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信號,讓房地產“坐臥不安”?國家2大新政,給無房人傳福音


一個信號,讓房地產“坐臥不安”?國家2大新政,給無房人傳福音

今年樓市走向何方?自從98年房改以來,房地產作為一個獨特存在,習慣了暴漲暴跌、習慣了買到就是賺到、習慣了“老破小”也能賣上天價,但是,習慣不等於就是正常的,畸形的市場不僅形成一種“以房為富”的錯誤財富觀,更推高了普通人的買房門檻。儘管很多人會不舒服,但2020年,勢必會成為房市最顯著的“分水嶺”。拿房企來說,年初至今60多天時間,全國已有超過200家開發商宣告破產,在售樓處關停、庫存房子賣不動、各渠道債務無法償還的多重危機下,只能眼睜睜看著企業倒下。

對購房者而言,過去買房講究看地段、看配套,但一場突然而至的風波,重新定義了人們的買房觀念。有無房者的辛酸,很多返程人員回到租住小區,卻因是租客無法入內,雖說租購同權逐步普及,真碰見緊要關頭,業主和租客的差距竟如此大;也有人感受到城市的“擁擠”,最近兩個月,越是人口密集的城市,高容積的小區,風險似乎越高,每天窩在家裡,出個門都猶豫不定,生怕與陌生人交談。不過,最讓市場“坐臥不安”的一個信號,就是“多通風”。在2003年,有專家認為樓層太低、通風不夠、過於依賴機械設施通風的房子,會成為健康“幫兇”。歷史就像一面鏡子,17年後的今天,買房不光是為了各方面生活條件,能夠保障健康的住宅才是首選。樓市再起波瀾,國家2大新政護航,給無房者傳福音。

一個信號,讓房地產“坐臥不安”?國家2大新政,給無房人傳福音

人群密集、管控壓力大,高層房成為健康的“幫兇”,未來命運如何?

截止至2017年,我國已擁有8層以上、超過24米的高層建築34.7萬棟,其中高層住房23.5萬棟,均為世界之最。隨著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高層房越來越多,不僅存在於大城市,連縣城地市也遍佈幾十層的高樓小區,高層房不僅是這些年我們對房地產的獨特理解,也成了一些人紮根城市的“必經之路”。可問題是,我國的住房數量已經趨於飽和,本就沒有什麼居住優勢的高層住宅,時間一長,必然會衍生出各類問題,有人甚至預測,今年起,幾十層的高樓會淪為“窮人房”。房說君認為,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在房說君看來,其實背後邏輯也簡單,無非是地少人多,只能在同樣面積的土地上解決更多人的住房問題。要知道,一個多層住宅或許只能容納500個家庭,而同樣土地面積蓋的的高樓卻有2000戶甚至更多。開發商為了把地“用盡”,將每個角落設計到極點,一層十幾戶的家庭中,總有幾套房子無法同時實現通風和採光,即便有一個寬大的陽臺,也或多或少會被對面的樓棟遮擋光線。特別是這次風波,在樓層高、戶數密集的情況下,電梯是業主出行不得不經過的公共區域,在這段封閉又空氣不流通的空間,有專家指出交叉感染的風險較高,但隨後卻有新聞爆出有人故意消耗一次性工具,或者把口水吐到按鍵上。

一個信號,讓房地產“坐臥不安”?國家2大新政,給無房人傳福音

另一方面,根據建築師王澍的說法,以鋼筋混凝土為主的建造技術,其實本質上是廉價、快速的建造技術,擔心再過50年,混凝土酥掉沒用後,拆遷會是極浩大的工程。再加上居民的安置問題,一個小區幾千戶,不管安置比例定到多少,都是無利可圖的活。當然了,也有人想到了維修,但前提條件是房子主體沒有什麼大毛病,才得以維修“重煥青春”。不過從近年來頻頻發生的質量事件,想必維修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一旦無法得到拆遷,幾十層樓住戶爆滿,外牆設施、水電暖氣的老化也就不可避免,周邊環境自然會受到影響。因此,無論是從未來升值潛力還是健康理念來看,高層房會慢慢淪為“窮人房”,而多層、洋房等低密度住宅無疑更符合購房者的需求。

與此同時,國家發出2道新政,或成為無房者的福音

一個信號,讓房地產“坐臥不安”?國家2大新政,給無房人傳福音

首先是農地入市,近日高層發佈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事項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批准。而首批試點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重慶8個省市,試點期限1年。一二線城市的供地逐步放開,無疑給人口流動“加了一把勁”,加上三農工作“1號文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產業。綜合這些信號,也就是說,農地以租賃房、保障房的形式讓剛需“居者有其屋”。

其次,海南宣佈自3月7日起,新出讓土地建設的商品住房,實行現房銷售,同時全省限購政策進一步加碼,本省戶籍和常住居民家庭禁止購買2套(不含)以上安居型商品住房和市場化商品住房。房說君認為,儘管此前有幾個城市嘗試取消預售制,但在全省直接推廣賣現房的,海南還是第一個。

一個信號,讓房地產“坐臥不安”?國家2大新政,給無房人傳福音

一方面期房已然成為市場主流,開發商只要滿足條件即可入市預售,雖然有利企業回籠資金,但某種程度上卻埋下隱患,給市場高槓杆留出空隙。另一方面,一旦取消預售,對不少沒有足夠的融資渠道和現金流儲備的房企,反而更加速了行業“優勝劣汰”。但對購房者而言,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不必擔心爛尾、質量參差不齊等一系列問題。

房說君有話說,有這麼一個段子:說的是長久以來人們把動物關在籠子裡,現在終於輪到動物把人類關進“籠子”裡了。很諷刺對吧?隨著時間推移,住房供應量過剩,高層房的弊端已經擺上檯面了,一些內行人已經看出趨勢所在,買房的時候寧願放棄中心區的大平層,也要選擇低矮樓層的房子,像洋房、多層、別墅和小高層,時間一長,保值增值的優勢更為顯著,畢竟日常生活的舒心程度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