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后,为何德军战略重点放在占领石油资源上?等米下锅


莫斯科战役后,为何德军战略重点放在占领石油资源上?等米下锅

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德军统帅部临时调整策略,致使莫斯科战役没有完成巴巴罗萨计划既定目标。到了1942年,苏军和斯大林仍然将莫斯科防御作为重点,可苏德战场形势似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德军的重点都放在了占领石油资源上面,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巴巴罗萨计划的战术核心是装甲快速机动,实际上要依靠石油能源作支撑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把德国闪击苏联的主要目的,放在两条战线的明争暗斗争上。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获得苏联丰富的能源资源才是德国最想得到的。

第一,先西后东,德国已经考虑到占领苏联的难度。如果我们查看一下德国在发动二战前后的轨迹,从中会看出到处都留有能源缺乏的痕迹。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消耗燃油15.5万吨,回来16万吨,回本后略有盈余;1940年,德国不费吹灰之力仅消耗30万吨燃油,就占领除英国以外西北欧地区,并从这些地区得到50万吨石油;但这一年开始,德国因为要帮助意大利盟友,不得不承担北非战场燃油补给,一年要消耗掉200万吨,要不是苏联按照苏德友好条约每年供油80万吨,1940年,德国燃油就已经出现捉襟见肘了。

莫斯科战役后,为何德军战略重点放在占领石油资源上?等米下锅

第二,巴巴罗萨计划三路出击,两路为资源一路为莫斯科。有人质疑德军闪击苏联为什么要三路出击?实际上,南北两路有占领苏联能源的企图。有资料显示,整个1941年包括闪击苏联行动,德国共消耗燃油1280万吨,扣除从罗马尼亚及各占领地区的石油供应以及本土库存1270万吨,德国到年底仅剩余100万吨储备。这其中还包括德军在进军苏联过程中沿途夺取的石油资源。

第三,战线越打越多,能源越打越少,没有石油其它都是空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到1941年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上下还对苏德战争信心满满,在他们眼里,只要占领莫斯科,苏军的信心就会丧失,加上基辅战役的失利和列宁格勒的围城,不消两个月,东线战事就会平息。偏偏莫斯科战役遭到失败,西线战事虽然在隆美尔指挥下进展顺利,却也出现后勤补给线困难的局面,原因就是英国皇家海军控制了海上交通线。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闪击战没有石油作保障,其它都是空谈。而无论是东线苏德战场还是西线北非战场,都是依靠装甲突击力量为核心,而这些铁疙瘩都是喝油的利器。莫斯科战役失利,一定程度上让德军不得不重新考虑巴巴罗萨计划存在的缺陷。

莫斯科战役后,为何德军战略重点放在占领石油资源上?等米下锅

其次,莫斯科战役失利,闪击战变成消耗战,逼迫德军战略重心转换

1941年底莫斯科战役失利后,德军还会不会发动第二次进攻呢?这不仅是人们一直疑惑的,也是斯大林一直担心的。因此,当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斯大林一度还让朱可夫认真考虑下,在莫斯科身后的战略预备队能不能调到南线战场。

第一,莫斯科战役失利,宣告德军闪击战的破产。都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影响,但真正原因却是莫斯科军民坚定的守城决心和信心。德军知道占领莫斯科的军政双重意义,苏军更加懂得莫斯科战役失利对整个苏德战场的影响。德军在莫斯科遭遇失利无疑打击是巨大的,不仅闪击战第一次遭遇对手,而且还影响了整个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

第二,莫斯科战役失利,闪击战打成了消耗战。对于苏军来说,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不仅在于提高了苏联军民占领德军的信心和士气,而且还找到了破解闪击战的方式方法。此次战役以后,苏军再也没有遭遇到基辅战役那样的大范围被围歼的战例。而对于德军来讲,莫斯科战役逼迫他们必须另辟蹊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耗战最大的问题是燃油补给跟不上。

莫斯科战役后,为何德军战略重点放在占领石油资源上?等米下锅

第三,莫斯科战役失利,促使德军战略重心转移。苏德战争,为什么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后,一直抓住南北两线不放,除了波罗的海和黑海地中海的水上通道外,恐怕对那里石油资源的渴望才是根本的原因。

从这个层面讲,莫斯科战役把德军闪击战的美梦打破灭了,也将他们快速占领苏联的计划打乱了。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德军才不得不重新考虑巴巴罗萨计划的持续性,不夺取苏联的能源资源,依靠装甲打击力量打赢就无从谈起。

再次,时间兵力补给构成战场三要素,石油成为重要生命线

1942年,对于德军在东西战场上来说是个非常关键的年份,在这一年中,东线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之战,围绕的就是赤裸裸的能源之争;而在西线北非战场,隆美尔率领的装甲军团奋不顾身地要打通埃及通往中东的通道,为的也是能源。但这时候,时间兵力和补给就成了德军维持战场格局的重要三要素。

莫斯科战役后,为何德军战略重点放在占领石油资源上?等米下锅

第一,从闪击战到消耗战,时间上耗不起。从德军闪击波兰发动二战开始,德军都是以赌徒的心态与对手作战,这里面就有时间消耗的问题,尤其是面对苏联这样的大国,苏德战争拖得越久对苏联发挥国防潜力作用越有利,而对德国来说,拖得越久消耗越大。

第二,盟军兵力越打越多,轴心国兵力越打越少。兵力严重不足一直是德军发动二战的短板,无论是在东线苏德战场还是在西线北非战场,苏联和英国都是源源不断地加强兵力,而且还有美国加拿大等国不断的军援。反观轴心国,德军是战线越打越长兵力越打越少,西线盟军登陆西西里后,意军投降,轴心国的兵力更加缺乏了。

第三,补给困难成为制约战场取胜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英国在二战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恐怕封锁德军的海上运输线是重要一条。再来看看德军在整个二战期间的战场表现,论单兵素质和战略战术,德军都是靠前的。但要说后勤补给,说是一团糟一点也不为过。莫斯科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场都是因为补给上不来,甚至连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的补给也常常供应不上。

莫斯科战役后,为何德军战略重点放在占领石油资源上?等米下锅

总结:德军有没有发动第二次进攻莫斯科的能力,凭战略战术当然有,但凭补给消耗,他一天也耗不起,这才是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后,大多数战役都放在南线的重要原因。虽然在一些战役中,德军有能力发动再进攻,但装甲打击力量等米下锅的情况屡屡发生,怎么可能打得赢呢?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二战风云实录》

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