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和人道,是一回事兒嗎?

全民太極


老子講的“道”是大道。

大道包含天道、地道、人道。注意:是包含這三道,但不是大道分為這三道。

天道是指太陽系整個系統,以及二十八星宿、黃道十二宮對太陽系的影響。

地道就是指地球本身。

人道包含很多分支,比如:

孔子代表人道中的“禮”道;

孫武代表人道中的“戰爭之道”;

魯班代表人道中的“建築之道”;

李時珍、華佗、孫思邈等代表人道中的“醫道”;

……等等

“道德經”就是老子試圖用“人道”、“天道”、“地道”來解釋“大道”所做的最大努力。其最後還是不得不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大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楊桓548


天道和人道,理論上本該是一致的。這裡的天道,指的是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

因為道生萬物,萬物與道之間的關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萬物法道,目標是一致的,應遵循的法則也是一樣的。但是由於人類有慾念、有妄想,有執著,因此,人道往往背離天道,因而造成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間產生了差別,這個差別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就是說:自然的規律是減損有餘而補充不足的,以保持世界的基本平衡。而人類社會私慾主導下的法則卻是減損不足的而用來供奉有餘的人。這樣,人道就遠離了天道,遠到一定點位的時候,會造成人類社會的災難,鼠年一系列天災人禍,美國流感、冠形病毒、澳大利亞大火、東非蝗蟲、西班牙暴雪等等,看似天災,其背後都有著人的因素。

我們平時所說的人道主義,因為加了“主義”一詞後綴,通常被賦予了某種傾向性的思想,比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或者體制的區分標準,比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或發起的帶有某種意義的運動,比如女權運動等,這種傾向性意味著人為地干涉,或帶有強制性,或帶有倡導性,總之,是一種人為因素,比如倡導人道主義精神,這種人道主義就是一種倡導和引領。但是也正因為是人為的倡導,所以常常會被“智巧者”投機鑽營者所把持和利用。

只有當這種人類的悲憫和慈愛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自願的行動的時候,這種人道才是符合天道的自然而然,因此老子說“天道”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三寶”的含義。

這裡面的慈,指的是君主對百姓要像母親對待嬰兒般的慈愛;這裡的儉是指有節制,既然愛民如子,則人之物亦為我之物,寬人即等於寬己;這裡的“先”即是爭,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欲天下人爭名奪利,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沒後天下之樂而樂”即有此意。因為老子的思想是無為、不爭,故有慈愛、節制,不爭之三寶之說。

因此,能像水那樣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人道,才是“幾於道”的人道。若不能像水那樣“善利萬物”,那麼,這樣的“人道”就不是真正的人道,就是遠離天道的,早晚會遭到自然天道的懲罰。


問道黃老


“天人合一是指天人本來合一,本來是一個夢境,而不是說天和人去合起來,那是到西漢提倡“天人感應”時才搞錯了,這個時候提倡的天人合一,與我們先秦講的天人本來合一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了。天人本來不二,到西漢變成天人合一了,一合好像有個天地客觀存在了,再有個人去合,有兩樣東西去合,不是的!在我們先秦文化裡,天人是一。這地方是一點都不能搞錯的,搞錯這一點就全都不對了。”

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先來學習一下

天、地、人三輪形成過程:

天地人本是一體,

因為妄動,

硬的部分稱為地,

軟的部分稱為天,

不硬不軟的部分稱為人

天輪是先轉,假設我們是順時針轉,天地人都是順時針轉。因為先有天輪。所以天輪一定是先按這個順序發生---太陽、少陽、陽明,先假設我們從這兒開始,先發生了太陽,再發生了少陽,最後發生陽明。地輪肯定是先從太陰再到少陰再到厥陰。但是因為天輪先發生先有,地輪是後有的,這是咱們從創世的最初的開始,一定不可能先有地,一定是先有天的。

所以天輪轉到什麼時候地輪起呢?是天輪轉到了陽明的這個位置的時候,地輪始生。地輪是後有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天輪轉,從太陽、少陽轉到陽明的時候,天輪轉到這兒陽明起的時候,地輪的太陰剛生,太初之陰剛生,緊跟著它就會發生少壯之陰,再發生絕陰,然後這個地輪就已經完全生成了,地球感就完全生成了,地球感完全生成的時候跟天輪是同步的。它們倆轉速是一樣,只是地感後出。

所以這就必然帶有一個什麼關係?就是地輪延後於天輪兩個相位。太初之陽從這發生的時候,經過一個相位,兩個相位才發生太初之陰的這個事,也就是說“天輪”轉了2/3圈之後“地輪”才始動形成。我們古人已經發現這個規律,就是我們加入這個夢境的時候,是以這個身體的方式來表現你的存在,你就必然得帶著這夢境裡天地輪的規律。這個規律,也就是你的一個身體同時按這三個相位來說必須得是太陰和陽明在一個相位上,天生就是這個規律,太陽少陰必須是在一個相位裡,然後少陽和厥陰也必定在一個相位裡。這就是人輪,人是天地輪的陰陽共生態。

咱們古代陰陽哪來?它只是個詞兒,就是一個代表高頻,一個代表低頻,就是代表振動態,就是你這個神識的共振態,神和神之間的共振態的這個“氣”分為低頻和高頻的氣和中間的頻率的氣。那麼低頻的“氣”就稱為“天”,就稱為陽;高頻的就稱為地,它有形,低頻的就無形,高頻的就有形。人是介於有形無形之間,或者介於堅硬和柔軟的形之間,就這個意思。

這個“形”是什麼?就是這一種感覺,形不是存在,就是感覺很硬的就稱為地了;感覺很軟的就稱為天。陰是什麼玩意?陰除了作為名詞,還可以是個動詞。動詞意思是什麼?變硬為陰。陽是什麼?也是動詞,變軟為陽。所謂氣變硬變軟,其實就是你內在的感覺是硬和軟,所以陽化氣,陰成形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裡邊講的陰就是感覺變硬了,就叫成形,成形就是變硬。中醫裡邊講的陽,或者說咱們古代傳統裡邊講的陽是個動詞,氣的感覺變軟了,這個動作叫陽。到後來,把這個動詞規劃成名詞了,反正就相對說它永遠是軟的,它就叫陽態,相對說它永遠是硬的,它這就叫做陰態。這兩個詞來源大概知道了?它開始原始意思是個動詞,不是個名詞,名詞是我們借這個動詞給它重新命名的。

再來回顧一下,所有的人輪裡,人身體的所有的經脈、氣血的感覺,都是從氣的感覺再細化分出來的,氣只是一種感覺,它並不是一個存在,更不是物質,是我們誤認為它是物質的。因為這感覺裡邊有虛一點,有實一點的,虛一點的感覺我們就把它命名為天或者陽,實一點的感覺就命名為地類、陰類的東西。

陰、陽本來是動詞不是名詞,陰的意思是變硬叫做陰,變得更實在的這種感覺,變實在了就是陰,那麼感覺變得不太實在了,這叫陽。所以陰和陽背後指的是這個氣,氣是一種感覺。這千萬搞清楚了,還有三陰三陽的順序也別搞錯了,因為這個是我們上古的文字就是這個規矩,千萬別搞顛倒了。

又講了先生天輪的感覺,後生地輪的感覺,我們以人輪的方式加進這個夢境的時候,這個人輪裡必然加進天地兩輪的合併,所以人輪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重疊的,就是太陰和陽明就只能重合在一起,因為這是我們這道(人道)眾生一個夢境的共同規律,太陽和少陰就只能在一起了,少陽和厥陰就在一起(見上頁圖,天輪、地輪、人輪)。

所以中醫裡叫做陽化氣陰成形,陰是成形了,成實質感覺了,陽就是化氣,化氣就是感覺變軟了。

這個地方是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咱們先天的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過程,這幾個過程千萬別丟了,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這一段你是可以親自通過修道回到虛無,無極。然後再妄動一下出來,化現這個夢境萬象以後,你會發現所有的“東西”只是感覺,根本就不是存在。

所以我們講的氣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由神來的,神是什麼?就是一種無明妄動。神一滅就回到虛無了,就什麼都消失了,全消失了。然後無明一動,稍微一動,神一動就有他波的神與你的神相共振,這就是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所以說神機根於外的時候,氣就立了。就是什麼呢?自波和他波合上了,共振了,你加入一個夢境了,這氣感就立了。這氣感一立,這一氣感就化三清,天、地、人,是你的夢境裡邊同時存在的,這是一個整體感覺,你知道吧?一個很長的波段,這個波段裡面,所謂那種感覺比較硬一點的波段,就把它稱為陰或稱為地,把軟的那個波段稱為天,然後中間軟硬居中的就稱為人了,人的感覺。所以實際上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桌子就是你自己,這天也就是你自己,你看到的太陽就是你的一部分,你看到的地就是你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講天人合一的道理,天人合一不是說先有天有地,人再跟天地合,不是的,是指天、地、人本來是一個東西,它就是你這一個氣的整體感覺。

天人合一是指天人本來合一,本來是一個夢境,而不是說天和人去合起來,那是到西漢提倡“天人感應”時才搞錯了,這個時候提倡的天人合一,與我們先秦講的天人本來合一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了。天人本來不二,到西漢變成天人合一了,一合好像有個天地客觀存在了,再有個人去合,有兩樣東西去合,不是的!在我們先秦文化裡,天人是一。這地方是一點都不能搞錯的,搞錯這一點就全都不對了。

在《內經》裡邊已經很少有唯心世界觀這樣字眼了,上面提到的“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只在《素問》裡留下有這樣一句,代表上古根本世界觀的文字記錄。

為什麼在《內經》裡沒有講述形而上部分的文字呢?那是因為,黃帝那個時代,大家就是這種世界觀,根本用不著再說。他知道世界上沒有物,全是心的感覺,所以就不需要解釋這個唯心無物的世界觀。因此今天我們看不懂,不是《內經》是形而下,而是現在人不懂那時候的世界觀了,一上來看氣、看陰陽、看成物質,這就慘了,看成客觀的存在就慘了,就看不懂《黃帝內經》了。

但是這些上古的形而上的東西在哪兒存著呢?在道家裡邊,而道家和《內經》的醫家在先秦是一家,不分的。是因為到了西周時期,由於有一些代表性人物已經不能全部融通黃帝時代的上古傳承了,聖王的官學潰散之後,出現了諸子百家,從那時候開始,把上古的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變成了百家爭鳴,各說各話了,分開了道家、法家、儒家、墨家、醫家…等等。我們在這裡想做的,就是歸源。

所以我們以前上古是唯心世界觀,不是唯物世界觀,知道沒有客觀的東西存在,氣這個東西永遠是主觀的感覺,就是你的氣、你的天、你的地,這永遠是主觀的感受。但是這裡邊再分的話,就說好像你這裡的天,你能掌握的成分少,你的地能掌握的成分少,因為這是其他的心在亂動的共識,所以你這一個神是逆不了天地的,因為你只是一顆心,外面有八萬四千無量顆心,你逆不了這麼多心的妄動,你也就逆不了天地,所以你必須得合時序,合五運六氣(天有五運,地有六氣),你不得不服從它。就是說你一個神擰不過全體的眾生神的動。所以這才是《內經》的起點,它就要從這個不得不去合時序來說的。合時序、合陰陽,合這個夢中規律,所以《內經》從氣開始的根本原因從這兒來。

因為對你來說,你剛入這個夢境的時候,你夢境裡的天地眾生已經有了,所以你改不了大家。當然聖者可不可以改?可以改,他的神識極其強大,可以用勝作意義力下石頭雨,可以改天換日。大禹就可以做到,包括我們上古的三皇五帝都可以做到,大禹治九州的時候,你看大禹有趕山鞭,有移海鏟,那就是神通。他是掌握這個神的作用了,他就可以把山直接給挪開,把大家共識裡的夢中影像改變了。包括我們現在有些人也可以做到,比如讓這一杯水變一個味道,這都是在神上下一點功夫,但今天人不懂道理了。我們只好被動的加進這個夢,所以我們現在的醫學是從這兒往下去講的。





臻經典


天道和人道不是一回事。天道又稱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稱常道或恆道。天道的特點是自然按照常規運行軌跡永恆不變與人沒有什麼關係,就象日月的運行一樣表面看起來它似乎沒有路線但依然分分秒秒按照自然的法則自動運行。這樣與人無關的自然規律就稱天道。由於它穩定不變故稱常道,今人又稱自然科學。上古時期的易經、八卦、干支、太極、六十四卦等都是關於常道的研究,今天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都是關於常道的科學研究。非常道又稱人文之道,今人稱哲學社會科學,主要是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也就是以人為本的角度,如何有利於安定團結、有利於長治久安、有利於和平共處和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科學原理。老子在道德經中命其為德,又稱其為人之道、長生久使之道。為什麼稱非常道呢?因為人類社會不像日月之運行那樣有固定的軌跡。人的行為準則是按照利益關係或勞資關係,約定關係、等系列社會關係簡稱"德"來進行的。因為約定關係即德的形式比較隱密,變換莫測、實在複雜多變,故而老子稱其為"非常道 "。為了對非常道進行規範,老子在道德經中做了大量的比喻、示範,目標很明確,就是教道君子、聖人等如何以道治國、以德處世。最終目的是達到"天下定" (世界人民安定團結)和"長生久使"(世界人民和平共處,可持續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對老子誤解太多,把一門偉大的學問誤解成道法自然、清靜無為、消極出世實在太不應該!一一詳請參見張暱施《太上真言譯點》。


音形世界


天道:是指天的神權,人道:便是人的行事法則,人神不可觸犯的規矩“天道 與“人道”相對。原為天地的主人,“天”的觀念與中國遠古宗教相聯,為主宰一切人神。“天道”即為最高主宰之神”看過武庚紀的夥伴們都知道,紂王斷然拒絕玄差送來的“天”之神諭,將之投入火炬裡燒燬,公然發佈反抗神族之宣言。神族之主“天”為此勃然大怒,帶領神族的天間六部與周國軍隊來討伐商國。我理解的故事是由商王反抗神權,不再做神的奴隸,改變了一切,如今人類才獲得自由!而有了人道!



舌尖上的中國阿煊


“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損有餘而補不足。就是說天道有利於宇宙萬物萬物,只要遵循天道,將有利於萬事萬物而不傷害萬事萬物,將多餘的補給不足的。“人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為”分“有為”和“無為”,老子這裡的“為”就是讓我們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盡心盡力做事、去除在紅塵中所染上的“貪、嗔、痴”,努力“有為”“無為”而不與任何人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道德經》首先講的是天道,再從天道講到人道。而孔子的《易經》首先講的人道,再從人道講到天道,所以說天人合一,從老子和孔子他們兩個人身上一定要做很合適的配合,老子是從天道出發然後走向人道的,孔子是從人道出發走向天道的,但最後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把《易經》背後的那個道把它宣揚出來,《道德經》它的源頭是《易經》,用一句話來概括《易經》,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孟子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五千言的精髓,弱水三千,吾輩取一瓢足矣!



一葉孤帆行萬舟


道家思想主張人道應遵循天道,德高望重的聖人可以做到統一,但在實際社會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不多。

老子《道德經》中“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解釋就是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 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但人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有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因此老子在通過社會普遍的“損不足以奉有餘”和天道的“損有餘而補不足”勸說人們去按照天道去行事。


辰然詩話


這裡的天是指自然,萬物生之於自然,兒人是萬物之子中最有靈性的。所以人靈活運用天道。謂之人道,是靈活運用太多了,亂花漸欲迷人眼,其實人道還是沒有脫形於天道。區別在於,人道繁複,天道簡約!大道至簡,道可道,非常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最愛詩酒田園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誠。

天道酬勤,勤能補拙;

地道酬實,實能補弱;

人道酬德,德能補寡。

天道乃治國平天下,地道乃博愛佈施,人道乃治國齊家。

天道渺茫,地道無盡,人道蒼穹。


葉子


二十有五是天文,三十是地文,五十有五是人文。易道,地文在上,天文在下,是謂渾天,渾天有太極之象,渾天有,太極無,無有合之,天道也。天道者,渾天太極,形而上者謂之道。人道者,也是渾天太極,不過是形而下者謂之器。天道與人道都是渾天太極,故天人合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