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讲解一下《万历十五年》的精髓吗?

洛水河图聚星河


云层俯视把握历史的脉搏:《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为中国历史爱好者打开了一扇解读研究历史的大门,开创了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历史散文写作的新道路。

一、黄仁宇先生研究历史和创作的精神是本书最大的精髓。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黄仁宇先生是在四十八岁时才开始进入历史的学术领域。做学问,在这个年龄是有些晚了。半百之际开始研究开始,而且是最复杂的明史。不过,黄仁宇先生做成了。1979年,六十一岁的黄仁宇被纽约州立大学开除,变成无业人员。在这种状态下,《万历十五年》走进了读者的生活。书出版时也是屡屡碰壁,无人问津。幸好黄仁宇先生坚持下来了。从此,一纸风行四十一年,成为历史写作的经典启蒙读物,至今影响深远。

二、《万历十五年》开辟了一条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写作道路。历史的严谨精确,文学的优美灵动,使《万历十五年》文辞达到优雅庄重的境界。文章句式变化多样,遣词造句多有出人意表的地方。这本书的写法特别独特,用生动、流畅和优雅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明朝正史中不被注意的小事,从这些小事来看整个明朝历史的症结,从而推演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作者用熟练地文学手法,给读者讲述明朝六位失败的代表人物的故事,传达了历史的信息。对普通读者来说,不必阅读大量原始材料,就可以进入历史的空间。

三、《万历十五年》研究历史的视角的非常独特。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是他的独家概念。这本书中国文化的功底和美国学术相结合的产物,先英文后汉语,把中英文的长处融合起来,把中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黄仁宇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大历史的”格局和视角,用天文望远镜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历史的空间,用显微镜来解刨把历史的细节展开,让我们看到当时的人怎么思考问题,怎么做事,怎么说话,制度体制怎样,当时的社会状态如何等等,把历史的每一个的细节,都展现出来,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明朝。黄仁宇说:“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贺兰燕语


万历十五年的精髓,其一在于写法上。它改变了传统写史的方法,以故事为刃,横切入历史。既把故事写的有趣,使读者读起来不枯燥,又能把历史讲清楚,讲出浅显易懂的道理。

其二,就在于他的选材上。也就是所选的人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张居正,改革家。海瑞,清官。崇祯自己,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戚继光,军事家。虽然他们都在全力挽救,但是仍只能看着大明数百年基业崩颓。说明了精英在天下大势面前的微弱与渺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变迁,是整个群体的选择,个体力量,实在微不足道。但是那些敢于逆流而动,试图力挽狂澜的人,总是值得敬佩。


夏一十的小田园


建议去看看豆瓣上的评论。

首先作为一本专业书,史学届还是有些微词的。其次作为一本热点书,论述并不通俗,逻辑清晰度也不够。据说作者在美国的非主流大学任教,还被解聘了。

最后,民国前后的大师们,不少人的专业学术水平与今人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但生于乱世,西学东渐,他们作为各领域的开拓者,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也是丰碑一座。


芳年华月


你好!很荣幸能帮你解答这个问题。

《万历十五年》这部书是我在《人民的名义》播出后不久开始拜读的。作者黄仁宇,最早是英文版,之后因为出版不顺,才决定在国内出版(当时黄仁宇在美国普林斯顿参与《剑桥中国史》,负责明朝部分)。

全书分为七章,依次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古怪的官员模范海瑞、孤独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自相矛盾的知识分子、哲学家李贽。

这本书相对客观公正地写出了上述人物的性格特征、各自政见、个人局限性和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妥协。基于这些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相互制约冲突,又相互妥协平衡,最终彼此的消耗,导致整个大明王朝出现了全面的危机,推进了整个社会不可避免的逐步由强盛走向衰亡。

对于读者来说,其精髓在于深刻了解大明王朝衰败的多方面原因,这是其一。其二是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高高在上者的酸楚,无奈和孤独。同时,我们能从中发现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体制,最终会导致朝代更替。再者,作为历史潮流,必然存在兴衰成败,免不了光明与黑暗的较量,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最主要的一点,读这本书,会让我们了解更多明朝历史名人,进而对他们人生轨迹有更多的思索。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竹林听雨815126



華爺


《万历十五年》写的并非只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而是借助这一年里面发生的事情作者展开了自己的文章,介绍了明朝后期的社会面貌以及产生如此的社会面貌的背景,批判了当时的封建制度,对在如此制度下的人的生活状况表达了理性的理解。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的写作应以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活动的原因来写,在人物的活动中表述作者对这些事件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想。 在第一章中,是讲述万历的宫廷生活以及首辅张居正的做事原则,让人们感觉得到是一个制度的执行者而并非是万物的真正主宰,很多事情的发展都是与历法制度所左右。在第二章,重点写申时行如何为明朝封建制度而苦心维持,但是往往心思总是难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

在第三章与一群大臣商议立储,但是没有达成自己的意愿,于是与百官的关系因此变得微妙不可以实为事。在第四章,再次与大臣发生不快。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表达了在如此制度下的管理是无法集中统一的,反应了当时的松散的状态。在第五章讲的是海瑞如何努力挽救日间低落的社会风气,但是个人的力量却无法挽回社会发展的波澜。在第六章讲述的是李贽的思想。李的思想虽然与时弊针锋相对,但是个人的力量仍然是微弱的。

《万历十五年》八百字读后感读书笔记分享:作者就是描述这些人物事件来表达当时制度的落后。作者很到位的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以及对于这个庞大的封建制度的抨击。通过这本书,读者明白了明朝在极度的发展之后回陷入新的制度改革需要之中


如小七般


万历十五年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一年虽然发生的都是所谓的小事,但是如果把这些小事,放到更大的时间和空间里,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中国,实际上已经陷入到一种社会困境里,整个中国社会不但不能进一步增长,反而越来越崩坏。而这种困境,既不是明朝所特有的,也没有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

它不是某一件事,或者每一个人的责任,它的本质是: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和小农社会之间的冲突。在这本书里,作者将这些冲突具体反映在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人身上。这六个人分别是,行政首脑张居正和申时行,万历皇帝朱翊钧,军事将领戚继光,还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贽。

这六个人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悲剧性。张居正作为国家行政总负责人,拥有最大的权力,但是他生前推行的改革,不仅在死后被彻底推翻,甚至连他的家族也被政治清算,家族几乎灭亡。万历皇帝则被文官集团绑架,既无法让自己喜欢的儿子成为太子,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甚至行动自由都被限制,最后他只能以不上朝的方式消极对抗。

另一个行政首脑申时行,他就夹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左右为难,最后不得不在千夫所指的情况下被迫辞职。一代名将戚继光,虽然在军事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和天赋,但他却不能让新式武器发挥应有的作用,只能用比较原始的方法对付倭寇。而道德勇士海瑞,不光是一生不得志,而且被整个文官集团排斥。思想家李贽,不但自己陷入了言行不一的矛盾里,最后甚至被大多数人排斥,最终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晏哥说书


《万历十五年》精髓在于对一个整体腐败的社会的分析和解释。

首先,从万历皇帝到首辅大臣张居正,将领戚继光,清官海瑞,到哲学家李贽他们都没能得到一个好的下场,因为他们各自存在各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品质,并且无法做出改变,这导致了其他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者对他们恨之入骨,最终在没有强力支撑情况下,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整体来看,《万历十五年》对明朝整个体制的思考是清晰的,那就是,文官和皇权的斗争引起的腐败是无法改变的


夏都避暑圣地


张居正从改革先锋,帝师到身败名裂,伴随着明万历的衰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