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懂:孩子不是你的財產,也不是你的養老工具”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有一本書叫《母愛的羈絆》,孩子是藉助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他有獨立的個體,獨立的靈魂,獨立的思想!我們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把他們撫養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起碼不給社會添亂的人。孩子不是我們養老的機器,養老要靠我們自己,尤其是現在數據時代的來臨,社會變化非常快速,對於孩子最大的愛,就是應該給他更大的成長空間,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不斷的學習,可以給到孩子一些建議,讓他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而不是給孩子增加麻煩。養老要靠我們自己,我們需要努力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給到孩子榜樣,未來的養老沒有那麼困難,抱團養老群居養老都是一種方式,我們自己也可以走遍全中國,自己年輕的時候想過的樣子。


君潔G


大家好,我是雨碎江南,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孩子不是你的財產,也不是你的養老工具,我相信爭議還是挺大的。

在老一輩包括現在好多人都認為養兒防老

  • 在我上一輩的老人中,也就是年齡在六七十的,基本上他們都有三個四個孩子,甚至有的家裡七八個,這種事在農村屢見不鮮。我家也是農村的,小時候上學或者出門玩的時候,感覺小孩很多,在他們的觀念中就是養兒防老,在自己晚年的時候有一定的保障,可以得到一定的贍養。

  • 其實,不管你是不是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孩子都應該贍養老人,這是基本義務,但是這個觀念我覺得還有待商榷。有的人養孩子就是抱著是他的養老工具,他們認為你小的時候我養你,我老得時候你照顧我,其實那個時候的老人他們讀書較少,思考問題比較單純,如果抱著這種思想聽起來讓人多麼的寒心,好像沒有溫暖和愛夾在其中。

親情不要用財產衡量,更不能作為交易

  • 會教育小孩的父母他們不會有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孩子大了,有的父母怕拖累孩子認為他們大了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想法,不會讓自己束縛了孩子的自由。對於把小孩當做工具的一些人,經常拿金錢衡量親情,這是對親情的侮辱和褻瀆,當自己的小孩呱呱墜地的時候給我們帶來的多少幸福,看著自己的小孩從幼小的枝葉長成參天大樹是多麼的有成就感。

  • 白巖松曾經在演講時說到:“想要養兒防老幾乎不可能,不是兒子不孝順,而是一對小年輕上面四個,上面這四個頂上還剩兩三個呢,請問他養得起嗎?所以老人的第一位是攢健康,儲蓄健康要比儲蓄錢管用。”一句話說出了很多家庭的現實和無奈,作為家裡人都要互相體諒對方的境況,親情是在需要困難的還是都互相幫助,不是用來交易的籌碼。

綜上所述,我認為孩子是應該孝順父母,在父母晚年的時候也應該贍養,但是做為父母的不應該把自己的孩子當成養老的工具,親情要有春風般的和煦溫暖。

如果大家有好的建議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們共同討論,謝謝大家。


雨碎江南223


孩子,不是你的財產,也不是防老的孝順工具。 他是你生命的過客。你生養他,是因為你想體認做父母的生命經驗,或是你完成你想要的階段性目標。 而這個過程,你的孩子並沒有參與,但他還是來了,來到這個世界,無論他想要的、不想要的,都必須由他的一生,去經歷、承受,在莫名其妙中,長大, 這是你力有未逮的「他的人生」。時代在變,不要用綁住孩子來綁住自己;不要因為害怕孤單,而生個孩子來陪自己。 也不要幻想你的孩子長大了,就該理所當然的感謝你所給的。 因為你所給的,是求仁得仁,是按照你認為對和應該的方式,去給孩子的,並不是孩子來要的。孩子,只是你生命的過客,是來到這世界的旅人,你不是生下一個奴隸供你命令、支配和使喚。 你最多能啟蒙他,帶他認識及觀察這個世界,並引導他用自己的思考及情感,去找到和這個世界相處共存的方式。然後,你們會慢慢的,分離。即使他藉由你那裡出生,他還是會自主決定你所付出的、給予的,他要收還是不收? 這一生,還是必須由他自己去體認,生命既是不可逆行之旅,他的前方在哪裡? 那是你不能也不該去控制及介入的。如果,一個孩子還小時,你就模糊他的個體性,只是要他融入社會,討人喜歡,那麼,你的孩子將來將為壓抑自己,及不認識自己而苦。如果,你只是要他懂聽話和接受命令,那你的孩子將會被剝奪思考力及覺知自己內在經驗的機會,他也只能一直在被命令及被指揮中,過下去。孩子,他不會一直在你的身邊,就如同你不會一直在他的身邊,你陪伴、教養,是為未來世界盡一份力,也是為實現自我的生命體驗,有了一個回應你的 對象。 這過程有情有意義,但這不是巨恩,更不是施捨。 不要讓你的孩子,覺得他很卑微、很不堪,因為他只是被施捨的一個「角色」。孩子,是值得尊重的生命,如同任何型態的生命。 若因為還小,或是因為階層,就說那不需要尊重,那這一份「尊重」,也是假尊重了,只是給比自己階層高的人的貢品罷了。孩子,不是來成就你的工具,他是一個獨立個體,有內在情感,也有個體思考力,他的人生,在某個時間點之後,就需要由他個體承擔了,你幫不了他多少,那麼 ,至少在你們相聚的時光裡,多些親近及溫暖的記憶吧! 多些值得我們記住一生的情感交流吧! 即使分離了,也能成為彼此心中,真正想念的對方。


A空白A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著養兒防老的傳統,這似乎成為一種習俗。這在古代來說,有一定道理,但在現代社會,我認為是並不需要的。

此前為什麼要養兒防老呢?因為,當時社會沒有健全的保障制度,只能靠付出自己的勞力換得生活所需,而當老了,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從人自我保護的本能來說,就採取了養兒防老的辦法。但是現代社會,社會已經有完善的養老保障機制,絕大部分人都能夠按月領取一筆退休保證金,可以讓晚年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目前,社會生活成本高,年輕人壓力大,買車買房娶媳婦,每一筆都是不菲的費用。這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是沒辦法獨立承擔的,只能依靠父母資助。不說其他,一套房子就要花光老人幾乎一輩子的積蓄。本來,老人還有錢自己養老,現在,為了兒子反而口袋空空了。

如果兒子孝順也就罷了,若是碰上不孝順的,一點辦法都沒有,除了花光錢,還要受一肚子氣。因此,養兒防老反而成了一個有風險的事了。


小昕與小慶


作為父母我覺得這是個三觀很正的觀念。父母子女只不過是所謂的緣份一場,生命裡的所有相遇都是緣份。TA來到我們的生命裡成全了我們對生命延續的渴望,TA的生命有我們的參與就足夠了。只要我們好好教育TA,好好善待TA,好好珍惜就足夠了,不枉TA來和我們相聚一場,也不枉我們做父母子女一場,其它的交給時間。。

孩子來到這個世上,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小的時候TA還沒有能力獨立的時候,我們只管好好教育TA做一個三觀正常的人,好好撫養TA長大。在TA成年後獨立了,TA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責任要去完成。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盡力給予他們需要的、正常的幫助就行了。超出範圍千萬不要做,最好是給自己留點底限。

父母子女不是一種私有關係,而是一場深厚的緣份。你來,我們的生命更豐滿,我們的人生充滿歡樂。這一場緣份讓我們得到很多快樂,也得到很多磨歷,體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就夠了。

看過一句話是說: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中很多時候都應該懂得進退。 將來我也要做個這樣的媽媽一個懂得進退的媽媽。

做為父母我們既不能讓孩子感到童年貧瘠,也不能讓孩子成年後窒息。這是我們需要修行的一課。在任何時候父母都不應該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唯一,不應該把孩子當成你的私人財產,更不應該當成你的養老工具。更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參與太多孩子們的生活。一個離不開成年孩子的父母,與其說是對孩子的愛,不如說是想掌控孩子的生活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這一點上我們真應該學學西方人教育孩子的理念。。


外貿人老劉看足彩


不當父母不理解父母心,當了父母也才懂得,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財產,更不可能是我的養老工具。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想著霸佔著他,想要給他很好的東西,也想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護著他,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或許我們認為的小美好不是他想要的。雖然小的時候能稍微束縛他,但是等他大了還是要有自己的小天地的,與其束縛他,不如和他一起創造他想要的小美好。不僅保護了他,還成就了他。

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多了,老了有個依靠。可是又有多少老人,能靠孩子來養老的。等我們老了,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經濟條件好還能給你養老,經濟薄弱的,連自己的小家都養不起,又怎麼幫你養老呢,只能說盡孝吧。不過也有一部分老人能理解生活的不易,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不跟孩子添麻煩。

所以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就要認清,孩子不是我們的財產,我們可以保護他,但不能佔有。孩子到來給了我們歡樂,我們不該把他當做養老工具,靠著他無事不做,榨乾他的那種。其實每個人生活都不容易,趁我們還是年輕父母時,最好把自己的養老事情做好,以後也不會給孩子添麻煩。

(個人觀點,謝謝欣賞)


小曹菇娘


比較贊同這句話,要知道,是我們選擇了孩子讓他到我們的家庭,世界中來,而並不是他自己選擇來到我們的身邊。所以我們有義務撫養並培育孩子,但確實不應該把他當做養老的工具。因為我們選擇他時,是我們單方面自私的選擇,用他來完善穩固家庭,用他給我們帶來歡樂。

所謂的養兒防老,確實是句老話,但是隨著世界的發展變遷,並不是所有的老話的意義都持續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福利機制的日漸完善,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再按以前的方式-養兒防老。

再者我想在一個完善和睦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本身一定會有對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責任感。孩子也會盡心盡孝,所以並不要把養孩子看成一場交易。


江河逆流


孩子是上帝給予父母的禮物,是父母生命的見證和連續,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我們沒有權利讓孩子去承擔更多世俗的東西。童年應該是一泓清澈的溪流,是快樂的源頭,當我們的生命之河被世俗的泥沙沖刷的混濁和疲憊時,我們仍然可以逆著歲月的河流去尋找曾經的快樂和純正去慰藉自己的心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以及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力和責任。即使是父母,也沒有權力給自己孩子的人生下定義。按自己的想法,以愛的名義去塑造孩子的人生,規劃孩子的未來,實質上是父母沒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來尊重。人生是多元的,單一就會狹隘。即使是善,強加於人,偏執一端也會如此。

“孝道”的提倡,實在產生於成人的自私——認為父母的生育子女是莫大的恩德,責望著子女將來的報償。中國的父母往往一切都為子女預先安排妥當,對子女“一切包辦”式的愛,在潛意識裡未必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或權力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對子女的“愛”便成了微妙的權力平衡的秘密通道。

養兒到底能不能防老,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林林總總的答案又各有各的道理,比如說“白眼狼”和“虎媽狼爸”這樣的極端案例,咱們姑且不說;但是養兒的目的如果是“防老”的話,這個家庭就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孩子生而獨立,不是任何人的工具,也不是任何人的附庸。從父母的角度出發,生孩子辛苦,撫養孩子也絕不容易,因此要求孩子在成人之後有所回報,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只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能不能給予他們所需要的養分,授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和處世態度。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家長不知不覺便急躁了起來:他們一方面渴望孩子帶來豐盈的回報,一方面又擔憂孩子會走上歧途,無法保障日漸老去的父母的晚年生活。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父母很容易在教育當中有意無意地凸顯“養兒防老”的意識,暗示自己的孩子必須要加倍努力以求得父母未來的安穩。

這樣的意圖愈是明顯,孩子們就愈是排斥,尤其是在獨立意識飛昇的青春期當中,更容易引發家庭矛盾,進而動搖中國社會千百年來“養兒防老”的家庭理念。

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妨多點耐心,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也給自己一個釋放壓力的機會——用“防老”的目的去撫養孩子,終究會失去很多快樂。





禪心素語


這句話我非常贊同。

在婚姻和家庭裡,孩子的地位應當是家庭成員,和父母處於同一地位,而不是父母或者婚姻的附屬品。

父母作為監護人,對孩子履行的責任和義務都應該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踐行。孩子在得到父母的教育和培養後,也應當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現今社會里,父母遺棄孩子,生而不養;孩子遺棄父母,不盡孝道的新聞比比皆是。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如何還會有這麼多“不孝”的新聞?因為培養出一個懂得這句話並付諸行動的孩子卻非常難。

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

父母應當正視孩子的地位,尊重孩子的想法,在生活裡以身作則,讓他懂得父母的任何付出都應該是相互的,耳濡目染之後他也會懂得“百善孝為先”應該如何“孝”。


海邊拾貝x


是的,現在的孩子也不易。沒有穩定工作收入,私企小公司多,爬到可觀的收入狀態,自己也不年輕了,又要養小家了,老人不拖累孩子們己是他們的萬幸,至於把孩子當養老工具,中國實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教育孩子靠自己,我們也要靠自己給自己養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