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 《菜根譚》

能丟開追逐功名京貴的思想包袱,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的束縛,才能進入呈賢超凡絕俗的境界。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任何事都不應走極端。尋求致富要在合法的範疇;有了錢財,可以為自己的作為打基礎,為社會的公益做貢獻,這是好事。希冀得到權力應通過業 績來升遷,有了權力,能夠為國為民也是好事。

如果為求取功名利祿不擇手 段,以種種不道德的行為去鑽營,於是在無形中就發生了質變。所以一個人 要在平凡中奮鬥,不可太熱衷於功名富貴。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同理,仁義道德也非常重要,假如有人置仁義道德於不顧,那就跟一個不通人性的禽獸相同。但是假如太熱 衷於仁義道德,急著想做一個人人讚美的道德家,可事義上卻沒有敦品勵行 的毅力,於是就成了偽君子。或者把道德當教條,成了教條的奴隸同樣是不可取的。只有胸懷開闊者才能衝破教條牢筏創造大農業。做人要有原則、要有靈活性,不能極端化。

佛家所言:“空所空盡:或曰:老子清靜經雲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等語,即楞嚴空所空盡之義。予謂。楞嚴初雲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今以清靜名經,是動相不生而靜相猶生也。靜且未空,尚何論空空。”念念不雜想,是謂三禪行。”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佛家《心之精神是謂聖》曰:“孔叢等子云,心之精神是謂聖。楊慈湖平生學問以是為宗,其於良知何似,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歟。曰,精神更淺於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惡得為真知乎哉。且精神二字。分言之,則各有旨。合而成文,則精魂神識之謂也。昔人有言,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追求功名富貴的念頭放下,就可以擺脫庸俗的塵世雜念。

如果一個人不受道德仁義的教條所束縛,就可以達到崇高完美的世界,超凡絕俗的境界。也就是“不求空行,不念有常,觀世如夢,自滅吾我。生識不起,分別界相,永斷妄見,施心不闕,心常一定在眾不亂,身識空識無若干想。”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精進若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進。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薩為欲調伏眾生令離苦惱故修精進。修精進者於一切時常勤修集清淨梵行。舍離怠慢心不放逸。於諸艱難不饒益事。心常精勤終不退沒。是名菩薩初精進心。修精進故。能得世間出世間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以己所修菩提正因。化諸眾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精進。獲得轉勝清淨妙果。超越諸地乃至速成正覺。

一個人應該要在平淡中勤奮,在平凡中有奮鬥的精神,而不是熱衷於功名富貴,仁義道德也是人們所崇尚的思想境界,如果人們都能夠講仁義道德,那麼佛家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有的人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卻有著另一種目的,就是作為自己的另一種階梯,那麼這樣的動機,就會成為一種幌子,就不是正人君子所為,甚至這也是一種不道德行為,這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也會使人們認清了這種人的德行。因此人們對於追求不要太執著,而是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要放下執著的心,這樣才會“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人生在世,既執著了假相,認為實有,以妄為真,那就沒有一個不貪取愛境的。自己所喜歡的塵境,就貪取。要得到它,那就不能沒有行動。在行動中要不造業,是絕對不可能的。譬如:愛財、好色的人,為欲取得之,往往是不擇手段,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都可能做得出來。

一旦呼吸停止,一眠不醒了,平日所念念不忘、心心不捨的任何事物,一樣也帶不走。到頭來,只落得兩手空空而歸去。這豈不是勞碌一生而空無所得的一場噩夢嗎?但有一樣是甩不掉的,就是平時所造的或善或惡的業。它是跟定了你,不肯放你空走,你想丟掉也丟不掉。古德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如果一個人一味地追求名利,必然為私心雜念所累,因為一個人要想達到自己的願望,也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這樣有的人就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整天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到處投機鑽營,如果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會悲觀失望……

其實,這樣就是使自己陷入了苦海,最後自己仍然審美沒有得到。如果一個人能夠放得下名利思想,把權利和地位看得很平淡,也就是說把一切都看成是身外之物,那麼就會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超凡入聖了。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為普度眾生,故示現為淨飯王的太子,十九歲出家,雪山苦行六年,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所以釋迦牟尼佛成為萬眾景仰的佛祖,這才是一個真正超凡入聖的人,即使幾千年以後,釋迦牟尼佛仍然活在人們的心裡,成為人們永遠頂禮膜拜的聖人。

老人言: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上聖超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