隊的內線輪換中竟然只有他和張伯倫兩人,而數據癬張伯倫是永遠不會讓自己被罰下場的,不然的話,你認為以韋斯特33歲高齡和古德里奇1.85米的身高,是誰防住了弗雷澤+門羅的“凱迪拉克”後場?

當然,最終的勝利屬於主角,總決賽MVP最終頒給了在進攻端做出了巨大犧牲的張伯倫一一這是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次總冠軍,同時也是他唯一的一座總決賽MVP獎盃。一年後,捲土重來的尼克斯人用豪華的內線群把已經36歲的張伯倫蹂躪得死去活來,而這時的海爾斯頓呢?他正在場外的醫院病床上對著收音機扼腕嘆息。

諾姆·尼克松&賈馬爾·威爾克斯

大城市之於大豪門就像大手筆之於大製作,吳鎮宇在《雙食記》裡是一個人可以撐起一部戲的核心主角,到了《無間道》裡他就只能接受早早歸西的配角命。湖人隊浸淫好萊塢多年,這樣的戲碼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般的不斷髮生,於是當海爾斯頓宣佈退役幾年之後,有兩條漢子投入了湖人隊的懷抱中,他們便是尼克松與威爾克斯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威爾克斯:加州本地人,七十年代初UCLA的二號球星,球隊地位僅次於比爾·沃爾頓。在勇士隊獲得過最佳新秀獎和總冠軍,他是裡克-巴里的左膀右臂,也是場均可以貢獻17+8的外線全明星。當1981年詹姆斯·沃西以狀元之姿來到湖人時,硬是被他壓了一個半賽季才坐上主力,可見功力深厚非同小可。

諾姆·尼克松:湖人自選新秀,可以看做老魚費舍爾在湖人的八十年代版但是他的實力卻強出很多。NFL級別的強壯身體,跳高成績接近兩米,是連續單賽季出戰時間超過3000分鐘的鐵人,也是NBA歷史上少數(基德、保羅、“微笑刺客”、“魔術師”、布斯和他)既擁有搶斷王又擁有助攻王頭銜的後衛。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一言以蔽之,上述兩位都是聯盟中的準超級明星球員,如若單獨帶隊的話都很有可能取得不錯的數據。而他倆在同一年被湖人收編則明確的昭示著湖人隊的復甦和野心一一好運來了擋都擋不住,湖人在1979年和1982年接連獲得了兩個狀元籤,這也讓他們在1980年和1982年兩次在季後賽中擊敗76人捧得總冠軍,威爾克斯和尼克森在此期間作為球隊先發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他們的好日子也基本到頭了

被“魔術師”擠到得分後衛上的尼克松在1983之後被打包(連帶被送走的是埃迪·喬丹交易到快船,換來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得分後衛拜倫·斯科特。而威爾克斯在度過三十歲之後迅速下滑,很快也被送去了快船一一商業至上,球隊的新陳代謝速度不允許他們像凱爾特人一樣一路留在球隊裡熬資歷,所以當 show time慢慢隨著八十年代末蓬勃發展的電視轉播逐漸被推向大眾的時候,他們卻都已經離開了這支以 show time為商標和烙印的球隊。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於是,詹姆斯沃西用自由女神式扣籃取代了威爾克斯,拜倫·斯科特用精確的遠射取代了尼克松,他們站上了時代的前臺,而威爾克斯和尼克森卻只在牆上留下了個模糊的背影。

安德魯·託尼

諾姆·尼克松被送走一方面是因為位置不兼容,但另一方面原因是由於自身在防守上的短板與傷病隱患一一沒錯,尼克松是個鐵人,但當他在1983年離開湖人之後就立馬開始受傷了,冤有頭債有主,想知道誰給他開了壞頭?安德魯·託尼是也。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如果用兩個詞形容安德魯-託尼的球風,那麼這兩個詞一就是純粹,二就是霸氣。託尼打法並不花哨,行走江湖靠的就是一手狠到極致的跳投。與一般人不同的是,託尼的出手並不正規,76人隊的主教練庫寧漢形容那是“把球舉到防守人臉上”的投籃,但極強的腕力卻給了他非常快的出手速度和極其穩定的準星,加之小腿非同一般的彈性,這讓託尼投籃刷網的聲音簡直就像對手喪鐘敲響一般。達里爾·道金斯談起杆尼曾說“射中一個之後,你就看吧,他會接連不停地射中一個一個又一個。”奇克斯則補充說:“安德魯·託尼一旦找到手感,誰來防他都是浮雲。”而對此體會最深刻的球隊則是凱爾特人隊,從1980年以來,連續多年76人遭遇凱爾特人時託尼都有大暴走的表現,其直來直去幾乎無解的霸道中投沒辦法,防他的人是丹尼·安吉和身高不到1.88米的哈德森讓拉里·伯德都不禁叫苦。為此,波士頓媒體送給了託尼一個惡魔的稱號——“波士頓兇客”。

結果到了1983年,倒黴的輪到了洛杉磯湖人,在同時面對“J博士”與摩西·馬龍兩大巔峰期超級巨星的前提下,湖人隊只能讓控球后衛出身的尼克森去防守託尼,其結果是“J博士”與馬龍每場合力砍下60分,託尼傷口撒鹽再射進25分,湖人的防線被徹底打穿。另外在防守端託尼也毫不含糊,第一場第1節一次兇狠的犯規直接給尼克松的湖人生涯畫上了省略號。而這個可憐的硬漢還硬撐了兩場,最終卻只能無奈的在場下觀看了總決賽的最後兩場比賽),4比0,76人橫掃湖人,摩西·馬龍基本實現了季後賽開始前的大預言。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不過好景不長,奪冠的1983賽季是“博士”最後一段還飄在天上的日子。而之後球隊管理層的愚蠢與託尼莫名其妙的腿傷,讓76人迅速變成了巴克利個人的球隊。此時,憑藉伊塞亞·托馬斯的努力和奮鬥,底特律活塞正在東部冉冉升起。

傑拉德·亨德森

從1983年76人奪冠,到1989年活塞隊接連推翻凱爾特人公牛與湖人拿到獎盃,在中間的五年時間裡,凱爾特人與湖人包攬了聯盟所有的冠軍。而在兩隊的三次兩直接對話中,凱爾特人以1比2落了下風,他們唯一嬴下的那一年裡(1984年),傑拉德·亨德森取代了安吉成為了球隊的首發一一理由很簡單,凱爾特人為了對付託尼搞來了丹尼爾斯·約翰遜,為了保證防守質量,丹尼·安吉只能去做替補。

命運把機會推到所有人面前,但能不能抓住它看的就是各人的修行和準備了。1984年是八十年代黑白爭雄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因為這正是“魔術師”與拉里·伯德自1979年NCAA決賽之後的再一次相遇。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總決賽第二場在常規賽還剩15秒時凱爾特人落後2分,此時正如兩年前沃西搶斷弗雷德·布朗為北卡贏下NCAA冠軍一般,小人物亨德森斷下了沃西漫不經心的傳球,以記上籃幫助凱爾特人扳平了比分,加時賽凱爾特人一鼓作氣贏下比賽,最終凱爾特人以4比3的大比分險勝湖人奪冠。亨德森的這次斷球伴隨著凱爾特人播音員約翰尼·莫斯特的激情解說,成為了NBA季後賽的一大經典。

然而奪冠沒多久亨德森就被凱爾特人送去了超音速換來了一個選秀權一一這種卸磨殺驢的舉動最終遭到了報應,兩年後這個在當時看來無關緊要的選秀權增值成為了—支榜眼籤,然後在一堆白色粉未的加熱下化成了罪惡的煙霧和比亞斯冰涼的屍體,凱爾特人盛極而衰。而亨德森則一路流浪,他去了西雅圖、他去了紐約、他去了費城、他去了密爾沃基,直到最後,他在底特律落了腳.

詹姆斯·愛德華玆

在亨德森總決賽第四場助攻愛德華茲投中制勝球鎖定總冠軍之前,1989-90賽季的活塞其實面臨著一個壓力非常大的賽季:一方面是由於新軍森林狼釜底抽薪般的拿走了蘭比爾身邊的第一打手馬洪;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維尼-約翰遜與阿奎爾的狀態一一這兩人一個33歲一個30歲,攻防兩端狀態相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於是40場比賽之後,羅德曼徹底取代了阿奎爾成為先發小前鋒以加強防守。

「木桶定律」小人物書寫傳奇歷史,他們決定球隊能否達到極限高度

那丟失的火力如何補充呢?先發大前鋒又該有誰填補呢?“佛爺”愛德華茲帶著他那兇悍而憨厚的標誌性微笑站到了前臺。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年的活塞,你會發現他們原來是一支風格十分後現代的球隊一—以突破和中距離為主要得分手段的明星後衛群,但兩個內線大個卻都有較為出色的長射程。

愛德華茲身高2.13米,體重超過150公斤,但其最拿手的得分手段卻是類似於大衛·韋斯特般的中距離跳投。因此在1990年的活塞,他承擔了上下半場前半段的開火任務,在他成為先發的70場常規賽裡,活塞隊52勝18負,而他場均可以得到15分。他是活塞隊的第三得分手,得分效率全隊第二,但奇怪的是沒有什麼人提到過他。1990年季後賽愛德華茲場均得到14.3分。雖然場均3.2個籃板的數據實在對不起自己作為全隊第一海拔的高度,但身為壞小子中的一員愛德華茲在兇狠度上絲毫不遜於任何隊友。

1990年東部決賽第二場他一掌扇在尼爾利臉上為自己贏得了一張3500美元的罰金。而在之後對這件事表態時,愛德華茲的回答只是簡單的一句短語:“ it's fine。所以當活塞最終用堅硬的肌肉和跳動的青筋翻過東部層巒疊嶂的大山之後,優雅的“滑翔機”已經不能阻止這幫扛著斧頭錘子的藍領工人了,僅僅五場比賽之後,開拓者繳械投降,34歲的愛德華茲收穫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枚成指一一六年後,在芝加哥公牛,他拿到了第二枚。

如果把NBA球隊的球員競技水平比做三長兩短的一隻木桶,而把球隊中球員的使用率或者表現好壞比做桶裡裝的水,那影響這支球隊的戰績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最薄弱的位置上的球員。籃球是團體運動,任何一支球隊想要爭奪總冠軍,小人物的表現是不能被忽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