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援華40年:援助金額高達100億歐元,獲得的回報讓人咋舌!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迴歸國際大家庭。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擺脫孤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正確的決策,成功的外交,也使得我國獲得了不少國外經濟援助。

在一眾援助國中,除了日本,對中國援助最多的並不是美國,而是德國。30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政府對外無償援助的最大受援國。從1982年雙方簽訂技術合作總協定,德國政府(西德)開始對華提供無償援助,截止2011年底,德國共向中國提供無償援助12.1億美元。如果再加上低息或無息貸款,從1979年至今的40年間,德國向中國提供的發展援助已達100億歐元。

中國與德國淵源很深,在抗戰前就從軍事上援助中國。改革開放後,兩國經濟外交關係進一步密切,中國留學生赴聯邦德國留學人生在80年代末就超過了3000人,到2000年累計超過2.6萬人。而今天,在德國就讀的留學生有3.7萬人。德國政府給予中國留學生大量金額的補助,2017年達2.6億歐元。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2010年開始,德國正式停止對華傳統的貨幣形式的經濟援助,但是雙方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依然在開展進行,合作主要領域為氣候、環境、職業教育。比如從2013年以來,德國共向中國提供了6.3億歐元的低息貸款援助,主要用於汽車製造、電氣工程、電信業務、化學與醫藥等領域的職業培訓。

縱觀德國對華援助,力度很大,支出不菲。但是德國也不是在做虧本生意,德國從對華援助中獲得的實惠與收益,遠超支出。自2016年起,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德國在全球範圍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按中方統計,2018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1838.8億美元,2019年的數據還沒有出,但是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幾無懸念。

對於以機械、汽車和化工產業立國的德國來說,中國是其最重要的海外銷售市場。2019年,德國三大豪華車系奔馳、寶馬、奧迪在華銷量累計突破210萬輛。如果把德系車在中國的四大合資廠: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北汽奔馳、華晨寶馬的銷量加起來,德系車在中國每年銷量超過500萬輛。試想一下,如果德國丟失了中國市場這塊肥肉,德國汽車產業雖不會一蹶不振,但也絕對是元氣大傷。

在電氣領域,2019年中國領先美國,成為德國電氣行業第一大出口目的國,金額達219億歐元。此外,中國還是德國化工、生物製藥、機械設備、精密儀器、光學儀器的主要出口市場,像在國內知名的卡爾·蔡司鏡頭就來自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