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華 ‖ “統編統纂”二輪《成都市志》編纂操作模式創新探索

“統編統纂”二輪《成都市志》

編纂操作模式創新探索

楊文華

統編統纂,是區別於一輪志書由部門分別編纂,或以課題項目委託承包方式編纂而言。“統編”,即統籌制訂志書編纂規劃與編纂實施方案,統一部署分解市志資料和初稿編纂任務。“統纂”,即統一組織開展市志後期總纂合成工作。“統編”與“統纂”,即是整個修志工作前、後相銜的兩個階段,也是以“統”為基礎和前提,統籌推進方誌編纂工作的一體化模式。成都市二輪志書編纂採取統編統纂模式,初衷在解決首輪志書分別編纂成志,編纂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效率不高,資料和記述突出部門本位、全域覆蓋不足或不到位,志書整體性不強,特別是交叉重複問題突出、體例及行文規範不統一、數據資料口徑不統一等質量問題。

一、創新設計志書“統編統纂”實施的基礎前提

(一)立足短時段志書實際以“新修”思路“續志”

相對首輪成都市志編纂,二輪市志編纂更重頂層設計創新。特別是2013年市志編纂工作重啟後,首先明確了“以新修志書思路續志”的總體思路。

不同於首輪志書,因彌補清末民國曆史空白,上下時限跨度長達150餘年,二輪市志記述起於1990,止於2005,僅16年時間。因此,頂層設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即立足短時段(16年時間)、接續首輪市志的實際,明確總體編纂思路。首輪市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包括體例結構、編纂操作模式到志書質量等,其缺憾也是客觀的。二輪成都市志編纂啟動之初,在全國率先提出:以時限、史實接續為根本,剎住前志思維慣性,打破前志框框,不落前志巢舀,“以新修志書思路續志”。

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會所在地、特大中心城市,國務院發展規劃定位的西南“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因此二輪市志編纂方案明確要求:作為“一方之全史”,二輪成都市志要超越前志“部門”為主、“成都”為主狹隘的本位意識,對駐成都的國家和省級軍事、行政、企事業單位及重要活動、重要成就,要在相關部類志書中加以恰當記述,全面反映全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的情況。充分體現“兩個特色”,要結合短時段志書實際,將時代特色與地域特色融於一爐,既注重體現時代特色的地域性,也力求體現地域特色的時代感。結合“三中心、兩樞紐”國家定位,二輪市志確定科技、商貿、金融、交通、通信作為重要卷目設置、重點記述內容。

(二)創新結構模式“述、事為綱,條目落地”

章節體與條目體,是新方誌編纂的兩種基本體式,但均不是地方誌傳統所固有,而是近代以來西化影響帶給地方誌的結構模式變化。其中章節體志書民國時期已出現數部,反響較大的是鄭勵儉編《四川新志》,因其結構謹嚴、綜合性強、內在邏輯聯繫緊密、著述性特點突出,而為首輪新方誌編纂普遍採用。二輪志書編纂啟動後,多地紛紛探索實踐條目體。兩體各有優勢,但也各存侷限。2013年二輪市志編纂工作重啟,在總結二體得失基礎上,折衷二體之長,重新調整篇目結構,探索實踐新綱目體。首設總述、大事記,將原市志大篇(卷)結構調整為中篇(卷)結構,各卷按四級分層,以條目為展開記述單元。各層級配套“述”體,以強化整體邏輯關聯和宏觀綜合史實記述。“述、事為綱,條目落地”,頗合傳統志書“綱舉目張”要旨。

(三)規範體系著眼簡明實用

規範體系,不僅是志書編纂的基礎,更是統編統纂編纂模式實施的重要前提。

成都市二輪志書編纂啟動初期,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制訂了嚴密的編纂操作規範文本。規範著眼於嚴、細,其中,如行文規範、計量規範,多照搬援引,也有結合地方實際,體現編纂思想、圍繞編纂目標制訂的規範文本。二輪市志重啟後,及時修訂了規範體系,一是個別增補,及時更新規範體系。如字符規範、計量規範,及時引入新規。突出重點,加強涉及政治質量的稱謂規範、數據(含表格)資料運用規範和各層級的標目規範等。二是化繁為簡,疏而不漏。擺脫本本,簡化條文,真正讓編纂操作者記得住,掌握得牢,便於遵循。同時針對編纂中的實際問題,以研討共識來彌補規範以外的細節規範。

二、協同作業志書統編統纂過程的現代統籌學運用

(一)眾手成志與專家修志結合

“眾手成志”是上輪市志編纂所普遍採用的模式,通常以各部門和單位為任務主體,各自確定修志人員開展此項工作。雖然該操作模式的優勢與缺點同樣明顯,但結合當時實際情況,也是不二選擇的編纂模式。“專家修志”在首輪志書編纂過程中即已提出,但規模很小,也很少成功範例。即便是在二輪市志編纂時,儘管“專家修志”的呼聲很高,但具體付諸實施的很少。這一方面是受制於職業化修志人才嚴重不足的實際;另一方面,是關於具體單位、事業、行業的發展演變過程、入志資料構成情況,舍相關單位、相關行業,是“隔行如隔山”的職業修志人員不可替代的。因此本輪市志資料收集和初稿撰寫階段,仍沿用了“眾手成志”模式,充分發揮“眾手”之長,開展資料收集整理和初稿撰寫工作。志稿總纂階段,則採取“專家修志”模式,聘請熟練方誌編纂技術與技巧的專業修志人組成總纂班子,依託部門志資料和初稿開展志稿總纂工作。但兩個階段、兩種模式並非截然分開,“眾手成志”階段,成都市志總編室與各部門協同制訂有關資料和志稿編纂大綱,總編室業務人員開展修志人員業務培訓、編纂業務指導,並組織資料長編和初稿的審查驗收。這樣既提高了眾手成志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有益於總纂人員儘早、充分熟悉地情資料,從而實現“眾手成志”與“專家修志”的無縫對接。市志總纂階段的“專家修志”,也非封閉操作,各部門仍然承擔著總纂資料的補充提供工作,總纂人員為充分把握宏觀地情,發展變化節點、重點、特點情況,根據需要不定期深入有關單位調研。

(二)培訓、指導、示範三結合

修志啟動之初,針對性開展編纂業務培訓與指導。培訓和指導對象以各部門臨時安排或兼職開展工作的修志人員為主,培訓重點在修志基礎知識、市志編纂規範、資料收集整理和初稿撰寫要領。業務指導重點在以卷為單元的資料長編大綱擬訂,以事件為單元的資料整理編排,以條目為單元的資料信息要素梳理。具體方式是將行文規範學習、深入一線跟進指導和編纂示範“三位一體”緊密結合。特別是通過以卷為單位的業務跟進指導,形成各卷條目要素彙編,及“從群眾中來”、經過總編室修改完善,再“回到群眾中去”的不同類型的條目樣本,便於編纂者舉一反三借鑑,於實際編纂操作收效顯著。

成都市二輪志書編纂專家委員會,匯聚了省內方誌與各學科、各行業的專家學者。他們對於二輪市志編纂工作既有具體的業務指導,同時還通過編纂方案論證會,涉志重要史實、資料認定會,編纂工作業務諮詢會,涉志重大課題項目研討會等方式間接參與修志工作,與編纂人員隨時保持充分的工作交流。業務指導重點不僅放在志書體例、體裁和行文規範等技術層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對宏觀地情的把握與資料運用上。

(三)編、研、審三結合

《成都市志》總纂過程中,開展編、研、審結合,分工不同的總纂人員首先要交流總纂基礎工作情況、總纂思路定位、總纂篇目明細。通過研討交流形成實際操作共識,所出研究成果如續修地理志定位、關於文化卷編纂思考、關於《附錄》取材標準原則與範圍等,不少已在公開或內部史志刊物發表。除編纂宏觀思路,實際編纂中於一些具體記述技巧問題、業務規範把握尺度問題、地情資料處理細節問題,甚至圖表插附問題等的研究,也伴隨整個總纂過程。方式既可是定期的月末例會,也可是不定期於重大業務問題進行集體研究會議。通過各揚所長、各抒己見、相互啟發、舉一反三,在此基礎上形成實際操作共識。除編纂工作例會機制,總編室還建立了總纂稿內審機制,與部門審查、上級審查等外審機制緊密呼應。內審,實際上是總編室人員自換角色,由“編”而“審”,志稿易手,你審我編。通過角色轉換、編審易位,更便於總纂人員樹立志書全局觀念,更便於舉一反三及時發現志稿存在問題,更便於志稿的統一規範從而提升志書整體性。與此同時,志稿外審程序同步,包括專家審查、部門審查、保密審查和民族宗教政策把關審查等。各方審查意見落實,不停留於見子打子、機械“照辦”,而是擇善而從,借審稿意見落實之機,進一步系統完善志稿。

三、精細操作志書統編統纂成果的質量管控

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是確保志書質量的關鍵。這種“細節”,不僅僅在於對志稿的精細打磨,更重要的是在志書編纂各階段和環節,都要做到精細化的管控作業。

(一)精確定位總纂思路

總纂初期,開展深入細緻的資料梳理和調查研究,明確各卷編纂思路定位和內容重點。如基礎部類的地理,作為最具地域特色、但發展變化最不明顯的內容,在前志已有專志記述基礎上,二輪市志記什麼、該怎麼記。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和交流取得操作共識:重點發掘記述四個方面變化:一是主城區面積在不斷擴大,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二是極端氣候較歷史更顯極端;三是大氣環境隨人口經濟社會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及當代大力治理成效,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此消彼長情形;四是地質災害發生歷史規律與當代變化。同時,納入近年地理學科新的方法,如地質地層劃分法;新的觀點,如地域生態承載理論觀點;成都地理考察研究新成果,如市境內天然氣資源的新發現等。又如志末《附錄》,編纂時重點研究區別於縣級志書《附錄》、符合特大城市志實際的附錄資料定位,即不以史實的拾遺補缺為重點,而是著眼於學術研究價值、方誌資源開發利用價值,將資料收錄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圍繞全志記述重點內容、重要史實,加強拓展性資料、深化性資料和佐證性資料收錄;二是搶救性史料和新生事物史料的收錄(如搶救收錄已消失街名,同時收錄斷限內新增街名),三是宏觀性、綜合性整理資料(如貫通上下限的綜合統計資料)收錄。通過逐卷資料的消化,達到編纂思路明確、統一,做到謀定後動。

(二)圍繞“四補”做實做精

編纂後期,做好審稿意見落實與資料補核。一是“補缺”,即彌補缺失資料、缺失要素。按照地方誌書對入載資料的基本要求,“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分別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審視資料信息有無缺漏,通常志稿初稿的資料缺失主要表現在宏觀層面的個別類目資料缺省;另就是微觀層面的條目信息要素不全:有時間概念資料缺省,結果性資料缺省,節點性和典型性資料缺省,必要的背景資料缺省等情形。二是“補強”,即強化地方優勢、特色事類資料。使具有時代特點、地域特點和行業(專業)特點的章節和類目得以加強,特色得以更加鮮明凸現,使其體現和記述更加準確到位。三是“補正”,即修正不當觀點和不實數據資料,尤其以數據資料複核為重點。四是“補備”,即配套、完備入載資料形式組合。如新增地圖、示意圖、照片、數據表格等資料形式,通過豐富資料入載形式,使志稿內容資料性更強,資料形式更多樣化,組合出的資料價值和優勢更加凸現。

(三)痕跡管理貫穿全程

2013年二輪成都市志編纂工作重啟之初,提出加強編纂工作痕跡管理四個要求:一是及時整理記錄每次編纂工作例會與不定期編纂業務會議的工作彙報要點、工作研討內容和工作議定事項,形成《會議紀要》,作為指導和推進實際工作的依憑,也作為檢查工作、追溯整個總纂過程的重要依據。二是及時、規範保存每個人、每個工作階段的編纂成果,包括電子版和實物稿本;三是及時整理、落實並妥善保存各層級、各方面的審稿痕跡,含書面意見和花臉稿本。四是按年度及時彙集整理編纂工作總結、目標完成情況考核、編纂工作創新報告等文獻,並加以妥善保存。

四、問題導向志書統編統纂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

實施“統編統纂”,如何進一步用足用好“法”的支撐。地方誌資料覆蓋全域,地方誌記述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因此地方誌書編纂,離不開強力的行政支撐,包括修志經費支持,修志資料組織和修志任務分解部署,這是首輪志書得以編纂完成的一條基本經驗。二輪市志編纂啟動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發生根本轉變,“地方誌工作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靠過去的行政命令方式組織編纂地方誌,已難以適應形勢的需要。”2006年5月18日,國務院頒佈實施《地方誌工作條例》,從此將地方誌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2015年8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又正式提出“依法治志”概念。前後十年間,通過兩個國家級方誌法規文獻的貫徹實施,為二輪市志統編統纂機制的及時建立完善和今後統編統纂工作實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實施統編統纂,如何進一步做好“統”字文章。“統編統纂”,核心在“統”。要求進一步強化地方誌機構在修志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對地方誌機構的專業水平、行政組織與執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前的修志機構工作,主要在制訂修志規劃和實施方案,組織協調開展修志工作,組織開展修志業務指導諮詢、修志成果審查驗收等。統編統纂變部門單位各自為政、分散編纂為修志機構集中統一編纂,從而增強了專門修志機構“統”的職責,賦予了“統”字更豐富的工作內涵。它不僅僅侷限在過去的“統一組織協調”志書編纂工作,而且充分體現在編纂操作實務上的“統一”與“統籌”。即統一規劃,統一規範體系,統一方案實施;統籌開展修志業務培訓與人才培養,統籌做好方誌資源保障、方誌質量體系建設方方面面的工作。

實施統編統纂,如何進一步夯實資料基礎。新頒《條例》,不僅明確了地方誌資料全面性、系統性、客觀性、真實性要求,同時明確地方誌資料屬地提供的義務,使地方誌機構開展全域資料徵集有了充分的法理依據。二輪成都市志編纂期間,作為志書編纂重要資料的地方年鑑,正式納入地方誌工作範疇,使地方誌資料有了及時、可持續積累的渠道與載體;2013年,成都市委辦公廳下發《地方誌資料年報制度》,從而為實現地方誌資料全域覆蓋、常態化積累,為今後統編統纂的實施,進一步夯實了修志資料基礎。近年,在解決主渠道資料來源問題同時,成都市地方誌機構還積極面向社會以課題項目形式公開徵集散落民間的各類特色地方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