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蘇:從“闢疫”到“祈福


兩千年前,東漢,一場傷寒侵襲了一個兩百餘人的家族。十年之內,近百人因此斃命。作為家族一員的張仲景,雖被後人稱為醫聖,卻是捶胸頓足、無計可施。

此後不久的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瘟疫又一次橫行。曹植將當時的慘狀形容為“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哀鴻遍野之下,一位英雄橫空出世。傳說每年除夕,他都讓鄰里把一個藥囊浸到井裡。正月初一,取井裡的水倒入酒中,一家人面向東方,由年幼至年長者,依次喝下,連喝三天,可不染瘟疫。

這一藥方最早見於晉代葛洪著《肘後備急方》,含中藥七味:大黃、川椒、白朮、桂心、桔梗、烏頭、菝葜,名“屠蘇酒”。另有一方加進了防風。這幾味藥大多有益氣活血、祛風散寒、安和五臟之功效,後代典籍也多有著錄,如明《本草綱目》載,“元旦飲之闢瘟癘”。千百年傳承間,此方偶有改良,如唐《四時纂要》中將菝葜改為虎杖,唐《備急千金要方》、宋《傷寒總病論》等則調整了各味藥的配比。一次次地引用與修改,說明歷代醫家對此方的認可。

許是大家面對瘟疫的忐忑,許是醫家的肯定與推廣,屠蘇酒漸漸成了家家戶戶的春節日常飲料。自唐至民國,人們延續著晉代的認知與飲用傳統:契丹貴族出身的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西征之時,曾寫下“闢疫屠蘇飲一杯”,充分肯定了屠蘇酒的祛疫防病之能。

就屠蘇酒的飲具而言,似乎是凡酒杯皆可。北宋晏殊筆下,屠蘇以“金斝”盛飲,最為奢華。宋代,斝用以飲酒、祭祀,常見玉製,有祝壽之意。金斝當更為稀有珍貴。銀盃灼灼,亦滿載屠蘇。

1192年,鬢角斑白的陸游被削職罷官已兩載。又是一年除夕夜,67歲的詩人看著萬家燈火,聽著爆竹聲聲,回憶起了過往經年。兒時的壯志凌雲早已遠去,自覺雪染雙鬢、時日無多,嘆自己識別世事晚慢。難以遣懷,只有命兒子“明當滿奉屠蘇觥”——用屠蘇敬一敬你的老父親吧!詩中所稱之“觥”,據宋代鄭獬所記,或為角形酒杯,有以犀牛角為之。

屠蘇:從“闢疫”到“祈福

圖源網絡


在最早的記述中,葛洪稱屠蘇酒為華佗之法。但葛洪著書之時,華佗已死近百年。此後,又有軒轅黃帝、孫思邈等人創制之說,似更無依據,但也說明“華佗”之說未被廣為傳播。

屠蘇原意指某種草,有紫蘇、菝葜等不同說法。古時,南方一些地方有在房屋上繪屠蘇的習俗,故屠蘇後用以代指草菴、房屋。唐韓鄂《歲華紀麗》中提到,以前有個住在草菴中的人,每年除夕夜裡給鄰里留一服藥,用法與葛洪描述的相同。後來人們得到了這個藥方,但不知那人姓名,只能以草菴的別稱,稱藥帖為“屠蘇”。《本草綱目》也引用了這一說法。

創制之人自華佗,至黃帝、孫思邈幾易,但“屠蘇酒”之名千年未變,帶著股草根氣。韓鄂“草菴人遺藥帖”更像是關於屠蘇酒的一個美麗神話:居於草菴之中,不留名姓,仿若隱居塵世的掃地醫僧,又似救人於瘟疫水火的仙者,在歷史上來去無蹤,化為一劑藥酒,安撫千百年間的萬家燈火。

金斝銀盞、犀觥螺杯,承載之物無論多麼光鮮耀目,卻無改其瓦盤粗陶的草莽屬性,帶著茅屋可能為秋風所破、卻一心澤被天下的豪氣。

今天,美國研製一款新藥可能要花十年時間,投入10億美元甚至更多。不久前,比爾·蓋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發文呼籲,在大流行病期間,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不能只是價高者得,而應讓身處疫情中、最需要的人也能買得起。屠蘇酒的藥方中沒有什麼名貴的藥材,草菴中送來也不求回報,正合於蓋茨的呼籲,也是千百年懸壺濟世的醫者仁心。無論貧富,人人皆得飲一杯,似乃屠蘇酒的真諦。

至清代宮廷,屠蘇酒又有了新的演進。

每年的正月初一子時,養心殿東暖閣。乾隆皇帝皆端坐案前。書案上置紫檀木小香幾一對:其一陳設玉燭長調燭臺,象徵風調雨順;另一設金甌永固杯,象徵江山永固。

屠蘇:從“闢疫”到“祈福

圖源網絡


將要舉行的,是每年正月初一上演的“明窗開筆”儀式。乾隆皇帝將飲下屠蘇酒,點燃玉燭臺上的蠟燭,再用萬年青筆,飽蘸朱墨,寫下“時和年豐”“豐年物阜”“三陽開泰”等新年吉語。清宮中的這一儀式始於雍正時期,乾隆、嘉慶一以貫之,至光緒帝仍照此行事。

清代的帝王們認為,他們通過做文章、批奏摺,得以日理萬機、統治天下,故手中之筆關乎國運民生,似承千鈞之重。天子以新年第一筆字寫下吉祥的祝福,意在為天下祈福。吉語書畢,便入匣保存,子孫皆不許開看,似是天子向“天”祈禱,似有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儀式中飲屠蘇,似也頗具象徵性,有天子代天下人飲、盼天下人皆遠離病疫之意。

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初一,乾隆賜宴太和殿。乾隆手捧玉爵,與席間眾人同飲屠蘇酒。

國人與疫病的抗爭,蔓延了千年。張仲景有感於族人離世的切膚之痛,發奮著成了《傷寒雜病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廣為採用的“清肺排毒湯”,便由此書中的多個方劑優化組合而來。兩千年前的悲痛,終化為今日我們的力量源泉之一。

千年後,屠蘇酒的習俗隨風而逝。人們甚至還發現,“烏頭”這味藥毒性頗大。但相比事後的治療之法,屠蘇酒這一劑預防性質的藥酒,更像今日的疫苗,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年復一年,“治未病”的理念與儀式般的堅持,傳遞出先人對大自然的謙卑與敬畏。



屠蘇:從“闢疫”到“祈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