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獵豹與谷歌 誰是誰非?


免費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


你以為真會佔到便宜?免費是暫時的,之後會為免費買單,付出高昂的代價。


例如被免費整成夕陽產業的殺毒軟件。當年360掀起的免費之風很快就吞噬了安全市場的份額,其他廠商紛紛跟進。


沒有收入的廠商只能要麼靠蒐集用戶信息,投放廣告,要麼不務正業,靠其他業務維持。


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行業遭受毀滅打擊,產品荒廢,被用戶拋棄。


用戶一個不小心下了一堆“全家桶”軟件,還經常受到廣告騷擾。


獵豹免費wifi提示你,你的電腦有很多問題需要優化,然後你點了:oh,shit!


獵豹安全大師給你裝上了

獵豹安全瀏覽器給你裝上了

……噢耶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前360產品經理傅盛,獵豹(原金山網絡)CEO,學得這套玩法精髓。曾經風風火火的獵豹,最近45款APP被谷歌統統下架,他可能才意識到,這一天終於來了。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美國巨頭扼殺中國開發者


2020年2月20日,谷歌突然宣佈,超過600個應用程序從Google Play商店中刪除,這些APP與谷歌廣告網絡的所有合作也隨之中止。


獵豹旗下45款應用,涉及工具、遊戲、直播業務,無一倖免。


2015年5月底,獵豹移動的股價一度觸摸到35美元以上,市值接近50億美元。而如今,公司市值在4億美元上下徘徊。如此看可謂暴跌90%。


獵豹來自谷歌平臺的收入超過20%,這次顯然打擊巨大!更重要的是,獵豹移動用戶群50%以上在谷歌的平臺上,即便是在蘋果的設備上,獵豹也很依賴谷歌廣告的推廣和收益。


業界的看法一致是:谷歌在收緊生態的管理,躺在流量紅利上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在獵豹之前,被谷歌下架或封殺的中國出海企業名單還有一長串,包括iHandy、小熊博望、觸寶等,他們都已積累了數億用戶規模。


傅盛自己曾說過: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app在網絡上,可以讓幾十億人下載,但谷歌、蘋果這樣的大平臺出現,同樣可以在一天內讓幾十億用戶完全解除不到你,讓你建立的基業瞬間湮滅——這就是壟斷平臺的力量。

對於獵豹來說,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在2018年11月曾被披露從事廣告欺詐活動。隨後,谷歌下架了獵豹移動的違規應用程序,但允許其繼續在應用商店提供其他應用程序。


更早的時候,2015年6月,兩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公司,在美國幹起來了。


獵豹在美國起訴了前360副總裁李濤創辦的APUS,並向中國媒體預告APUS將被谷歌下架。


然而,劇情在不到半個月時間裡出現了大反轉——獵豹安全大師被谷歌重罰全球下榜,原因是竊取用戶隱私和誘導用戶卸載競爭對手產品,引導用戶安裝自家產品,涉嫌惡意競爭。


APUS向外公佈了獵豹這一些列“罪行”的證據。互相爆黑料,最後誰都得不到好處。不過事後,也有說依然能夠在谷歌排行榜上看到獵豹的應用。


不管怎樣,這其實是工具應用本身的模式決定的,基本商業邏輯就是:沖流量,廣告變現。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工具軟件可以獲取大量系統權限,挖掘用戶數據,通過營銷將其衝到GooglePlay排名前面,然後拉有需求的廣告商投放廣告。


這種行為做的過了就容易被人認為流氓,但這樣的做法其實難說錯誤,即使是高大上的谷歌、微軟、蘋果、Facebook也都在用,只是可能更隱蔽,讓用戶難以察覺而已。


谷歌這次全部下架,主要是打擊透支用戶體驗的變現方式,但是連與廣告問題毫無相關的app也遭受同樣待遇,獵豹遊戲業務被集體下架,並且沒有任何警告,沒有具體理由,讓人不免覺得谷歌這次做得太絕了!


廣告投放由來已久,其實早期谷歌也是認可開發者廣告變現方式,彼時廣告變現怎麼做,還是谷歌手把手教的。安卓生態早期,為了彌補安卓缺陷,谷歌也需要開發者提供工具app完善用戶體驗。


這或許意味著一個句號的到來——系統工具對平臺的價值越來越小,純工具產品的時代早已過去。


其實,誰願意看到自己的產品下架,自己的產品被人罵?


去年,谷歌收緊廣告時,傅盛也主動把國內廣告砍去一半,谷歌宣佈停止合作後,他告訴團隊,如果部分應用能在谷歌商店恢復上架,工具類產品也不做廣告了,接下來重點提升用戶體驗,然後轉型付費與內購。


就算能夠通過整改重新上線,不再依靠廣告,用戶能否接受付費?短期內變現前景也不太明朗。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悲壯!獵豹只有人工智能了?


如果最壞的情況是依然不能上架,獵豹將何去何從?


在2月21日致全體員工信中,傅盛寫到,“公司遭遇巨大挑戰,但這個困難是暫時的”,獵豹要更堅定地全面升級為以機器人為核心產品的科技公司。


一句話來說:惹不起谷歌,那我就去谷歌管不了的地方。


早在2016年,獵豹和Facebook發生摩擦的時候他就意識到,工具最終都要和系統競爭,傅盛並不想受困於此。


機器人這個燒錢又性感的業務,吸引了性格衝動、意志堅強、永遠打不死的傅盛。


也是這時候,獵豹的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成立。之後的三年多里,獵豹推出了包括豹小秘、豹小遞、紅外測溫機器人和六軸機械臂等一系列產品。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當時市場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家公司並沒有做硬件的基因,比起對手,更沒有突出的技術沉澱。


在多數AI從業者眼裡,AI公司是技術驅動的,一位AI領域資深從業者表示,"目前AI仍然有很多尚未被攻破的技術點,反映到商業化落地上,就是一個產品的功能能否實現,典型AI公司的打法是先把業內最優秀的技術人才聚集到我這裡,尋找某個階段最適合落地的方向和場景,再進行商業化。"


但傅盛覺得技術先進與否其實是個偽命題,他把機器人定義為AI+硬件+軟件+服務,這四者各佔25%。


“所謂這些底層技術,大部分是用谷歌、斯坦福、或者各種學術論文的開源代碼改的。大家比拼的其實不是底層技術,而是工程化產品化的能力。”傅盛說,有公司說自己視覺識別技術最好,但如果巨頭投入做,他們做的視覺識別同樣不會差。


“我們團隊幾個人做的智能門禁系統,央視來採訪說比一些巨頭開發的產品速度都快,他們的還經常刷不開門,是不是你們的技術比巨頭還好?其實不是的。一個技術的基礎能力在那兒以後,只是看怎麼更好地匹配具體場景。”


傅盛的自信並不盲目。


要知道,人工智能最核心的一環就是數據,人工智能就是基於數據基礎上的智能。


眾所周知的是,獵豹確實不缺數據,憑藉其產品全球數億的月活躍用戶,獵豹目前已經擁有龐大的用戶行為習慣數據,為其所用。


數據也證明獵豹人工智能的落地能力。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獵豹移動在2019年第三季度的人工智能業務相關收入已經達到3475萬,同比去年增長88%,已經佔到獵豹移動整體營收的3%。


雖然報告期內智能產品的銷售出現爆發增長,但對於龐大的上市公司來說有點杯水車薪。其問題主要表現在智能硬件利潤單薄,智能機器人盈利不足,同業競爭對手眾多等問題。


首先,獵豹移動的智能產品爆款少、利潤薄。


比如說,獵豹移動旗下的小豹AI翻譯棒,在天貓上售價299元,但是科大訊飛翻譯機的售價卻能達到3499元,而兩者的銷量相差並不大。


其次,智能機器人商業化困難,盈利不足。


機器人的鋪設需要與使用場景高度結合,豹小秘的“人設”更像一個導遊機器人,服務於寫字樓、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服務場合,這個屬性註定其很難內置商業功能。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豹小販定位智能零售,先不說容量和運維成本,在無人零售一地雞毛的當下,豹小販恐怕難以扛起創收的大任。


此外,兒童陪伴機器人豹豹龍一發布就被質疑抄襲,國內智能音箱市場也已殺成紅海。這意味著獵豹研發的機器人短時間內無法帶來太多的營收。


最後,智能產品是一個需要投入非常大的領域,這些投入包括採購、研發、人員、運維等等,也就是說其隱性成本遠遠大於賬面我們看到的成本。


拿研發成本來舉例,近三年,獵豹的研發成本都在同比上升,最新的2019年三季報顯示,其研發支出達到6.34億元,佔營收(29.76億元)的比例為21.30%。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獵豹抓住了人工智能這個機遇沒錯,但是要知道,目之所及,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佈局人工智能,除了BAT,還有TMD,以及科大訊飛、商湯、曠視等等一系列專攻技術的公司,這麼多的競爭者中,能留給獵豹的奶酪並不多。


過去,獵豹的主要營收來源還是工具、遊戲、直播App,結果都被谷歌下架了,未來,最壞的情況是這一切都歸零。


要想靠人工智能帶來正向收入,也還是件遙遙無期的“美夢”,獵豹怕是再難狂奔起來了。


備註:本週四下午1點,葉檀財經有場直播!

直播主題:下有保底,上不封頂,可轉債怎麼玩?

主講人:葉檀財經財富學院院長周芳雨老師

查看方式:葉檀財經頭條首頁 歡迎大家來圍觀!


我們近期在做的女俠投資圈有哪些權益了,如圖,大家細細品。


中興之後,美國又動手了!這次遭殃的是它!


戳下方的圈子卡片,進入快速報名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