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孩子就應該“放手”,否則會越來越差

孩子的教育歷來都倍受重視,現在更是成為一個家庭的重中之重,相應的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也開始滿天飛,家長也是不遺餘力的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班輔導班。但忙了半天卻發現孩子並沒有如自己所願,難道是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笨嗎?

這樣的孩子就應該“放手”,否則會越來越差


《易經》中有一卦就是關於教育的卦。這一卦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我們大部分家長按自己的意願培養孩子卻總是達不到預期的結果。這一卦是“蒙”卦。

“蒙,亨。匪我求蒙童。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蒙,意味著迷茫,因為迷茫所以需要啟蒙。不管是誰,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蒙”的時候,而孩子對整個世界都處於“蒙”的狀態。所以孩子的啟蒙教育非常重要,不容忽視。

人的天資有差別,那麼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將來的發展前途就有差別。家長一廂情地按照那些所謂的“成功”模式打造自己的孩子,必然是行不通的。

這樣的孩子就應該“放手”,否則會越來越差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世人眼中的成功和自身的幸福感,你覺得哪個更重要?

沒有了幸福感,我們要成功又有什麼用?難不成生活是為了讓別人看的?

所以在逼孩子去輔導班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瞭解我的孩子嗎?”。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孩子太難教。原因大部分也是道聽途說,認為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多,思想比較複雜。但是現在的這些東西又是從哪來的呢?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吧。

其實我們都被這樣的思想矇蔽了,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總是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送到他們的嘴邊,不管他們有沒有需求,也不管什麼味的東西,統統強迫他們吃到嘴裡去。因為家長擔心不吃會比別的孩子少吃了一口。

這樣的孩子就應該“放手”,否則會越來越差

試想一個飢餓的人找到一口吃的時對食物的認識和一個整天被食物包裹著的人對食物的認識有什麼不同?

沒有食慾的人不想張口,那麼沒有求知的欲的人會去學習嗎?

強行將知識塞入他們的腦袋,只能是知識越來愈卑賤,卑賤的東西誰願意要?

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學生之一,顏回少時跟隨孔子學習,問題很多,後來孔子發火了,厲聲說到:你什麼都問,你的腦子呢,怎麼不自己動動腦子?顏回沒想到自己會因為問問題而被老師責罵,回家後閉門思過,一週不出門。從此後他很少再請教孔子問題,遇到問題總是自己先思考,然後查閱資料,實在解不了的才去請教老師。所以他深得孔子喜愛,也成為了一代大師。

這樣的孩子就應該“放手”,否則會越來越差

我們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食物相對緊缺的環境,而不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被食物塞滿的空間。

我們常說要勤學好問,這個問不是凡事都要向別人請教。而是在思的前提下再去問,那些什麼事都不過大腦,同一件事問了又問的人,就不應該再交給他知識,而應該“放棄”他。做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不能輕易獲得的東西,還有誰會不珍惜呢?

現在有些孩子經常拿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向老師請教,這些學生本心不是學習,而只是取樂,消遣老師,這樣的學生老師也應該拒絕教授,讓其明白知識是不容褻瀆的。

教育資源應該始終保持稀缺性,氾濫只能是知識貶值。教育不分貴賤,但要看人而教,知識屬於真正愛惜它們的人。

這樣的孩子就應該“放手”,否則會越來越差


沒有求知慾的孩子是很難教的,按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東西誰會喜歡呢?

所以家長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什麼所謂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宣傳矇蔽了雙眼。如果孩子沒有求知的慾望,強行為其報各種各樣的特長輔導班,只能適得其反。

只有懂得“敬畏”二字的人才會有更廣的發展空間。

想讓孩子學有所成,首先要學會尊重知識,當然前提是家長自己要尊重知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不尊重知識,不敬畏知識的家庭怎麼可能培養出一代尊重知識,敬畏知識的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