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先生創業吶


我認為線上買菜將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因為它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這次疫情只是起到了一個助推作用。

01就像十幾年前,你要告訴人們網上購物將成為常態,可能很多人會嗤之以鼻,但現在人們已經習慣於網上購物

2006年,我在網上買了一臺電腦,dell品牌的,當然是從戴爾公司主頁上瀏覽商品信息,填寫相關配置和收貨地點,然後到銀行電匯。那是我接觸的最早的網上購物,而且是上萬元的商品。買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說別被人騙了,你連貨都沒看到。但收到貨時,質量不錯,贈品也多,關鍵是比實體店便宜很多。從此,正式開啟了我的網上購物生涯。

隨著電商的發展,人們擔心的假貨、質量差、維權難等問題都得到了基本解決。今年回老家,就連農村老大媽都喜歡在網上購物,一個小區好多人家的傢俱電器都是網上購買的。現在的我,主要商城都有註冊,網上有的,基本上很少到超市去買。

02影響蔬菜等生鮮產品的,主要是質量保障問題,隨著網上生鮮超市的專業化,很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雖然主要電商平臺都開通了生鮮賣場,但無法興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如何保證菜品新鮮,確保送貨的實效性,出現問題如何維權(現在的生鮮產品不支持退貨)。

這次疫情使得很多肉類品牌、大型超市等開始線上銷售。相信隨著這種模式的長時間運行,會有很多辦法解決當前的問題,比如允許一定時間(比如簽收時可以無條件退貨),這樣就可以進一步助推這種模式的興起。

03當今一代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更親近電子產品,對網上商城有天然的親切,未來線上買菜必然成為一種潮流

2010年左右出生的一代,剛出生就接觸移動互聯網,將比我們這一代更容易相信網上購物,等到2030年左右,電子商城將更加繁榮,線上買菜也必將成為常態。


愛生活更愛小蠻腰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2月12日在“聯商網新零售乾貨群”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共享員工”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8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社區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飯碗”

這“兩場”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2004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記得在2010年與2018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2018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菜場”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髒亂差”的傳統標籤。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73%,超市佔比為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70%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觀研天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到5.31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電商平臺、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滿足5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飯碗”。


阿飛㝵正傳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2月12日在“聯商網新零售乾貨群”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共享員工”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8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社區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飯碗”

這“兩場”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2004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記得在2010年與2018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2018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菜場”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髒亂差”的傳統標籤。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73%,超市佔比為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70%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觀研天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到5.31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電商平臺、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滿足5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飯碗”。

菜場仍是上海居民買菜主渠道

以上海為例,上海連鎖超市與連鎖便利店曾是全國的“領頭羊”,新零售標杆企業盒馬鮮生首店也誕生於上海。但40年來,上海零售業有兩件事情從未徹底改變:

一是雜貨店仍然遍佈全市各個角落。據新一線研究所去年介紹,至少有1.5萬家。我覺得這個數據偏小,實際數有可能超過2萬家。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內便利店僅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蘇寧小店),雜貨店門店數是連鎖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態在整個生鮮消費市場的佔比仍然較低。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賣場、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計2527家門店,實現市內零售額394.32億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鮮佔比計算,這三種零售業態實現生鮮食品零售額118.29億元。


白小宇


這個是多面性的,我們國內買菜的主要有三個群體,一個是老年人,一個是沒有上班的年輕寶媽,還有一個就是上班族;老年人肯定還是超市和菜市場為主,線上購物可能會有一小部分;年輕的寶媽會有線上線下,但是每天早上也都沒帶娃出去溜達,順便買菜;上班族就不一樣,平時購物習慣可能就是線上,但是為了新鮮可能還是實體店的多,特被是蔬菜,現有的生鮮配送還不是很多而且價格偏貴,上班族壓力很大,能節約的還是儘可能的去節約。這是我個人的觀點,謝謝。



山裡的漁


線上賣菜這個模式往後會在社區店引爆風口。

為什麼是社區店?

1.社區離家近,不超過1公里都能到;

2.小區店都不大,但是需求量大,往往飯點扎堆買菜,擠都擠不進去;

3.社區店店主在朋友圈裡或者通過直播可以直接給居民展示今天賣什麼菜,什麼菜是新鮮的,什麼菜特價,這樣居民很快就能知道今天有什麼,還能和家裡人商量;

4.有問題可以及時退換,不耽誤事情;

5.如果不忙的,店主可以針對一些有需求的人送貨上門,特別忙的,給人家裝配好了,通知讓自取,也不耽誤事,總歸走幾步路就可以了,或者說下班順帶的事;

6.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街坊鄰居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接受。

怎麼做

1.上面也說了,可以發朋友圈,帶上價格

2.直接開直播

3.建群,直接在群裡發佈

4.直接用點單系統

通過線上接單,然後選配,等客戶自取或是派送,整個過程透明化、流程化,就能成為一個增長的爆點。

有的人說還是喜歡早起去買菜,像我家離批發市場特別近,還真的必須要早起去買菜,晚了人家就收攤了,如果有社區店離我也很近,那我就完全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了。


衡芷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不會,疫情過去後我也不會在線上買菜了。

第一線上買菜不新鮮,在這次疫情中我幾次定購的菜送到家時與他(她)發圖不相符合,但是我也不好拒絕,問了圈子裡幾個定菜的和我一樣的情況,我們只好商量又另選了一家網購送菜的。

第二線上定的菜時間不能確定幾時能送到你手中,讓你總想到它。比喻我前三天就在線上定了20元的套餐菜:有小白菜,紅蘿蔔,西葫蘆,今天三天了,還末送到,害我總想到聽電話響來,看是不是菜到了。但還是沒有接到送菜電話,只好另想辦法今天弄什麼菜吃,心裡不舒服感覺。

第三線上定的菜大多是塑料大棚生產的菜,口感不好。菜炒熟後,一嘗不好吃,沒有菜的本來味道,我還是回味原來自己種的菜好吃些,同樣的菜,線上定的就是差味道,同樣的菜一樣炒,口感不一樣。雖然我現在沒有時間和土地我菜,但要不是受疫情影響我寧願買附近村民自家種的菜,雖然貴一點,但好吃些。

因此疫情過後,我會在社區旁的菜市場買菜,下班後可以隨時買自己喜歡的菜,買村民種的新鮮菜,順便買回家,我可以做飯炒菜,方便許多。所以疫情過後我是不會再到線上定菜和買菜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提供參考,謝謝。



肖亨


我個人在疫情期間大部分都是線買菜。說實話真的挺方便的,而且送的菜也挺新鮮。尤其是對於我這種在家帶孩子的寶媽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節省往返時間和挑揀的時間,只要幾分鐘就能把需要的食材選好。對於不方便出門的人士來說真的是很便利的,再加上疫情期間使用習慣了,線上買菜真的會成為一種趨勢。

線上買菜有一點弊端就是買菜每一種菜都是定量的,一份最少是一斤起,對於家裡人口簡單的人來說還是有點浪費。人少就吃不多,放幾天就不新鮮了。還得有選擇性的買那種能放的住的菜。

再有就是售後問題。我們自己買菜都是挑最好的最新鮮的,倉庫配送難免會出現菜品有問題的情況,一定要把售後處理好。


o小艾麻麻o


分享生活小觀點,傳遞人間真性情!

大家好,我是@生活to槽君


針對“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是:線上買菜勢必會成為趨勢

這個特殊的時間裡,很多在家中隔離的居民們,將重心放在了搶購口罩和日常搶購蔬菜這些事情上,因為疫情,傳統菜市場已經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場所,線上買菜也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線上下單、線下無接觸配送,很大程度的方便了居民的生活需求。這期間,無論是盒馬生鮮、叮咚買菜還是每日優鮮,訂單量都是暴增的。零三年非典盛行,電子商務開始崛起;今年因為這場疫情,線上的生活服務業務也會開始走上快速發展區。當然,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促進經濟消費升級,咱們的生活也更為便捷。但是這期間產生的問題也不會少,具體會有哪些呢?我羅列了以下幾點:

  • 菜品的品質問題

  • 食品安全問題

  • 平臺之間的惡性競爭問題

菜品的品質問題

線上買菜勝在方便,讓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菜品到家服務。可是畢竟是在線上,無法接觸這些蔬菜瓜果以及肉類,中國有個成語“眼見為實”,看不見的東西我就沒法保證這個菜品的新鮮度是否是我喜歡的,菜品的質量也不是我們可以決定,這就相當於處於一個比較被動的狀態了。


食品安全問題

談及食品安全,可能以前大家不會太過關注這個話題,但是自從三聚氰胺事件、殭屍肉事件發生以來,食品安全問題也就漸漸的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當中。線上採購菜品同樣也存在食品安全問題,菜品的生產和配送、菜品的保險方法,甚至會有人將食品安全和外賣小哥聯繫起來,他有沒有健康證啊、是否配備菜品保鮮設備等等,當然,關乎人民食品安全問題,事無鉅細,不管怎麼關心都是不存在過錯的,因為我們的生活,是需要人來守護。

平臺之間的惡性競爭問題

現如今,買菜的線上平臺可謂是琳琅滿目,淘鮮達,京東到家,盒馬生鮮,叮咚買菜.......平臺太多了,可是市場就只有一個市場,怎麼樣突出自己的優勢來佔領市場份額?這就成了平臺該頭疼的問題了,之前外賣平臺之間發生了惡性競爭時間,點份日常二三十的外賣,在價格戰時期竟然只需要幾塊錢,這種看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燒錢方式,實質上是不利於市場發展的,一旦平臺停止了這種行為,消費者還會繼續使用這個平臺來買菜嗎?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種看似三方互利的方式,到頭來似乎是在互相綁架,這種不健康的發展模式,勢必會出現弊端。



我的分享就這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生活to槽君


我認為會是一個趨勢,

但作為平臺、作為我們,雙方都需要進一步改變和調整。

疫情期間,我正巧回到湖北老家,趕上“封城”,這段時期,我也嘗試了通過線上買菜的方式,也嘗試過線下通過社區聯繫人訂購的方式,自己以前在家也會經常去超市、菜場買菜。



我想,我的這些經歷,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自己的體驗和想法的。


一、疫情對買菜的影響

“封城”期間,蔬菜、肉、水果,如何購買是一個關乎民生的基本問題。

根據我“封城”兩個月的經歷,疫情對於買菜的影響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的“限制性”。

第一,是時間上的“限制性”。

疫情“封城”期間,小區是封閉的,我們也不能出門。

社區每三天會定期發佈很多不同價位的蔬菜套餐,後來也上線了很多微信小程序電商平臺,我們選擇套餐或在手機上訂購後後,一般會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配送過來。

如果回到正常的日子,相信大家都喜歡早晨或者下午下班,去超市、菜場買當日的新鮮菜,這樣炒出來的蔬菜肯定更加甜美。

但是因為疫情的原因,在買菜的時間上有了“限制性”。

只能在較為固定的時間段進行選購和買菜。



第二,是種類上的“限制性”。

雖然每次蔬菜套餐有很多種類,套餐中的蔬菜也很多,包括後期電商平臺上也可以自由挑選,但總體上,種類還是有限的。

而如果是超市或者大型菜市場,相信種類是齊全的。

第三,是信息上的“限制性”。

一方面,是蔬菜本身的信息。我們只能通過手機的文字、圖片和簡短描述,來了解、判斷你想買的蔬菜,是不是新鮮?是不是完整?這些很難掌握。而如果是線下買菜,則很直觀通過眼睛、鼻子都看看的見、摸得著。

另一方面,是溝通的信息。超市裡、菜場裡,你可以與商家面對面溝通,詢問蔬菜來源、蔬菜品種,甚至討價還價,而線上買菜,這些基本上不存在。只能說,後續如果菜出現售後問題,可以通過售後渠道解決。



從上面疫情對買菜的影響,就可以很好的看出線上買菜的優勢和問題,下面我想談一談我自己的想法。


二、線上買菜的優勢

線上買菜的優勢是什麼?

一是方便。

不用特地前往菜市場、超市,只需在手機的APP或者小程序上點一點,加入購物車,付款,省去了很多事情。

特別是對於如今的上班族,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下班前線上買菜,也許到家後菜就已經送到。



二是迅速。

一方面,是配送的迅速。相信所有的線上購物、買藥、外賣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配送的迅速。有時候,可能你正在廚房做菜,突然想起來少了什麼配菜,拿起手機線上買菜,不用特地再跑一趟。

另一方面,是交易的迅速。也許線下在菜市場、超市買菜,可以精挑細選,而線上買菜實際上只需要很快的選擇,省去了很多交易時間。



三是精確。

可能進入超市、進入菜市場,在買菜時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準確找到想要的蔬菜?我們會經常去問售貨員。

但線上買菜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只需在搜索框搜索即可。

三、線上買菜的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線上買菜也不例外。

其實,很多問題都與如今的網上購物有相似之處,但買菜又具有它的獨特性。

一是菜品選擇不夠直觀。

蔬菜,我們都喜歡新鮮的、完整的、沒有被蟲蛀的,如果是在線下,這些我們自己都可以觀察到,可以挑選。

但是,線上,我們只能看到圖片。

因此,不夠直觀,是最突出的一個矛盾。



二是購買方式不夠靈活。

很多時候我們在線下買菜,可以根據當日的炒菜需求,選擇各種蔬菜的分量,可多可少。

但是線上買菜,往往每種菜品都是固定的重量、分享或者相應的數量,這就容易造成當日的蔬菜可能會剩下來,而短時間內又不會再食用,出現浪費的問題。

三是糾紛解決不夠效率。

這個突出表現在糾紛解決上。線上買菜收到貨後,發現有的蔬菜壞了、漏了,有需要退貨、調換、賠償的時候,會需要聯繫客服、拍照取證、客服反饋、處理等一系列程序,很為反鎖。

而線下則很迅速,當場發現當場就可以解決。事後發現的,拿上購物小票去實體店就可以解決。



四、線上買菜的趨勢

網上購物已經是漸漸普及,近些年,線上買藥、跑腿代購等等方式都漸漸為我們熟知。

線上買菜實質上已經開始慢慢普及。

通過上面的分析,總體上,我認為線上買菜會成為一個趨勢。

但作為平臺、作為我們,雙方都需要進一步改變和調整。

比如,平臺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蔬菜的質量把關、優化蔬菜種類、優化糾紛處理等。

比如,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需要調整自己的購買方式、增進對商家的理解、糾紛過程中加強溝通等等。

相信,線上買菜只會越來越人性化,但是並不是說線下買菜就會消失。

線下買菜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某個悠閒地週末午後,和家人一起去超市購物、買菜,雖然時間長了些,但何嘗不是一種享受。


封塵記


疫情過後,我感覺線上買菜需求量不會太大,我總結一下我家疫情這段時間在線上買菜的一些經歷吧,這段時間之所以在線上買菜是因為封城了,都不能出去,所以線上買菜是不多的辦法中的一種,再加上全家24小時都在家,所以有時間在家等菜,如果解封了,我可能就不會在線上買菜了,因為我們都要上班,早九晚五,孩子上學,家裡沒有人等配送員送菜,讓老年人在線上買,他們也不會,我們這段時間跟老人是分開住的,他們因為不會線上買,所以只能我們幫他們買了然後配送員送過去,但解封之後老人在家可以收貨,我想他們也不會選擇讓我們線上買了直接給他們收,他們會覺得沒有他們在菜場直接挑的菜性價比高,再加上買菜可以讓他們有事做,可以出去活動活動,,所以線上買菜還是不太現實,偶爾買買還是可以的,我想我家這種情況也是大多數家庭的情況,所以這也是我家存在的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