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謂教育,成功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目標?

丹鳳朝陽3566


古往今來人們對教育的認知在不斷髮展。古文觀止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行下效,育,養子使做善”。我認為這個定義闡述的非常前面。他把教和育很好的結合起來,尤其在社會經濟轉型時代給人們指明瞭新時代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很契合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的社會定位。

我認為成功的教育是以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 ,培養出懂分享,知感恩,有擔當的人為目標。而不是培養只會掙錢的機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教會他們如何吃飯,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吃飯的目的。時代變了教育導向也應該與時俱進,古代人尚且以投桃報李,孔融讓梨,精忠報國為頌。而我們現在似乎摒棄了教育本質的精髓。

每當從小學生身旁走過,耳邊總是充斥著某個明星的名字極其事蹟,從沒聽到說起某個科研院士的貢獻成果,甚至於說他們是古代人。令人啼笑皆非。

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將來才會有擔當。知識武裝到牙齒了,但是思想還停留在襁褓之中。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對社會有用嗎?

我們總是時不時聽到一些小學生因為跟家長吵架而出走、跳樓。有的是因為看到同學拿手機家長沒給買,有些是因為沉迷遊戲被家長沒收手機,有些是因為未完成作業被老師通報。另外還有駭人聽聞北大學霸弒母案。總子,各種匪夷所思的教育亂象不一而舉。不禁有人問現在孩子到底怎麼了?

很明顯教育出了問題,我們只注重灌輸知識,而忽視了心理防線的的構築,以至於當在學習之外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缺乏正確的判斷,容易走向極端。

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教”和“育”相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加強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和思想意識的疏導。不僅教會做人更應該會做事,才能擔當對社會的責任。


楓葉似水


教育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標準,在私有制度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私自利有所謂才華的人。在公有制度的社會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為人民服務有道德的人而不是利己主義的所謂人才。


智慧575


“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如是說。

無獨有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也秉承同樣信條,他在《新科學家》雜誌專門撰文論述:“

當所學的東西都忘掉之後,剩下的就是教育。”


仔細揣摩這兩句話,發現不無道理,我們在學校受到了十幾年的教育,好多知識性的東西后來全忘記了,比如高等數學、英語單詞、物理等等(學術性、專業性的人例外)。剩下的是什麼呢?邏輯和理性,記憶力、一些常識性的認識、師生情懷、攻克難題而生的專注度和意志力以及學習態度與方法等。接下來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就是運用這些“去思考,去迎接並戰勝困難,去開創我們的事業,去追求我們的美好生活”。


看來,教育就是要發展我們的品質、培養一些能力。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教育就在順應人類求知、想好、愛美的天性。換言之,就是知、情、意三方面的協同發展,落實在教育中就是智育、德育、美育。

教育以培養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理想的教育是讓兒童天性中所有的潛蓄力量都得儘量發揮。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在教師引導下,怡情養性,發展思維,強健體魄,增強主動性和創造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


教育社會學認為,教育就是發展孩子的社會性,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教育經濟學認為,教育培養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滿足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需求。大教育觀則突破學校教育的窠臼,認為教育無所不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環境和自我等對個體造成影響的都是教育,而且是一個終身的過程。

社會在發展,對教育的認識和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各位條友,您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留言探討~~


致思遠達


一定的社會規則 相處融洽和諧

有質疑的精神和能力

人的能力有幾大塊 每一個學有所長的人都是人才 學有所長

人跟機器是不一樣的 機器不會創新 包括電腦 它們不會犯錯 人會犯錯 所以人會創新 犯錯是人的天賦 要容許犯小錯 但要儘可能少犯錯 犯大錯的是要負責任的

創新,是一種思維 要培養訓練這種思維 這是人類最強大的武器 要保護好 使它更強大

我們的教育以記憶為主 特別英語佔用大量時間去記憶 這對創新有抑制作用 還有其他各科 記憶 理解記憶 背誦 朗讀 抄寫 聽寫 刷題 標準答案等等都是在強化記憶 沒有創新思維的基因

我們應該學習日本或者德國教育

教育成功不成功 就看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而這樣的人才能不能脫穎而出 人才,大多數需要某種天賦 首先是選 其次是育 好比,體育明星 好苗子有徵兆 雜交水稻也是首先發現 我們要有科學的發現機制 而後強化他的特長

創新人才,有哪些了特點 有哪些徵兆 被發現的 強化它 沒被發現的容許他這個創新的基因存在 成長 成熟

教是為了不教 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學習社會知識 課本知識

父母結婚前 生產後要有優生優育培訓

安全教育 水電火 自救 救人技巧技術 適當年齡段滲透 強化

創新思維主要有哪些 類比算一個 還有哪些 有哪些方面?

學習的過程 發現問題有沒有方法


劍和盾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孔子非常重視教育,他的教育思想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

聶聖哲先生: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教:授予,教給你所不知道的知識,是一個人主動在傳授,一個人被動在去理解吸收教授的知識。育:孕育、培育、養育,播下一粒種子,收穫一顆果實,育就是給種子一個環境,讓種子在合適的溫度、水分、陽光中成長。那麼教育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呢?一個好的老師把自己理解的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然後老師為學生創造一種環境,引導學生自主自發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探索中自我成長。

成功的教育應該以育人為目的,以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全面、完整的人為己任,發展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的潛能,發展孩子一切創造力……我們堅信“每一和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可造之才”,“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與快樂”!

培養良好習慣,也是成功教育不可遺忘的重要環節!

現代文學家巴金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英國作家薩克雷也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命運。”

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對其一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

教育的終極目標——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習慣比優秀更重要!



劉香芝


不分等級貴賤一視同仁享受同等教育,取消民為教育禁止有償教育在幼小中高大中出現。大學後進修其它的可自費,對無產階級的優秀子女進修可國家幫扶。對成年人自費進修各高校要給於支持。教育就是從基礎上消除等級分他而不是加大,全部公為師資力量就得以平均提高教師收入和福利,推進優勝劣汰就得以盡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弘揚愛國,弘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弘揚雷峰精神,弘揚民族英雄,弘揚勞動光榮,弘揚勤儉節約,弘揚浪費可恥,提倡記惡如仇。


針孔人生


教育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 “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等,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教師直接向學生教授一系列課程,包括閱讀、寫作、數學、科學、職業技能等。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也提出:“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藤籌勁草


老祖宗造教育這二個字時,就已經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教是體,育是用,目的是開悟。儒家講人道,道家講天道,佛家講六道及解脫!三教九流都離不開心,心是什麼?只有佛祖在法華經裡講清楚了一心三藏,如是我聞即心,明心見性即可解脫!


釋正教


教育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

教育又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現階段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


大郎淘沙


教育就教做人,做一個有良好素養良好習慣的能獨立思考的人。

成功的教育應該以培養適合時代需求的合格人才為目標。

所謂合格人才,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準則。遵守社會公德,誠實守信,正直善良。簡言之:是一個好人,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人。

二、有良好的思維習慣,能獨立思考。不輕信,不武斷,不盲從,是與非,善與惡,有自己的分析判斷。

三、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不斷自我完善。既善於讀有字書,又能讀無字書,知識淵博,視野開闊。

四、思維敏銳,理念新穎,視角獨特。有激情,有活力,有擔當,勇於開拓,敢於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