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女婿拒隔離還要“貼心”照顧?規則面前豈有“超國民待遇”!

去過德國、法國、瑞士,經臺北轉機回到上海,這是一位洋女婿的行程記錄。儘管家中有丈母孃、妻子及兩個月大的孩子,可這位洋女婿就是不願去集中隔離。在百般勸說均告失敗之後,當地居委會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家人先去親戚家住,洋女婿則按其心願在家隔離。

乍一聽,這是個關愛國際友人、體現工作溫度的故事,仔細一想卻不是那麼回事。

眼下,“外防輸入”壓力山大,本著“一視同仁、中外一致”的原則,各個城市都把外籍人士納入健康管理中。這不僅是一種科學的防疫方法,更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規則。雖然上述居委會在大費周章後,依靠家庭內部妥協“解決”了問題,但本質上還是原則之外的“變通”。


尊重善待外籍人士無可厚非,但因為一個洋身份就搞起“超國民待遇”,不僅是對他人安全的不負責任,更傳遞了一個不好的信號,似乎強制手段還會“看人下菜碟”。


洋女婿拒隔離還要“貼心”照顧?規則面前豈有“超國民待遇”!


我國防疫取得明顯成效,關鍵就在於“防”。


疫情初期,不乏國人覺得戴口罩很煩、居家隔離很悶,但隨著對疫情認識的加深,出於對人對己的負責,絕大多數人都在積極配合工作,個別任性者也都受到了法律嚴懲、輿論聲討。


如今,即便是當事人從中國人變成了外國人,但只要還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就應當無條件履行中國的法律法規。以更大視野來看,近些年,關於優待外籍人士的事件不止一次掀起輿論波瀾。


人們憤怒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心態的轉變:法律法規面前何來高人一等?外籍身份從來不是肆意妄為的護身符。當下,國際疫情迅速蔓延,境外輸入病例時刻牽動著公眾神經。我們承認中外文化差異,也理解讓外籍人士立刻接受中國的防控方式可能有一定難度。


這個時候,需要相關工作者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好溝通與服務。但這種溫度是有原則有底線的,一旦碰上不依不饒的主兒,必須拒絕“法外開恩”,拒絕“靈活變通”,更不能“隨其心意”。期待這記警鐘能夠提醒各大城市,讓相關工作有溫度更有力度,一起捍衛中國“戰疫”來之不易的成果。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關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