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们离美最近的地方,愿你我从中受益终生!

转眼已经到了三月下旬,受疫情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暂时还没有复学,在一个月左右网课的“攻击”下,我们不妨换个学习方式——

阅读

阅读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也是一个能够伴随我们一生并使我们从中受益的习惯。

北京沃邦的老师们,认真挑选了一些“有趣又实用”的书籍,将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分享给各位同学,准备看起来吧~

本期我们先来看一下北京沃邦谭校长,给我们带来关于“阅读和成长”的故事。

阅读是我们离美最近的地方,愿你我从中受益终生!

北京沃邦谭校长一线教学经验 9 年,担任托福,雅思及SAT学科讲师及学术带头人;托福口语满分;所教学生口语在短期内提升显著;曾撰写《口语基础教材》及《口语高分段教材》;北京某中学希望英语演讲比赛外聘指导老师。现带头做课程规划和学员测评,和专业的课程顾问团队为每⼀学⽣量⾝定制合适的课程,让每⼀个学⽣短平快提分。


坐在电脑屏幕前,盯着一张空白的word文档,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眼看着出来的内容从一行到三行,五行,但光标停住了,选中之前的两行,按下回车键,又变回两三行。周而复始,抓耳挠腮,或起身站立注视远方,或在左边的单人床上躺下又蹭的跳起来回到桌前。这就是恼人的写作作业,不舍昼夜,废寝忘食,只为在截稿前顺利把作业完成。

这就是我闭上眼睛回忆大学的日子,清晰浮现在眼前的作业过程。

一张空白的word文档,艰难前行的文字,咖啡壶,还有洒落在键盘上的薯片碎末。



这是我大学经历,当我想,如今的高中生也对此场景不会陌生。

让人下笔沉重的是什么?

并不仅仅是深奥的论文题目,更多的则是隔在思维和表述之间深深的语言沟壑和那永远也无法游到边际的知识海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远渡重洋,也不是上天揽月,对于一个留学生来说,那是身处异国图书馆里,脑海和笔尖的距离。

如今,国际教育,美国高中已不再遥不可及。有条件的孩子们,在小学毕业之后,就能被爸爸妈妈送进一所所教育资源丰厚的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更早的融入美国文化,更早的理解写作是一项重要技能。在高中每一年,学生的必修课之一都包括主角是论文写作的英文课。不光英文课,历史课、哲学课甚至数学课都包含写作训练。到了大学,每个学生必须修至少两门写作课才能毕业。“写作是通识教育注重培养的标志性能力之一,”学校的网站上写道。“学生们在增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2020年拿到纽约大学录取的Harry,在北京八中的初中学业后,入读了美国哈德孙中学 。在分享他的offer和对大一美丽的憧憬时,我问了他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在美国高中的英文课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可以告诉我美国高中的英文课是怎么上的吗?”

Harry给我讲了一个长长而又值得反思的故事。

私立高中的英语课和美国大学英语课设置类似,同一等级的课程分成很多专题,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己选。莎士比亚、战争文学、存在主义、诗歌和小说写作……一眼扫下来,若不是亲眼在课表上看到,很难相信这是高中英语教授的内容。

我选了一门看上去比较浅显的主题为“独白”的课程。

当然我低估了“独白”给我带来的压力。

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我找到老师,告诉他我一点都没听懂他关于詹姆斯·乔伊斯作品的讲解,然后沉默地等着他开口,劝我换到别的班级。

Chris是一个长得像体育老师的英文老师,参加过伊拉克战争,他曾说过,“在最难熬的那些服役时光,他最爱的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读上一页,给他带了片刻宁静。他看着我静静思考了一会儿。”你可以一会去我的办公室,“他若无其事地说:“我们可以聊聊。”


下课后,我就跟着他去了他的办公室。我走进Chris的办公室,那是一个我妈妈最想要的工作室,三面墙都是书架,还有一个玻璃框框住的展示架,里面陈列着一些奖杯和奖章。

“去年在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为第二语言)你都读了些什么书?”

我一本本地列出来。有《杀死一只知更鸟》、《麦田里的守望者》、《紫色》、《老人与海》等。在英文文学里,每一本都以文字简明出名。而这学期Chris课表上的书则艰深晦涩,又带着浓重的时代背景,似乎每一本都是这些书的反义词。

听了这个单子以后,Chris出乎意料地看上去很满意。用不疾不徐的语速,他开始解释这学期要读的书: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的主人公其实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带着类似的困惑,都是渴望能够挣脱身边生活禁锢的年轻人;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和《老人与海》一样,描述的都是主人公为了追寻某物而踏上的遥远征程;莫里森的《宠儿》则反映和《紫色》类似的社会话题: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在社会歧视下做出的挣扎;《洛丽塔》,他顿了顿,可能是唯一一部比较大的阅读挑战,不过——我至今记得他的表情,双眼微微瞇着,好像单提到小说的名字就把他拉回到了那些令他着迷的词句间——“太值得一读了”。


第二天,我回到了Chris的课堂,或许是由于他对我的“阅读恐惧”漫不经心的态度,或许是由于他在文学作品中的牵线搭桥使那些“面目狰狞”的书变得不再高不可攀,或许还有其他说不清的原因。总之,在那个学期的每天下午两点钟,在英语教学楼的二层的一张圆桌旁,我和十几位同学一起穿越时间和空间,窥探了一位又一位英文作家私密而引人入胜的独白描述。

感谢Harry同学分享了一个Chris和他的生动不一样的美国英文课。

我记得有一个作家,他提到过“书桌原则”——一本书的创造,往往是建立在成百上千的书之上。也许这就是feed mind“精神投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申请季,闭上眼睛,我的嘴角漏出一丝笑意。又会有多少孩子,和当时的我一般,“书到用时方恨少”,脑海与笔尖的距离那么那么远?!

思维和表述之间深深的语言沟壑,
需要用实践来填补。

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还待勇士们扬帆,激荡文字。

本期谭校长的分享,
是否让同学们想起自己和阅读的一些故事呢?
同学们可以在下方留言板分享~
下期预告:

阅读是我们离美最近的地方,愿你我从中受益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