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只有5萬精兵,為何值得18路諸侯一起討伐?


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駕崩了,獨掌朝政的大將軍何進,就與司隸校尉袁紹商量著殺死那些可恨的宦官。但是,何太后不同意。於是,何進、袁紹就偷偷地通知涼州的董卓領兵進京,以為外援。



不久,何進後悔了,又不想讓董卓進京了。可是晚了,董卓不但到了京城,而且他已經放縱士兵劫掠財物,燒殺淫虐,無惡不作。

後來,董卓趁著宦官殺死何進,挾走少帝劉辯的混亂局面,逐漸收拾起了朝政。隨之,打壓、處置不聽招呼的朝臣,另立劉協為帝,進而更加獨斷專行,驕橫跋扈,肆意妄為。 這樣一來,董卓遭到了朝野的反對、抵抗。


董卓(劇照)

張揚、曹操、衛茲等人都陸續招兵買馬,打算除掉董卓。東郡太守橋瑁私自印發公文,宣傳董卓的滔天罪行,呼籲大家起兵討伐董卓,恢復劉辯的帝位。

劉辯(劇照)

公元190年正月十二日,董卓毒死了廢帝劉辯,這更激怒了天下人。

廣陵郡功曹臧洪說服太守張超,聯合他的哥哥陳留太守張邈一起舉兵。隨後,兗州刺史劉岱也響應起兵。於是,關東一帶討伐董的態勢漸呈燎原之勢。

公元190年春,關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 聯軍主要有三個方面軍組成:酸棗聯軍為兗州、豫州兩路人馬;河內聯軍為冀州人馬;魯陽聯軍為荊州人馬。

以袁紹為盟主的聯軍(劇照)

參加會盟的黨政要員主要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

但是,聲勢浩大的抗擊董卓的聯合行動不久就失敗了。究其原因,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他們沒有軍權。倡導起兵的多為刺史、太守,均是地方上的行政官員,都沒有軍權。袁術雖然有“後將軍”之銜,但是個虛職,而且已被董卓罷掉了,根本掌握不了軍隊。曹操的“行奮武將軍”,是袁紹賞的,也就是個名頭而已,與實際的軍權掛不上鉤。

其二,他們都是新官。參加聯盟的頭頭腦腦,大都剛被任命不久,都是一些在地方上還沒能產生多大影響的官員。

其三,他們的兵有限。《三國志》中說“眾各數萬”。如果他們每人都帶來了“數萬”軍兵,那麼討伐董卓的局面,可能就是另一種情形。實際上,可能是指“酸棗會盟”的軍兵總數也就幾萬而已。而且,都是些新兵蛋子,基本上沒有多少戰鬥經驗,沒有多大的戰鬥力。

其四,後勤沒有保障。春天,是青黃不接時候。尤其是戰亂後的春天,吃喝就更難伺候。突然間集聚這麼多人,讓東道主冀州刺史韓馥也是很無奈的。


其五,實力派沒參加。會盟的時候,像當時勢力很強的劉表等人,都沒有參加。就是徐州的陶謙,也可能只是掛了個虛名,並沒有參加實際的軍事行動。

其六,人雖在心不齊。他們的人雖然是湊在了一起,可一家有一家難唸的經。剛開始,可能都是鬥志昂揚、氣衝牛斗的。時日稍一長,就難免為自己著想,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事。那麼,戰鬥力自然就打折了。

這種情況下,要抗衡以騎兵為主的久經沙場、驍勇善戰,且有著充足的後勤保障的涼州軍,那的確是很難的事情。更難以想象會有勝利的曙光出現!


老王頭談歷史


我認為有三個很現實的原因。

其一,各諸侯還受朝廷的節制 董卓佔據京城,禍亂朝綱,天子蒙難,已是天下盡知的事。但朝廷還在,天下的主心骨還在,雖然各路諸侯多年來互相爭鬥混戰,但天子還是天子,朝廷乃就是朝廷,還受朝廷管轄節制。所以說討伐逆賊董卓,各諸侯人人有責。

其二 ,十八路諸侯各有私心 此時各諸侯大多數勢均力敵,面和心不和,都想壯大自己的實力。討伐逆賊董卓,要是成功了,消滅了董卓,解救了天子,那可是大功一件,肯定會受到朝廷、天子的封賞,就可以受到朝廷的重用。一旦如此,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其他諸侯都得聽從自己的,就像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三,西涼軍驍勇善戰 董卓雖然兵力少,但都是精銳之師,麾下的西涼軍,異常驍勇。戰馬多而優良,士兵彪而悍勇。西涼鐵騎在當時那可是出了名的厲害,可以算得上是三國前期最厲害的一支部隊。所以肯定得聚集十八路諸侯的力量,才能與之一戰。



當然了,雖然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賊,聲勢浩大。但各懷心思,最後也沒能擊敗董卓,解救天子。


南影小生


公元166年,董卓因抗擊匈奴有功,就已經是個軍司馬了。軍司馬就是大將軍的屬官,我們在看古代軍事戰爭劇時,總能看到一個軍營中站了兩排,大將軍坐正上位。沒錯,董卓就是站兩排中還靠前的位置。那時的董卓還是個義氣青年。

公元184年,董卓進入中年後就變得老奸巨猾了。這一年爆發了黃巾起義,董卓的人生觀也就是在這場農民戰爭中發生改變的。他看到了東漢的格局被這場戰役打得四分五裂。於是,他也有了做張角的想法。

公元185年,涼州的韓遂夥同羌民叛亂。朝廷派張溫為車騎將軍,董卓為破虜將軍前去平判。歷史記載董卓在這一年開始囂張起來,對上司張溫出言不遜,完全不把他放在眼裡。但囂張歸囂張,張溫分發的6路大軍,只有董卓的3萬人馬勝利凱旋。朝廷為表彰董卓,冊封他為斄鄉侯。也就是這時候董卓才擁有自己的兵馬,3萬。

公元188年,涼州再次出現叛亂,朝廷又派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為前鋒將軍前去平判,董卓得到2萬人馬。加上前面3萬,董卓的5萬人馬就是這麼來的,全部都是朝廷正規軍,根本不是小說中所描述的5萬西涼鐵騎,那只是文學的表現形式罷了。歷史上的董卓為沒有做過什麼西涼刺史。涼州軍是馬騰與韓遂的,跟董卓沒關係。

這一次戰亂平判後,董卓的5萬大軍駐紮在幷州。董卓一邊在觀望朝局,一邊招羌民為兵役,充實他的軍隊。這時候董卓的兵馬數量已經超過了5萬,像郭汜、李榷這兩個馬賊就是這一年被董卓招募的。另外,賈詡也是涼州人,也成了董卓軍中的一員。

接著,董卓在大將軍何進被殺後,進了洛陽做權臣。這就意味著洛陽的禁軍被董卓收編了,禁軍數量至少有3萬吧。何進召董卓進京壓制太后,如果董卓只有區區5萬兵馬的話,3萬禁軍還怕他幹嘛!因此,董卓在招募羌民後,兵馬數量絕對翻倍了。

再說到呂布。賈詡毒計讓呂布殺了義父丁原,而丁原也有好幾萬人馬,這也等於董卓的大軍數量又增加了幾萬。總計算下來,董卓的兵馬絕對不會少於15萬。有兵、有萬人敵的猛將、有智慧絕倫的謀士,董卓的大軍妥妥的頂級配置。

最後說到十八路諸侯,他是由袁紹和袁術倆兄弟發起的,這倆人的兵馬加起來有20萬,可以說就數量已經超過了董卓。那這兩人為何還要糾集十八路來攻打董卓呢?

上面分析了董卓的隊伍的配置槓槓的了。他自己的5萬兵馬、禁軍、叛亂的羌軍、還有丁原的一部分,這等於幾乎都是精兵了。猛將可不只呂布一人,單呂布自身手下就還有一個小團隊,全是萬軍之中取敵軍首級的大將,比如張遼;還有董卓的李傕、郭汜、華雄等人,大將實在太多了。謀士中單說賈詡就不得了,三國中上榜的謀士。這個配置讓袁紹兄弟就夠嚇腿軟了。

再說到袁紹和袁術本身,有個詞叫“烏合之眾”。這詞可不是我說的,是劉備說的,這可是劉備當年躋身袁紹軍中時的感悟。袁紹和袁術自然也知道自己是什麼貨色,因此他就得發口號招隊伍了,他原本想應該能招到5路吧!沒想到來了十多路……而且還都是來漁翁得利的,他們來這麼多人的目的根本不是討伐,都是來做漁翁。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為何需要十八路討伐的原因。


讀名家名著



參與討伐董卓的十七路諸侯為: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上黨太守張揚,北平太守公孫瓚、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這時候的曹操雖有招募而來的將士,但嚴格上說他還不算諸侯,因為他還沒有屬地。緣何討伐一個董卓,需要天下各路諸侯共同參與呢?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 一、董卓一方兵強馬壯。董卓征戰沙場多年,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再加上他有呂布之勇、李儒之謀。反觀倒董盟軍,他們中的任何一方諸侯都不具備單挑董卓一方的軍事實力,只有各路諸侯聯合起來才有打敗董卓的可能。


  • 二、董卓專斷朝政,濫殺無辜,點燃了各路諸侯胸中的怒火,他們迫不及待地響應了袁紹、曹操的號召。袁紹和曹操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 三、參與“倒董戰爭”的各路諸侯,各懷鬼胎,都想獲勝後從中謀取利益。這也是這次軍事同盟能夠順利達成的一個因素。


  • 四、參與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軍事實力有強有弱,他們群起而攻之獲勝的幾率才較大。

  • 五、呂布曾言,關外諸侯,視之如草芥。的確如呂布所言,有不少諸侯有湊數之嫌,純粹是來打醬油的。軍事實力太弱不說,還有可能是迫於形勢和壓力,被動而來。

上述幾點就是各路諸侯願意討伐董卓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各路諸侯都想從中獲取利益。這也是倒董聯軍最終土崩瓦解的真因。



小司馬講史


因為董卓的五萬軍隊戰鬥力特別強悍。

1、董卓其人

三國演義開篇就介紹了董卓亂政,成為了實實在在的一位國賊,先來介紹一下董卓的生平。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董卓身材魁梧性格暴虐,而且兇殘、淫亂和暴政也是眾所周知,可以說是人人而誅之。身為一國宰相的他,勢力遠比皇帝大,所以在治理朝政方面也是胡作非為,使得天下人都想討伐他,才有了後來十八路諸侯討伐國賊的故事。

當時國家亂政之後,各路足夠都招兵買馬,能力紛紛體現了出來,袁術和袁紹分別坐擁 揚州六郡、四川九郡,領兵過十萬,是當時勢力最為強大的諸侯。但是當時董卓只不過擁有區區五萬的人馬,而袁術擁有17萬兵馬,袁紹擁有11萬兵馬。按道理這兩人就足以討伐董卓了,而為何還要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呢?

還得先從董卓身上找答案,雖說董卓是國賊,但其一生成就也非常出色,從最早的西涼刺史做到國相,能力不容小覷。且不說陰險歹毒,他能夠得到呂布,華雄,李傕,郭汜,張遼等這樣的大將也是民心所向,這五人可以稱的上是非常厲害的了。只要有這五人在,想必當時想與之抗衡著實困難。董卓也是憑藉這些西北戰狼,打遍天下,無人能敵。

董卓常年結交羌人,從而得了一批精銳西涼軍,西涼軍大多為羌人,擅長騎射,雖說只有五萬人馬,但是各個驍勇善戰。同為西涼軍的馬騰和韓遂根本不是董卓的對手,幾次交戰都被董卓打敗損失慘重不敢再犯。可想而知董卓的兵力,不在於多而是在於精,雖說董卓亂政,但是對於軍隊,董卓也是調理的非常好的。

再從其他諸侯身上找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群雄並起,各自擁兵自重,很多地方軍都是董卓進京的前一年才開始組建的,雖然人多,但訓練不佳,不足以抗衡董卓。而且當時如果有一方想挑起戰端,很可能會成為被攻打的對象,所以都各自養兵,不敢獨自討伐。

同時就算期中一個諸侯自己很強大,但為什麼要自己一個人單挑董卓呢?萬一來個兩敗俱傷被別人摘了桃子可就得不償失了。董卓弄得天怒人怨又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為什麼要當這個出頭鳥呢?所以就來了一個十八路諸侯一同討伐,也算是名正言順的討伐。況且董卓有呂布等大將需要有能人與之抗拒才行,所以廣招天下英雄豪傑一同討伐,勝算才會大一些。


深圳浮生雜記


當年何進要殺幾個宦官竟然要董卓帶兵入京。結果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了。董卓入京以後導致了天下的大亂。他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強行立陳留王為帝,之後又殺掉了許多反對他的人。無論天下還是滿朝文武都對他恨之入骨。恨不得吃他的肉,剝他的皮。

終於董卓的暴行惹怒了天下的諸侯們。他們一起起兵討伐董卓。這些諸侯足有十八路之多。但是最後也沒能殺掉董卓。最後殺掉董卓竟是王允一個人憑藉著一己之力而已。

為何區區一個董卓為何要十八路諸侯來討伐他呢??

首先這能說明董卓有多麼不得人心。竟然引得這麼多諸侯前來討伐他。天下但凡有點實力的諸侯都起兵來討伐董卓了。

討伐董卓與其說是一場戰爭,到不如說是一場政治秀。他們都是來撈取政治資本的。沒有幾個人是真心來討伐董卓的。

一個人一條心。十八個人就十八條心。他們十八個諸侯名義上是來討伐董卓的。但是他們各懷鬼胎心裡各有各的算盤。這就導致他們的力量不能集中在一起出擊。所以當時消滅不了董卓也就可以理解了!當時在董卓被諸侯聯軍打敗以後勸大家一起追擊董卓,但是他們都沒有聽曹操的。最後曹操自己率軍追擊董卓中了埋伏損失慘重。回來後曹操對他們失望透頂,不久就離開了諸侯聯軍。

十八路諸侯的兵力薄弱。董卓是當時鎮壓黃巾起義的時候組建的軍隊。實力比他們強太多了。諸侯們並沒有經過什麼大仗,也發展的時間不長所以自身實力都是很薄弱的。就算是十八路諸侯的人馬加在一起也不一定有董卓的多。這也就說明了為何他們沒能直接打垮董卓。


南宮雁門說史


諸侯們,不管有沒有參加討董,他們都想給董卓寫一封感謝信,他們等待“董卓”已經很久了!

諸侯們是來打醬油的?別被他們騙了!

董卓廢立天子,天下諸侯憤怒,紛紛宣佈起兵討董!


一起搞事的諸侯有: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兗州太守劉岱、濟北相鮑信。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曹操,沒有地盤,不算一路諸侯,孫堅依附袁術(袁術給糧食不及時就打不了仗),也不算。


劉備呢?在公孫瓚手下,公孫瓚都沒參加,他當然連參加都沒參加了!

可是,在討董戰爭中,真正出力去打的,除了早期王匡,就是“算不上一路諸侯”的曹操和孫堅,其他人壓根就沒有認真去打!

打董卓的都不是諸候,是諸侯的都不打董卓。

尤其是二袁。董卓殺了袁太傅滿門,苦大仇深吧!結果呢?孫堅打董卓,袁術還要在糧草上拖後腿。“盟主”袁紹更過分,不但不趁著孫堅破洛陽追擊,反而派周昂去搶孫堅的地盤!


這些諸侯,他們不是來打討董的醬油的!他們本來就是來打彼此的!

可是,另一方面,當時,“家家思亂”;“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里相赴”!

這哪裡是打醬油的樣子,這分明是被放出五行山的孫猴子呀!

可見,諸侯們不是在打醬油!他們都在把握這個等待許久的“歷史機遇”!

他們表面上把董卓罵得豬狗不如,實際上,心裡給董卓寫了無數感謝信!是董卓,揭開了束縛他們的封印!

萬事俱備,只欠“董卓”

東漢這條大船,此時,已經是一艘裝滿了火藥的大船,只待一點火花,就會燃起熊熊烈火。


東漢時期的豪強經濟十分發達。隨著經濟的發展,自耕農破產者越來越多,這些破產的自耕農,土地被豪強獲取,自己也成為豪強們的“賓客”(就是打工仔)。

這些豪強們,在自己的莊園內就能實現廣泛的經濟交流,甚至無需與外界交易,經濟上早已自成一體。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他們也組建了自己的武裝。


東漢害怕又出現像王莽時期那種豪強與農民起義一起聯合造反的局面,在黃巾起義中對豪強更優待!豪強武裝進一步做大!

同時,他們中的“名士”在政治上擁有極高的話語權。官員的推舉、提拔都需要他們的意見。

而像袁家這種長期擔任大官的士族,他們則推舉、選拔了大量的官員;同時,他們幾代人攻讀“易學”,招收門生。因此,門生故吏遍及天下,政治上的影響力十分驚人!

東漢有不成文的慣例,各級州、郡、縣的一把手,如刺史、郡守、縣令由朝廷任命外地人擔任,但各級政府的僚屬全部都本地人擔任。由於一把手們多是當一當就調走,因此,各僚屬基本上才是地頭蛇!當時的俗語“郡縣令,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


因此,像袁紹、袁術這些在世族中盤根錯節的大姓,以及那些獲取了豪強們支持的地方官,他們無論經濟、政治,還是軍事上都已經具備了獨立的力量!

可是,董卓之亂前,由於中央權力還沒有“絕對衰落”,這些地方勢力尚無法公開行動。

他們期待著一個“戰時體制”的到來!而反抗董卓,就是進入“戰時機制”的最佳時機。

為啥要這麼多諸侯一起“討董卓”?

既然是大家都盯著彼此的地盤,那開打就是了,為啥大家還要虛偽地“盟誓”討伐董卓呢?


因為,他們要反的不是董卓本人,而是董卓代表的朝廷。而他們單個又不是“董中央”的對手。

曹操在和諸侯們說:“儘管董卓無道,但如果他以天子名義東向討伐我們,我們就難辦了。現在居然想西遷···”

可見,即使諸侯們聯合到一起,也未必夠董卓打的!

東漢時,主要的國防壓力來自西部,主要是在涼州和幷州抵禦羌人。當時的匈奴已經進入低谷、烏桓還未強大,主要國防壓力來自西部,主要是在涼州和幷州與羌人作戰。


董卓的勢力基礎,就是涼、並軍事集團。

董卓本人是涼州土豪,深得涼州渠帥之心。同時,他又被任命為幷州牧,在吞併了丁原的武裝後,掌握了幷州軍事集團。

另一方面,在進入洛陽時,原來從屬於何進的禁軍,也悉數被納入董卓麾下。


此時的董卓,擁有最強的邊防軍涼州、幷州軍和最強的禁軍。戰力冠絕諸侯!

諸侯們名義上聯絡到一起,就是給彼此壯膽!否則一個個鬧事,不管你是不是打董卓,鬧一個,董卓以中央名義出來,發現一個滅一個,誰也跑不了!

我們都渴望地方互相打,可是又怕朝廷管!所以,我們要先聯合起來,讓朝廷不要管!我們彼此之間,才能放開手來打!

這就是對付董卓,“要這麼多諸侯”的原因。

他們聯合到一起,就是告訴董卓和漢朝廷:我們地方已經有足夠力量獨立了,以前是有朝廷法令這個緊箍咒,不敢亂來!現在,我們不認你們這個被董卓挾持的朝廷了,我們要“亂來”了!

好吧!那就大家一起亂來吧!天下大亂,開始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三國亂世雖然不是董卓挑起來的,但董卓卻是很多人記恨的對象,因為他蠻橫無理,挾天子令諸侯,還私自組建軍隊,這對於漢室的文武百官來說,是挑釁也是大逆不道。而傳聞董卓只有區區五萬兵馬,為什麼袁紹還要集結十八路諸侯來圍攻董卓呢?\r\r董卓出生於漢朝邊境地區的一個豪門望族,家裡不缺錢不缺糧,從小接受戰馬和部隊也比較早,所以造就了董卓蠻橫強勢的性格。董卓有了實力之後,秘密組建了一支部隊,這個部隊的人馬強悍,每一個戰士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是漢朝邊境地區最強的一支部隊,西涼軍和馬騰部隊都打不過董卓的兵馬,可見實力不容小覷。\r\r董卓帶著這支部隊進了都城之後,先是把何進統領多的禁軍編入隊伍,再者就是通過呂布,害死丁原,把丁原的部隊編入自己麾下。所以說這五萬人的軍隊十分強悍。\r\r而且,十八路諸侯的人雖然多,但大部分都是一些新兵,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這十八路諸侯其實是一年之前,才拿到招兵權,此前招兵權一直在董卓手中,所以看似人多,其實都是新兵,戰力遠遠比不上久經沙場的董卓兵。\r\r最後就是沒有一個人敢打破僵局,說是自己能戰勝董卓,所以召集十八路諸侯,一來是聲勢浩大,出兵有底氣,二來是能從容應對董卓的兵馬。所以袁紹才想出了這麼個法子。但是十八路諸侯中,實力最強的孫堅一戰敗,其他十七路諸侯也就成了一盤散沙了。以當時董卓的兵馬,看這十七路諸侯,簡直就像看笑話一樣。\r\r​






我是“木子談歷史”,歡迎關注!

董卓,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因自身種種暴行被世人所唾罵,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負面評價最多的人物之一!

董卓曾擔任東漢的幷州刺史,卻利用了戰亂和朝廷的空虛,乘機佔領了東漢京城,還挾持漢獻帝獨攬大權!因董卓種種行為,導致東漢名存實亡……董卓生性兇狠,挾持漢獻帝犯下了種種暴行、獨攬朝政殺害東漢朝廷大臣。正因為董卓的惡行,引起了其他諸侯發動了對董卓的討伐,最終董卓被朝內大臣聯合其部將將其殺害!

迴歸問題中心,十八路諸侯集體討伐董卓,這件事情究竟是否真實呢?

據《三國演義》記載,十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其他史料記載,並不是十八路諸侯,《三國演義》僅是一部小說有著虛假成分!討伐董卓的有:袁術、 韓馥 、史孔伷、劉岱、王匡、 袁紹 、張邈、橋瑁、鮑信 、袁遺、曹操……僅僅是十一路諸侯(其他人物不是諸侯)。他們推舉了當時實力最強的袁紹擔任了盟主之位!

至於是十八路諸侯,還是十一路諸侯?我們不考究此問題的真偽性!

董卓僅僅是一個人,為何有如此多諸侯聯合討伐董卓呢?

第一點:十八路諸侯“借”討伐董卓,獲得利益!

董卓在當時是權傾朝野的人物,是促使東漢名存實亡的人,摧毀了東漢的統治!十八路諸侯藉著“匡扶漢室”旗號,進行討伐董卓,更多是為了自身了利益而已。對於十八路諸侯而言,東漢是否滅亡與自己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維護自身利益才是最真實的目的!

第二點:董卓兵強馬壯,不容小噓!

固然在某些歷史史料記載,董卓實力並不強。可董卓膽敢挾持漢獻帝獨攬朝政,野心肯定不小,野心需要實力。這樣想,董卓實力真的低嗎?並不低啊!文臣武將也不少,例如:三國第一猛人呂布、李儒、華雄等人。

再者,雖然號稱十八路諸侯,可是實力如何?貪生怕死的人佔了一部分、沒實力的人佔了一部分……

第三點:十八路諸侯互有猜忌,不能一心!

十八路諸侯都是匆匆聯合起來,不可能一條心。既然如此,董卓稍微採取一點離間計就足以讓十八路諸侯分崩離析。十八路諸侯看著人數很多,可真正為了討伐董卓,恢復漢室統治的又有幾人呢?

董卓並不是被十八路諸侯打敗被殺,僅是死於內部矛盾爭奪而已?十八路諸侯的聯盟,更像一個笑話!

以上幾點就是我個人對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觀點,不喜勿噴,謝謝哈!

(END)

我是木子,與您談古論今,共暢歷史長河的人與事!歡迎【關注】木子談歷史!

木子談歷史


不管是十八路還是二十八路諸侯,大家各懷鬼胎,完全不是一條心,大家只想在佔點便宜,呂布城門下罵陣每一個敢上的,去的幾個無知的將領還被呂布一刀給斬了,最後還不是三英戰呂布劉備三兄弟將呂布軍隊打退去。



雖然演義中共有十八路諸侯,不過在歷史上,滿打滿算也最多隻有十一路諸侯,而且其中袁氏的勢力就佔了七路,不如說是袁氏討董卓比較恰當,而這場戰爭,也只是各路軍閥披著正義面具的一次爭奪利益的軍事行動。



董卓集團除了損失了華雄、胡軫、趙岑等幾員將領和一些兵馬,丟失了幾座關隘,將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長安以外,別無太大損失,到了長安之後,董卓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諸侯對他更加沒有辦法,從董卓方面來看,聲勢浩大的討董之戰對他的打擊微乎其微。



在戰爭中,聯軍的鮑信、祖茂、俞涉、潘鳳、方悅、穆順、武安國等多員將領被斬殺,孫堅、曹操分別被擊敗,險些喪命,可以說是損兵折將,從交換比上來說,要遠遠大於董卓軍。

而真正受害的,是廣大人民,除了兵荒馬亂的戰禍導致平民的死亡和流離失所,還有洛陽的十室九空,數百萬人口被遷走,宮室被焚燒,連陵墓都被髮掘一空。



李傕、郭汜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間軍一隊,互相拖押;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如有行得遲者,背後三千軍催督,軍手執白刃,於路殺人。卓臨行,教諸門放火,焚燒居民房屋,並放火燒宗廟宮府。南北兩宮,火焰相接;長樂宮庭,盡為焦土。又差呂布發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董卓裝載金珠緞匹好物數千余車,劫了天子並后妃等,竟望長安去了。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到了長安之後,董卓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諸侯對他更加沒有辦法,從董卓方面來看,聲勢浩大的討董之戰並沒有對其造成太大的打擊。


從討董聯軍方面來看,諸侯離心離德,無人肯真正出力,最後盟約破裂,諸侯也撕破了麵皮。袁術嫉妒孫堅,不給供應糧草,兩人結怨。曹操孤軍追董,袁紹等人不肯出兵,天下寒心。孫堅因私藏傳國玉璽與袁紹反目。



這只是表面上的衝突,私底下更是暗流湧動。

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在解散以後,怨恨孫堅的袁紹修書劉表,導致了隨後孫堅與劉表的衝突並最終陣亡,對江東格局影響巨大。

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兩人交惡,長期交戰後,公孫瓚最終不支,兵敗身死。

袁術又與哥哥袁紹翻臉,隨後又與曹操交戰。

曹操又進攻孔融,想搶陶謙的地盤,最終被劉備佔了個便宜。

冀州刺史韓馥,本來也是袁氏門生,最終還是被袁紹奪走了冀州,連妻兒都沒來得及帶走,就去投奔了張邈。

東郡太守喬瑁,因為不肯借糧給兗州太守劉岱,被劉岱引兵殺死,部眾被吞併。

總而言之,曾經聯合討董的聯軍諸侯亂成了一鍋粥,互相攻殺,無人能置身事外。諸侯的各懷私心,導致了隨後即使董卓被殺,也無人能夠有足夠的威望統領天下大勢,直接導致了各地的軍閥割據,這都是這場討董戰爭帶來的後果。



當然,這也只是表面現象,實際是在漢末軍權逐漸轉移到地方的情況下,中央又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對地方進行控制,特別是“廢史立牧”之後,州牧實際上成了一州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再也不受朝廷控制,成為了實際上的軍閥,軍閥與軍閥之間必然存在著利益衝突。所以,不管有沒有討董戰爭,漢末的天下割據已經是在所難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