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國危機處理能力領先西方

至少在過去幾天中,歐盟國家和美國在這場制度競爭中表現不佳——因為在困境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有損於夥伴和本國經濟的單邊行動或對問題的低估。例如,東歐人關閉邊界威脅到了歐盟的商品交易和幾十年來建立起的供應鏈。

中國已經展現出處理危機的能力:在2008年至2009年源自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相比另外兩大陣營美國和歐洲,表現強勢。在美歐負債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中國受到的影響卻較小,因此後來得以大舉投資未來技術。

鑑於新冠疫情的不可預測性,現在盤點為時尚早。但現在又有跡象表明,中國可能最終會在這場制度競爭中領先——至少相對而言。

不如說另外3個因素有利於中國:時間、科研投入和市場。首先,中國得益於更早積攢了抗擊新冠病毒的經驗,並且現在可以提前為後新冠肺炎時代做打算。北京已在塑造自己的未來形象:中國目前在系統地向世界發送援助物資,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國家以及塞爾維亞。中國希望以此樹立負責任的全球大國形象並積累好感。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對這一結果負有責任:因為在長達幾周的時間裡,它們連哪怕是留下跨邊界的團結印象都沒做到。

其次,與大多數歐盟國家不同,中國近年來大舉投資研發領域。擔心在5G移動網絡建設上過於依賴中國技術的辯論表明了這一點。

待疫情結束後,這種創新能力將成為重要的競爭優勢。而歐洲國家還需學會將大量資金投入研發領域。

第三,中國多年來系統地關照著全球增長市場,而美國和歐洲政界近年來一直在爭論是否閉關鎖國。這也可能在後新冠肺炎時代造成惡果。

更糟糕的是,要求更多歐洲和美國“主權"的呼聲最終可能會自相矛盾地將美國和歐盟進一步推向輸家境地。因為要求重新加強藥品或移動通信技術等重要產品在歐盟或美國本地生產的呼聲不論聽上去有多合理,全球化都是受到尋找最高效產地驅動的——因此,龐大且區域性程度低的市場很重要。在這方面,擁有十幾億人口並且與其他增長市場保持密切聯繫的中國也處於領先地位。

編排:安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