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丨保餐桌有飯菜 湖南農業“智庫”忙春耕

陽春三月,春耕好時分。今年的春耕,被一場“不合時宜”的疫情打亂了備耕節奏。不過,春耕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戰鬥。

春耕以來,受疫情影響,不能下地的情況下,湖南農業專家和科技特派員頻現“雲端”。現下疫情穩定,按捺不住寂寞的他們,又第一時間下“雲端”,將科技服務“線下”送達縣市區春耕備耕中,為穩定農業基本盤,提供科技智庫。

“播撒”新技術 助力66縣市300萬畝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

2月29日,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師生微信群裡的兩段視頻,引發了一輪“小熱潮”。

原來,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啟動早稻集中育秧實施方案,擬在66個早稻生產重點縣市區,實施300萬畝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雙季稻佔全省糧食麵積近50%,穩面積關鍵在於穩早稻,穩早稻關鍵在於育秧。現在,任務明確了,我們責任更重了。我們必須克服困難,從‘雲端’下‘地頭’。”農學院院長唐文幫說。

為此,學院特別錄製了兩段“激情”視頻,動員師生深度參與、紮實幫扶。不想,視頻發出僅4小時,就收到近百人的請戰申請。

驚蟄,春耕開始的日子,一場“馳援保春耕行前動員”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兩天後,80名專家帶領調研指導組,迅速進駐全省66個縣市區,啟動為期一個月的“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及糧食生產指導調研”,致力將政策、信息、技術、服務送達農戶。

“我們主要是普及早稻種植新技術,解決勞動力短缺不能育秧、技術缺乏不會育秧、天氣太冷不想育秧、成本太高不願育秧等現實問題,提高農民雙季稻生產的積極性。此外,還會通過專業化服務組織、育插秧專業戶、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和本地育秧能手,開展早稻集中育秧,穩定早稻生產面積。”唐文幫說。

據悉,“密室催芽”和“集中育秧”是此次普及早稻種植的新技術,通過流水化作業工廠造秧,出秧量可達傳統育秧10倍以上。此外,專家還“播撒”了與工廠化集中育秧相銜接的機拋秧技術,推廣一畝機拋秧可淨增150—200元收益。

走“四方”:讓大家有“飯”吃 還能有“菜”吃

除保糧食產量,蔬菜產量也是專家關注的重頭戲。目前,湖南省正處於瓜類蔬菜育苗、茄果類蔬菜定植和大棚蔬菜田間管理的關鍵時節,早春蔬菜生產及田間管理迫在眉睫。

“我今天帶來的是早熟品種興蔬皺皮辣,適宜20—25攝氏度生長,在近期要注意保暖,可採取覆膜等方式應對倒春寒。”1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團隊,來到長沙望城區設施蔬菜示範園。“蔬菜季節性很強,錯過一季,菜農就少了一茬收成,而且早春大棚蔬菜佔收入的60%以上。”鄒學校解釋。

受疫情影響,蔬菜務工人員不能及時到位,導致田間管理難度和強度都加大,也會“連鎖反應”影響後期蔬菜產量和市場價格。湖南農業大學劉明月和黃科教授,主動到湖南省邵陽、懷化一帶,實地指導菜農大棚蔬菜育苗和田間管理。他們還特擬了蔬菜種植技術指導意見,指導種植戶利用空閒地、倒茬設施用地、果園行間等,種植雞毛菜、油菜、小青菜等速生葉菜,既補市場空缺,又可增加農民收入,一舉兩得。

湖南省水果專家組組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鄧子牛,在湖南永興和宜章縣走訪中,則發現了受疫情影響,不少果園出現病蟲害基數偏大這一普遍存在的“尷尬”。不過,“亡羊補牢還不晚”,專家為果農傳授後期管理補救技能,並傳授了“留樹保鮮”等重點技術,延遲果樹採收期,延長鮮果銷售期,也減輕了採摘、運輸、貯藏等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