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雍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嗎?

欠小賤


雍正皇位是怎麼來的?正確答案:合法繼承而來。\r

很多人都喜歡聽民間傳說,雍正是在遺詔上的十字上面加上一橫,就變成了皇位傳於四子。請問清朝的這個繁體字“於”怎麼改?再者,清朝的遺詔還有一個滿文版本,請問滿文怎麼改?\r

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麼來的?\r

我們來理一下證據。\r

第一個證據:就是康熙皇帝在臨死之前,找來了雍正,讓雍正替自己去祭天。古代祭天,代表的是皇權。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因此,可以看出康熙己把胤禛看成儲君。\r

第二個證據:早年康熙就讓十四阿哥去邊疆帶兵。後來康熙曾經把十四阿哥召回京城,可不久之後又把十四阿哥再次派遣邊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根本就沒有想把十四阿哥立為皇帝的想法。


國學精品


我想你問這個問題是不是聽過傳言,說雍正殺父奪位?或者說是雍正篡改聖旨,把明明給傳位十四皇子的聖旨偷偷的改成了傳位給四皇子。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野史畢竟是野史,雖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這裡我想為雍正的名聲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確實是他康熙爹爹親自選的太子。用從小就聰明伶俐,對國家大事策論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可以從雍正在上書房的作業就可得知,選一個對國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過的。再者雍正繼位確實是有遺詔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讀過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要再詔書有假了。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間確實對清朝的興盛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謝謝大家,今天就分享到這兒。


白公子怪談明史


有關雍正(胤)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謎案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康熙欽定雍正,雍正合法繼承了皇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後,雍正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篡奪了皇位。近日,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史林》雜誌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

此前的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八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的遺命,這些史事應該是真實的。康熙病危時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那麼,康熙臨終前是否接見了八位大臣,並真的頒佈了一份遺詔嗎? 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 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點間“急召”胤。而胤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七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七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胤、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持,絕無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 胤、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 金恆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香洲謝霆鋒


有關雍正(胤)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謎案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康熙欽定雍正,雍正合法繼承了皇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後,雍正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篡奪了皇位。近日,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史林》雜誌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 此前的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八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的遺命,這些史事應該是真實的。康熙病危時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那麼,康熙臨終前是否接見了八位大臣,並真的頒佈了一份遺詔嗎?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點間“急召”胤。而胤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七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七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胤、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持,絕無成功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胤、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可見,康熙去世時,胤、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金恆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老天媽耶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野史畢竟是野史雖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這裡我想為雍正的名聲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確實是他康熙爹爹親自選的太子用從小就聰明伶俐,對國家大事策論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可以從雍正在上書房的作業就可得知,選一個對國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過的。再者雍正繼位確實是有遺詔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讀過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要再詔書有假了。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間確實對清朝的興盛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為。


Oops雪雪


康熙的意思。選雍正當繼承人,其實再合理不過了。老大胤褆因詛咒兄弟被圈禁老死;老二胤礽被廢兩次;老三胤祉因在敏妃喪禮百日內剃頭被康熙拘禁宗人府以無禮嚴加議罪——革去郡王爵位降位貝勒;老四胤禛序齒長年富力強,巡視河工有過歷練有從政經驗, 也沒發生過被降位革爵的么蛾子破事,穩穩當當的眾皇子中爵位最高的親王爵位,還在康熙晚年時節代替康熙在冬至時去天壇祭天——國家大事,在祀與戎,不看重一個兒子能讓他去祭天?所以沒毛病。


小鐘侃天下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歷史中的光影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大蘇閱天下


雍正,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30日),是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母親德嬪,就是後來的仁壽皇太后。雍正名叫胤禛,他的同母弟、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一度名叫允禎,這兩個字字形、字音相近,人們容易弄混,讀者宜加區別。雍正二十一歲時,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三十二歲晉爵雍親王。

雍正青少年時期受過良好而又嚴格的教育,熟讀經書和史書,寫得一手好字,又愛同僧侶討論佛學。除了漢文,對當時的國文(滿文)也是通曉的。自然科學知識略通一二,武藝科目也學習過。他還隨從康熙辦理過一些政事,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雍正從軍,掌管正紅旗大營。康熙秋獮熱河,西巡五臺山,南巡江浙,雍正都跟從過。他奉命到盛京(今瀋陽)、遵化拜謁祖陵,去曲阜祭孔,代行南郊祭天。參與查察京城倉儲,磨勘會試原卷。各地考察及處理政事,使雍正能在實踐中學習,鍛鍊了他的從政能力。康熙晚年把皇太子廢了立,立了廢,最後沒有太子,他的兒子們乘機謀取儲位,其子皇八子貝勒允禩公開活動,得到朝臣的擁護,他的兄弟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及允禵都支持他。雍正也積極參加皇位爭奪,他採取外弛內張的策略,表面不動聲色,暗中加緊活動。他組成一個小集團,成員中有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他奉命處理一些政事,以嚴厲的態度進行辦理。他的手下人福建道員戴鐸,說他的主子德才兼備,恩威並施,是大有作為的人。這表明雍正政治上主張整頓積習,刷新朝政。而允禩以仁義為綱領,所以獲得人心。由此可見,康熙末年皇子爭奪儲位鬥爭中,各個集團有自己的政綱,以此而論,也是一場政治鬥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故,隆科多傳出遺言,說大行皇帝講:

皇四子胤禛,為人作風行事很像我,命他繼承皇位。胤禛就在隆科多的支持下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雍正,成為雍正帝,這時他已四十五歲了。官書是這樣記載他的繼位的,但是人們懷疑實際情況與此不同。有一種說法,康熙要傳位給允禵,遺詔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為“於”字,篡了位。還有說康熙臨終徵召允禵回京繼位,因為當時他出任撫遠大將軍,領兵在甘肅,準備徵準噶爾人,而隆科多不發詔書,致使十四子不能及時回京登基。這些說法是民間傳聞,與當時的宮廷警衛、公文制度及詔書制度都不相合。如御前大臣不可能只有隆科多一個人,發詔書是內閣職責,與隆科多無關,皇子一定要稱“皇某子”,若真有傳位十四子的遺詔,應書寫為“傳位皇十四子”,若把“十”改為“於”,就讀不通了,雍正不可能以此繼位。所以這類說法並不準確。雍正是合法繼承抑或是篡位,都沒有足夠的資料來說明,這個問題可以存疑。不過筆者比較相信他是按康熙的意志繼位的。

儲位鬥爭進行了十幾年,雍正登基把它結束,但允禩黨人反對新君,希冀皇位,雍正就要把這場鬥爭徹底進行到底。他利用皇帝的優越地位,對允禩集團實行分化瓦解的政策。雍正繼位,封允禩為廉親王,與他關係最好的弟弟允祥為怡親王,用允禩、允祥、隆科多和大學士馬齊為總理事務五大臣,馬齊原來是擁護允禩的,雍正這一手,明示優待政敵及其支持者,但不給允禩實權。在這四人中,允祥管戶部,隆科多管吏部,掌握要害部門,允禩掌管工部,後改管理藩院,實權小。

雍正對允禩集團的骨幹,嚴懲不貸,允禟發遣至青海,允禵囚禁於遵化東陵,允圈禁在京中,就這樣把這個集團給拆散了。三年後將允禩、允禟害死,允禵因系同母弟,不便致死,改囚京城。於是徹底打垮了政敵,他的統治也隨之而鞏固。

皇十四子允禵像



小志剪輯視頻


雍正的皇位是康熙傳給他的

民間多有傳聞包括部分影視劇都有這樣的橋段:話說康熙遺照是原文大位傳十四阿哥,雍正指使人將十加一筆改為於,開了一招偷天換日。把本屬於十四阿哥的皇位變成了他(雍正排行老四)。

實際上來說這個故事是非常荒謬並不符合邏輯的,史實是確實傳位給了雍正。但是讓我們就要從康熙的聖旨來說原因有二。

其一 清代聖旨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漢文從左至右滿文從右至左,然後在中間書寫日期。就算改得了漢文也改不了滿文。

其二 清代並不漢子"於"寫出來是"於"。

其三 最後其實詔書一般寫的是"皇xx子"。

以上無論哪一條改掉都不太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