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古人云,

“人磨墨,墨磨人”,

“不研磨,不成書”。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鋪一張素紙,

研一方徽墨,

淡淡松香,香徹肌骨,

墨研盡而香不衰。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在古人看來,從研墨到書寫,從實物化為紙上雲煙,這是一個凝氣靜心、修身養性的過程。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墨一研,松煙的香氣散開,精神感到極大愉悅,整個世界就安靜下來。

古時書房內都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不過講究的古代人按天時地利人和,將這四寶中的極品挑出來,又稱,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徽墨,即徽州墨,為墨中極品。初始不遲於唐,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一塊好墨與文人的關係,正猶如名將之於寶馬,美人之於胭脂。

徽墨之美:“一兩黃金一兩墨”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明朝人說過,“一兩黃金一兩墨。”徽墨配方非常講究,動輒用上松煙、桐油煙、牛皮膠、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餘種名貴材料進行調配。如此製出的徽墨方能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一筆落紙,焦、濃、淡、枯、溼躍然而顯,可似天上淡雲,也可濃烈如野馬。用各種天然材料製成的徽墨寫字作畫,百年之後,墨跡仍然光澤如新。

研磨之美:“紙墨相發,一合也”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孫過庭書譜有云,“紙墨相發,一合也。”說的是好墨需搭配好硯及好紙,才能讓作品更出色。為了追求好的作品,古人往往不避繁瑣,筆墨紙硯,乃至磨墨的技巧都有大講究。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研墨之必要,除了靈感構思的助益,在實際功用方面遠勝於墨汁。現成墨汁膠質重,研墨較輕,因此更流暢順手,層次感更豐富。譬如書寫重要作品或小楷,非研墨不能盡暢其意。

上好的徽墨,往往有助逸興壯思飛。古人往往讓閨秀少女從旁磨墨,紅袖添香,不是沒有道理的。

制墨之工:“墨工汗水是精魂”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古人曾說:“龍麝黃金皆不貴,墨工汗水是精魂”。徽墨是典型的傳統手工藝製品,製作工藝極其講究,傳統的制墨程序,有配料、做墨、修墨、晾墨、描金等十一道工序。

小小一塊徽墨,“輕膠十萬杵”。好墨的金貴,貴在手藝、心血和時間。濃煙的燻烤,體力的用盡,耐心的消耗,都慢慢“磨”著制墨師傅的心。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它從“點菸”開始煉製煙煤的煙房密不透風,用燈草點燃油燈,每盞燈上覆一瓷碗,煙燻在碗裡。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然後和膠。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將煉好的煙用細絹篩到缸中,倒入煎好的膠混合麝香等中草藥攪拌均勻。這是製作過程中最神秘的環節,其配方至今仍在保密中。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捶墨,置於鐵臼裡搗研、揉搓、捶打。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直至初墨成型。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成型後,制模師傅會將一大坨的墨按照後期製作所需要的重量分成一錠一錠。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相同重量的墨錠經過充分揉搓,製成圓柱狀,再放入墨模進行壓制,模上的圖案就會印在墨錠表面。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待冷卻後取出墨條,進行晾墨。待冷卻後取出墨條,進行晾墨。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晾墨房恆溫恆溼,風不能吹,光不能曬,火不能烤,將成形的墨條取出,放到木板上攤開晾乾。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一兩的墨錠需要6個月時間,二兩的墨錠需要8個月,墨錠越大,需要的晾曬時間越長。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然後修墨。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墨錠晾至三成干時,就要進行銼邊處理。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然後填金。晾乾後的墨錠在出廠前,工人會按照墨錠上的圖案和字,用顏料進行描畫、填彩,增加墨錠外觀的美感。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這是個細緻的活,需要很大的耐心,所以基本全由女工來完成。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然後經過最後的包裝,至此,一塊徽墨才算完成。

徽墨傳承:步履維艱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古人曾雲:“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隨著現代工序的墨汁出現、原料不足和工匠後繼乏人等因素,這道傳統的徽墨製作工藝已到了瀕危的地步。

2006年,徽墨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制墨工藝複雜,工作繁重勞累,沒有年輕人願意耐心學習這門手藝。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是全國有名的老字號,制墨車間的工人年紀最小的也已超過50歲。他們大都子承父業,在制墨一線堅守了幾十年。

文房四寶之“墨”的藝術

他們的後代,卻無人想再拿起鐵錘,繼續制墨了。當這些老工人退休之後,可能就真的沒人會這門手藝了。等到那時,我們要去哪兒聞那墨香,去哪兒尋那舊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