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講解一下《萬曆十五年》的精髓嗎?

洛水河圖聚星河


雲層俯視把握歷史的脈搏:《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作品。這部作品為中國歷史愛好者打開了一扇解讀研究歷史的大門,開創了文學和歷史相結合的歷史散文寫作的新道路。

一、黃仁宇先生研究歷史和創作的精神是本書最大的精髓。人生沒有最晚的開始。黃仁宇先生是在四十八歲時才開始進入歷史的學術領域。做學問,在這個年齡是有些晚了。半百之際開始研究開始,而且是最複雜的明史。不過,黃仁宇先生做成了。1979年,六十一歲的黃仁宇被紐約州立大學開除,變成無業人員。在這種狀態下,《萬曆十五年》走進了讀者的生活。書出版時也是屢屢碰壁,無人問津。幸好黃仁宇先生堅持下來了。從此,一紙風行四十一年,成為歷史寫作的經典啟蒙讀物,至今影響深遠。

二、《萬曆十五年》開闢了一條文學和歷史相結合的寫作道路。歷史的嚴謹精確,文學的優美靈動,使《萬曆十五年》文辭達到優雅莊重的境界。文章句式變化多樣,遣詞造句多有出人意表的地方。這本書的寫法特別獨特,用生動、流暢和優雅的敘事方式,來講述明朝正史中不被注意的小事,從這些小事來看整個明朝歷史的癥結,從而推演出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作者用熟練地文學手法,給讀者講述明朝六位失敗的代表人物的故事,傳達了歷史的信息。對普通讀者來說,不必閱讀大量原始材料,就可以進入歷史的空間。

三、《萬曆十五年》研究歷史的視角的非常獨特。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他的獨家概念。這本書中國文化的功底和美國學術相結合的產物,先英文後漢語,把中英文的長處融合起來,把中西方文化的優點結合。黃仁宇用“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大歷史的”格局和視角,用天文望遠鏡為讀者搭建了一個歷史的空間,用顯微鏡來解刨把歷史的細節展開,讓我們看到當時的人怎麼思考問題,怎麼做事,怎麼說話,制度體制怎樣,當時的社會狀態如何等等,把歷史的每一個的細節,都展現出來,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朝。黃仁宇說:“歷史的規律性,有時在短時間尚不能看清,而須要在長時間內大開眼界,才看得出來。”


賀蘭燕語


萬曆十五年的精髓,其一在於寫法上。它改變了傳統寫史的方法,以故事為刃,橫切入歷史。既把故事寫的有趣,使讀者讀起來不枯燥,又能把歷史講清楚,講出淺顯易懂的道理。

其二,就在於他的選材上。也就是所選的人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張居正,改革家。海瑞,清官。崇禎自己,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戚繼光,軍事家。雖然他們都在全力挽救,但是仍只能看著大明數百年基業崩頹。說明了精英在天下大勢面前的微弱與渺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變遷,是整個群體的選擇,個體力量,實在微不足道。但是那些敢於逆流而動,試圖力挽狂瀾的人,總是值得敬佩。


夏一十的小田園


建議去看看豆瓣上的評論。

首先作為一本專業書,史學屆還是有些微詞的。其次作為一本熱點書,論述並不通俗,邏輯清晰度也不夠。據說作者在美國的非主流大學任教,還被解聘了。

最後,民國前後的大師們,不少人的專業學術水平與今人比還是有些差距的,但生於亂世,西學東漸,他們作為各領域的開拓者,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也是豐碑一座。


芳年華月


你好!很榮幸能幫你解答這個問題。

《萬曆十五年》這部書是我在《人民的名義》播出後不久開始拜讀的。作者黃仁宇,最早是英文版,之後因為出版不順,才決定在國內出版(當時黃仁宇在美國普林斯頓參與《劍橋中國史》,負責明朝部分)。

全書分為七章,依次寫了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古怪的官員模範海瑞、孤獨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自相矛盾的知識分子、哲學家李贄。

這本書相對客觀公正地寫出了上述人物的性格特徵、各自政見、個人侷限性和相互之間的矛盾以及妥協。基於這些原因,使得他們之間相互制約衝突,又相互妥協平衡,最終彼此的消耗,導致整個大明王朝出現了全面的危機,推進了整個社會不可避免的逐步由強盛走向衰亡。

對於讀者來說,其精髓在於深刻了解大明王朝衰敗的多方面原因,這是其一。其二是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高高在上者的酸楚,無奈和孤獨。同時,我們能從中發現封建王朝皇權至上的體制,最終會導致朝代更替。再者,作為歷史潮流,必然存在興衰成敗,免不了光明與黑暗的較量,進步與倒退的較量。最主要的一點,讀這本書,會讓我們瞭解更多明朝歷史名人,進而對他們人生軌跡有更多的思索。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竹林聽雨815126



華爺


《萬曆十五年》寫的並非只是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發生的事情,而是藉助這一年裡面發生的事情作者展開了自己的文章,介紹了明朝後期的社會面貌以及產生如此的社會面貌的背景,批判了當時的封建制度,對在如此制度下的人的生活狀況表達了理性的理解。

《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的寫作應以人物的活動以及人物活動的原因來寫,在人物的活動中表述作者對這些事件的看法,抒發自己的感想。 在第一章中,是講述萬曆的宮廷生活以及首輔張居正的做事原則,讓人們感覺得到是一個制度的執行者而並非是萬物的真正主宰,很多事情的發展都是與曆法制度所左右。在第二章,重點寫申時行如何為明朝封建制度而苦心維持,但是往往心思總是難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認可。

在第三章與一群大臣商議立儲,但是沒有達成自己的意願,於是與百官的關係因此變得微妙不可以實為事。在第四章,再次與大臣發生不快。無法達成自己的意願表達了在如此制度下的管理是無法集中統一的,反應了當時的鬆散的狀態。在第五章講的是海瑞如何努力挽救日間低落的社會風氣,但是個人的力量卻無法挽回社會發展的波瀾。在第六章講述的是李贄的思想。李的思想雖然與時弊針鋒相對,但是個人的力量仍然是微弱的。

《萬曆十五年》八百字讀後感讀書筆記分享:作者就是描述這些人物事件來表達當時制度的落後。作者很到位的描述了當時社會的面貌以及對於這個龐大的封建制度的抨擊。通過這本書,讀者明白了明朝在極度的發展之後回陷入新的制度改革需要之中


如小七般


萬曆十五年間,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一年雖然發生的都是所謂的小事,但是如果把這些小事,放到更大的時間和空間裡,就會發現這個時期的中國,實際上已經陷入到一種社會困境裡,整個中國社會不但不能進一步增長,反而越來越崩壞。而這種困境,既不是明朝所特有的,也沒有隨著明朝的滅亡而結束。

它不是某一件事,或者每一個人的責任,它的本質是:精細的工商業社會和小農社會之間的衝突。在這本書裡,作者將這些衝突具體反映在六個具有代表性的人身上。這六個人分別是,行政首腦張居正和申時行,萬曆皇帝朱翊鈞,軍事將領戚繼光,還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贄。

這六個人雖然屬於不同的領域,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悲劇性。張居正作為國家行政總負責人,擁有最大的權力,但是他生前推行的改革,不僅在死後被徹底推翻,甚至連他的家族也被政治清算,家族幾乎滅亡。萬曆皇帝則被文官集團綁架,既無法讓自己喜歡的兒子成為太子,也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甚至行動自由都被限制,最後他只能以不上朝的方式消極對抗。

另一個行政首腦申時行,他就夾在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左右為難,最後不得不在千夫所指的情況下被迫辭職。一代名將戚繼光,雖然在軍事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和天賦,但他卻不能讓新式武器發揮應有的作用,只能用比較原始的方法對付倭寇。而道德勇士海瑞,不光是一生不得志,而且被整個文官集團排斥。思想家李贄,不但自己陷入了言行不一的矛盾裡,最後甚至被大多數人排斥,最終落得個自殺的下場。




晏哥說書


《萬曆十五年》精髓在於對一個整體腐敗的社會的分析和解釋。

首先,從萬曆皇帝到首輔大臣張居正,將領戚繼光,清官海瑞,到哲學家李贄他們都沒能得到一個好的下場,因為他們各自存在各自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的品質,並且無法做出改變,這導致了其他利益集團和既得利益者對他們恨之入骨,最終在沒有強力支撐情況下,失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整體來看,《萬曆十五年》對明朝整個體制的思考是清晰的,那就是,文官和皇權的鬥爭引起的腐敗是無法改變的


夏都避暑聖地


張居正從改革先鋒,帝師到身敗名裂,伴隨著明萬曆的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