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戰役後,為何德軍戰略重點放在佔領石油資源上?等米下鍋


莫斯科戰役後,為何德軍戰略重點放在佔領石油資源上?等米下鍋

蘇德戰爭爆發後,由於德軍統帥部臨時調整策略,致使莫斯科戰役沒有完成巴巴羅薩計劃既定目標。到了1942年,蘇軍和斯大林仍然將莫斯科防禦作為重點,可蘇德戰場形勢似乎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德軍的重點都放在了佔領石油資源上面,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巴巴羅薩計劃的戰術核心是裝甲快速機動,實際上要依靠石油能源作支撐

一直以來,人們似乎把德國閃擊蘇聯的主要目的,放在兩條戰線的明爭暗鬥爭上。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獲得蘇聯豐富的能源資源才是德國最想得到的。

第一,先西后東,德國已經考慮到佔領蘇聯的難度。如果我們查看一下德國在發動二戰前後的軌跡,從中會看出到處都留有能源缺乏的痕跡。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消耗燃油15.5萬噸,回來16萬噸,回本後略有盈餘;1940年,德國不費吹灰之力僅消耗30萬噸燃油,就佔領除英國以外西北歐地區,並從這些地區得到50萬噸石油;但這一年開始,德國因為要幫助意大利盟友,不得不承擔北非戰場燃油補給,一年要消耗掉200萬噸,要不是蘇聯按照蘇德友好條約每年供油80萬噸,1940年,德國燃油就已經出現捉襟見肘了。

莫斯科戰役後,為何德軍戰略重點放在佔領石油資源上?等米下鍋

第二,巴巴羅薩計劃三路出擊,兩路為資源一路為莫斯科。有人質疑德軍閃擊蘇聯為什麼要三路出擊?實際上,南北兩路有佔領蘇聯能源的企圖。有資料顯示,整個1941年包括閃擊蘇聯行動,德國共消耗燃油1280萬噸,扣除從羅馬尼亞及各佔領地區的石油供應以及本土庫存1270萬噸,德國到年底僅剩餘100萬噸儲備。這其中還包括德軍在進軍蘇聯過程中沿途奪取的石油資源。

第三,戰線越打越多,能源越打越少,沒有石油其它都是空談。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到1941年莫斯科戰役開始,德軍上下還對蘇德戰爭信心滿滿,在他們眼裡,只要佔領莫斯科,蘇軍的信心就會喪失,加上基輔戰役的失利和列寧格勒的圍城,不消兩個月,東線戰事就會平息。偏偏莫斯科戰役遭到失敗,西線戰事雖然在隆美爾指揮下進展順利,卻也出現後勤補給線困難的局面,原因就是英國皇家海軍控制了海上交通線。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閃擊戰沒有石油作保障,其它都是空談。而無論是東線蘇德戰場還是西線北非戰場,都是依靠裝甲突擊力量為核心,而這些鐵疙瘩都是喝油的利器。莫斯科戰役失利,一定程度上讓德軍不得不重新考慮巴巴羅薩計劃存在的缺陷。

莫斯科戰役後,為何德軍戰略重點放在佔領石油資源上?等米下鍋

其次,莫斯科戰役失利,閃擊戰變成消耗戰,逼迫德軍戰略重心轉換

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失利後,德軍還會不會發動第二次進攻呢?這不僅是人們一直疑惑的,也是斯大林一直擔心的。因此,當德軍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斯大林一度還讓朱可夫認真考慮下,在莫斯科身後的戰略預備隊能不能調到南線戰場。

第一,莫斯科戰役失利,宣告德軍閃擊戰的破產。都說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氣候因素影響,但真正原因卻是莫斯科軍民堅定的守城決心和信心。德軍知道佔領莫斯科的軍政雙重意義,蘇軍更加懂得莫斯科戰役失利對整個蘇德戰場的影響。德軍在莫斯科遭遇失利無疑打擊是巨大的,不僅閃擊戰第一次遭遇對手,而且還影響了整個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

第二,莫斯科戰役失利,閃擊戰打成了消耗戰。對於蘇軍來說,莫斯科戰役的勝利不僅在於提高了蘇聯軍民佔領德軍的信心和士氣,而且還找到了破解閃擊戰的方式方法。此次戰役以後,蘇軍再也沒有遭遇到基輔戰役那樣的大範圍被圍殲的戰例。而對於德軍來講,莫斯科戰役逼迫他們必須另闢蹊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耗戰最大的問題是燃油補給跟不上。

莫斯科戰役後,為何德軍戰略重點放在佔領石油資源上?等米下鍋

第三,莫斯科戰役失利,促使德軍戰略重心轉移。蘇德戰爭,為什麼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後,一直抓住南北兩線不放,除了波羅的海和黑海地中海的水上通道外,恐怕對那裡石油資源的渴望才是根本的原因。

從這個層面講,莫斯科戰役把德軍閃擊戰的美夢打破滅了,也將他們快速佔領蘇聯的計劃打亂了。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德軍才不得不重新考慮巴巴羅薩計劃的持續性,不奪取蘇聯的能源資源,依靠裝甲打擊力量打贏就無從談起。

再次,時間兵力補給構成戰場三要素,石油成為重要生命線

1942年,對於德軍在東西戰場上來說是個非常關鍵的年份,在這一年中,東線蘇德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之戰,圍繞的就是赤裸裸的能源之爭;而在西線北非戰場,隆美爾率領的裝甲軍團奮不顧身地要打通埃及通往中東的通道,為的也是能源。但這時候,時間兵力和補給就成了德軍維持戰場格局的重要三要素。

莫斯科戰役後,為何德軍戰略重點放在佔領石油資源上?等米下鍋

第一,從閃擊戰到消耗戰,時間上耗不起。從德軍閃擊波蘭發動二戰開始,德軍都是以賭徒的心態與對手作戰,這裡面就有時間消耗的問題,尤其是面對蘇聯這樣的大國,蘇德戰爭拖得越久對蘇聯發揮國防潛力作用越有利,而對德國來說,拖得越久消耗越大。

第二,盟軍兵力越打越多,軸心國兵力越打越少。兵力嚴重不足一直是德軍發動二戰的短板,無論是在東線蘇德戰場還是在西線北非戰場,蘇聯和英國都是源源不斷地加強兵力,而且還有美國加拿大等國不斷的軍援。反觀軸心國,德軍是戰線越打越長兵力越打越少,西線盟軍登陸西西里後,意軍投降,軸心國的兵力更加缺乏了。

第三,補給困難成為制約戰場取勝的重要因素。如果說英國在二戰中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恐怕封鎖德軍的海上運輸線是重要一條。再來看看德軍在整個二戰期間的戰場表現,論單兵素質和戰略戰術,德軍都是靠前的。但要說後勤補給,說是一團糟一點也不為過。莫斯科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場都是因為補給上不來,甚至連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的補給也常常供應不上。

莫斯科戰役後,為何德軍戰略重點放在佔領石油資源上?等米下鍋

總結:德軍有沒有發動第二次進攻莫斯科的能力,憑戰略戰術當然有,但憑補給消耗,他一天也耗不起,這才是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後,大多數戰役都放在南線的重要原因。雖然在一些戰役中,德軍有能力發動再進攻,但裝甲打擊力量等米下鍋的情況屢屢發生,怎麼可能打得贏呢?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二戰風雲實錄》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