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扛起永不倒下的紅旗做新時代的“擎旗人”

疫情防控期間, 我們閉館不停展;清明祭祖時節,我們致敬英雄。今天的

【致敬英雄】,曾鈺涵為您講述蘭州戰役竇家山戰場上的紅旗手周萬順——

【致敬英雄】扛起永不倒下的紅旗做新時代的“擎旗人”


1949年8月24日晚,大戰前夕的軍令大會上,指導員魏英吉將一面具有特殊使命的紅旗親手交到了身手矯健、素質過硬的戰士周萬順手上。接過紅旗的周萬順信誓旦旦的說:“放心吧!指導員,人在、旗在,我一定將它插上竇家山主峰”。

提起蘭州戰役,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營盤嶺的血拼和沈家嶺的鏖戰。與營盤嶺、沈家嶺的浴血奮戰、白刃格鬥相比,東線的竇家山顯得更加順利,在3個進攻方向上,東線竇家山的戰鬥發起總攻最晚、結束戰鬥最早、戰損比例最小。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周萬順和他那面佈滿彈孔的“紅旗”。

竇家山,位於蘭州東南十公里處,海拔2000米,東北與十里山相連,西南和古城嶺、馬家山相接,緊扼西蘭公路。如果攻下它,就等於打開蘭州的“東大門”。守敵是國民黨青馬精銳主力100師和嫡系青海保安團。憑藉著險要的地勢、精銳的守軍、完備的工事,馬繼援曾狂妄地叫囂:“10萬解放軍也打不下竇家山”。

擔負竇家山主攻任務的是第一野戰軍63軍189師566團。這支從紅軍時期一路走來的部隊以擅長山地作戰、作風硬朗而聞名於世,在太原戰役、扶眉戰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廣泛開展軍事民主的基礎上,指揮部細緻的分析了國民黨軍佈防特點和工事結構,定下了“坑道迫近、步炮協同”的戰術方針,將交通壕直接挖到敵人的防禦前沿,從多方調集了各型火炮共78門,決心用猛烈的炮火,炸開蘭州的“東大門”。

25日10時許,當衝鋒號吹響的時候,旗手周萬順和這面迎風招展的紅旗就開始了它的使命,無論前方是密集的雷場,隱蔽的暗堡,還是綿延的鐵絲網,周萬順手中的這面紅旗指向哪裡,78門火炮就摧毀哪裡。正是這面紅旗,引領著566團的官兵們披荊斬棘、一往無前;身手敏捷的周萬順手擎紅旗越戰越勇,碉堡、雷區、敵人的火力點被一個一個地摧毀。守軍見勢不妙,倉促下令向高舉紅旗的周萬順猛烈開火。旗杆炸斷了一截又一截,紅旗被彈孔穿了一次又一次,周萬順也一次又一次的負傷,可敵人的猛烈炮火併沒有讓這位年輕的戰士望而卻步,解放蘭州的堅定信念正敦促著他一步步將紅旗插上竇家山的主峰。

這一仗,步兵、炮兵以這面紅旗為紐帶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打出瞭解放軍解放蘭州一往無前的氣勢,也徹底擊垮了馬家軍固守金城的信心。當紅旗插上山頂的那一刻,有著精銳部隊固守、有著永固工事依託的竇家山僅用時5個小時就宣告全線攻克,可旗手周萬順和他那面堪稱戰爭傳奇的“紅旗”,卻已是千瘡百孔、血肉模糊。

然而,時過境遷、歲月流轉,關於英雄周萬順的下落,我們已經無法獲知,可不論是犧牲還是負傷,他那面血染的、佈滿彈孔的“紅旗”卻深深地烙印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屹立不倒!旗幟所指,大軍所向,紅旗不倒,軍魂長存!

講述人 曾鈺涵

【致敬英雄】扛起永不倒下的紅旗做新時代的“擎旗人”

我是來自蘭州戰役紀念館的講解員曾鈺涵,畢業於體育學院專業,聽起來可能與戰爭不搭,但體育需要的拼博精神和為國爭光的精神,正是對紅色文化的弘揚,正因為如此在這個互相不搭的崗位上工作了整整6年。這6年來,無數次踏上先輩們用鮮血澆鑄的紅色熱土,無數次在先輩們的忠骨前駐足,無數次將先輩們的故事向參觀者講述。可無數次的講述並未讓我麻木,每當提起那段塵封的往事時,澎湃的心、顫抖的手、溢出的淚依舊難以平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