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點·觀察】中醫藥“一戰成名” 將馳援全球戰“疫”

3月23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武漢舉行新聞發佈會,主題就是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藥物。中央指導組成員、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中醫藥局黨組書記餘豔紅在發佈會上介紹實踐再次充分證明中醫藥學歷久彌新,值得珍惜,它依然好使、管用並且經濟、易行。中國所積累的這些寶貴經驗、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願意拿出來供各國借鑑。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已翻譯成英文,我國有關組織和機構已向意大利、法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捐贈了中成藥、飲片、針灸針等,並選派中醫師赴國外支援。

就在近日由首批國家援鄂抗疫中醫醫療隊研製的首個治療新冠肺炎中藥“化溼敗毒顆粒”,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臨床試驗。《科技日報》報道,化溼敗毒方是國家首批中醫醫療隊在金銀潭醫院以及東西湖方艙醫院的實際救治過程中,“邊救治,邊總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化溼敗毒方的兩個特點第一是消滅病毒,第二是增強自身免疫力。

【慢點·觀察】中醫藥“一戰成名” 將馳援全球戰“疫”

中國推出“三藥三方”

美國針灸與東方醫學協會(AAAOM)的專家,週三(3月18日)晚透過視訊通話,向中央指導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等專家請教。張伯禮透露,中國抗疫取得顯著進步,關鍵在於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並採用中西醫方案,有超過92%患者都使用中藥,緩解症狀,防止病情惡化。

張伯禮說,“我們沒有找到特效藥,但是我們有有效方案”。中國推出的“三藥三方”——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慢點·觀察】中醫藥“一戰成名” 將馳援全球戰“疫”

張院士是用中醫藥的療效說話。“三藥三方”中的“清肺排毒湯”,曾在10個省份推廣,臨床有效率達到95%。另外,各地也推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普適型中藥方劑。如廣東推出“肺炎1號方”,在全省30家定點救治醫院使用。

此前3月3日和4日,鍾南山院士與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進行視頻連線時也特別提到了,兩種中藥對抗病毒和抗炎有效。他說,一些中藥已經在實驗室內進行了細胞層面的測試。“使用六神丸後病毒的數量減少了。另一個蓮花清瘟膠囊,也提示出較比較少的病毒負載。”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此前報道,德國病毒學家因德里希·奇納特爾說,武漢建議使用中藥“是有道理的”,“在西方醫學中,我們的藥物僅能攻擊一個具體目標。而用中醫療法,則可以防止病毒吸附細胞、病毒複製等。”據法新社報道,法國中醫學術委員會委員馬克·弗雷亞爾也認為,中醫藥可以幫助退燒或排痰,有效控制病毒性肺炎的症狀。

參與一線救治的仝小林院士透露,韓國、日本、意大利部分科研院校已經來信,希望“中國把成功的經驗、有效的方子更加直接快速地讓他們使用。”盧森堡、加拿大各地的華僑和中醫,都來要這次武漢抗“疫”的方子。

全球防疫告急,中醫藥緊急馳援。目前,中國醫療專家組已經帶著金花清感顆粒和連花清瘟顆粒兩種中成藥,支援伊拉克和意大利。而浙江省也向意大利支援3萬份中藥預防顆粒,湖北省直接向荷蘭支援“湖北新冠肺炎預防方顆粒”。

據路透社報道,自3月1日紐約宣佈有新冠肺炎病例後,傳統中藥的需求激增。幾家開在唐人街的中藥店表示,治療流感和增強免疫力的草藥訂單,幾乎翻了一倍。意大利岐黃中醫學院院長何駿證實,疫情暴發後,意大利很多中藥店,根據中國中醫藥專家的藥方調配了方劑銷售,不僅受到華人歡迎,不少意大利人也購買服用。

【慢點·觀察】中醫藥“一戰成名” 將馳援全球戰“疫”

仝小林院士在武漢抗疫一線

中醫藥會是“黑騎士”嗎?

為什麼世界多國都寄望,中醫藥成為這次戰“疫”中的“黑騎士”,救助更多的病患?因為在這次疫情中,療效顯著的中醫藥可謂“一戰成名”,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中醫藥的價值。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3月初的數據顯示,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6萬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通過一線臨床觀察發現,通過中西醫結合,輕症患者胸悶等不適症狀消失較快,重症患者治療週期縮短。可以說,中醫藥早介入,採取中西醫結合的療法,是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在廣東省中醫醫療隊進駐的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重症的轉化率只有2%多一點,在中醫藥整體接管的江夏方艙醫院,累計收治的546名患者中沒有一例轉成重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應急專項,對10個省市1261名服用“清肺排毒湯”的患者臨床觀察顯示,沒有1例輕型患者轉為重型,沒有1例普通型患者轉為危重型。

【慢點·觀察】中醫藥“一戰成名” 將馳援全球戰“疫”

武漢江夏方艙醫院院內的“流動應急智能中藥房”

79歲仍堅持在診療一線的全國名中醫張靜生說,據他了解,個別醫院還沒有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特別是現在的急危重症病人,中醫難以插上手。其實中醫對付危重病也是很有辦法的。“在非典時,廣州也治療過這樣的病人,把中藥從胃管打下去,血壓就升上來了。”

張靜生指出,中西醫的思路方向不同,但這次在本質上是“殊途同歸”。

他分析說,治療新冠肺炎,西醫是從微觀入手,從分子水平直接干涉人體的生理和代謝,治療方式注重藥物開發。但這次疫情期間,因為沒有特效藥和疫苗,西醫是以支持治療為主,最終依靠患者免疫力痊癒。

中醫則是從宏觀入手,並不為病毒所困擾,而是通過中藥緩解病人的臨床症狀,調動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實現治癒。因此,在提升免疫力這一點上,西醫和中醫這次在治療上,其實是殊途同歸。

中西醫誰更優?

不過,一場戰“疫”也再次引爆網絡上“中醫粉”和“中醫黑”之間的論戰。而即使在醫療界內部,“中西醫優勢之爭”也時有發生。有極力貶低中醫的聲音,也有“神化”中醫的聲音,甚至有人提出,中西醫“打擂臺”,各自收治病人,將療效做對比。

中醫權威怎麼說?

張伯禮說,疫情當前,爭論誰強沒有意義。在這場戰“疫”中,中醫和西醫合作緊密。特別是在重症病人的搶救過程中,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但是有時,輔助也起關鍵作用。

他舉例說,有的重症病人氧合水平較低,血氧飽和度波動,在這種情況下,注射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服獨參湯,一兩天後,病人的血氧飽和度逐漸穩定,再過幾天,氧合水平好轉,表明器官組織可以得到足夠的氧氣,病人就此有了轉機。這樣的例子在抗疫一線有很多。

張伯禮評價,中醫在這次戰“疫”中,輕症完美拿下,重症力挽狂瀾;但西醫的檢測、生命支持手段,中醫不具備。所以,適合中醫的疾患中醫上,適合西醫的病症西醫上,無所謂長短。能夠挽救病人的生命,才是共同的目的。

72歲的張伯禮,是這次武漢抗役一線最年長的“戰士” 。他對於中西醫誰更強,不作簡單結論,而強調“中醫西醫各有長處,優勢互補”、“能救命才是最重要的”,不僅客觀通達,更是醫者仁心。

中醫藥如何“發威”?

媒體的一些公開報道,也印證了張伯禮中西醫“優勢互補”的看法。

《湖南日報》3月5日報道了一個真實的案例。岳陽市一位1歲半男童,確診新冠肺炎,哭鬧不止,無法輸液,因此成了湖南省首例純中藥治療的出院患者。中醫專家調配了中藥配方顆粒,少量頻服,三劑後,孩子不咳也不吐了。此後又兩次調整方藥,2月20日,這名湖南省年齡最小的患者笑著出院了。

香港商報3月7日報道,有重症患者小氣道堵塞嚴重,不便插管,無法用西醫方法吸痰;而中醫採用藥物化痰,效果明顯,可改善肺部換氣功能。西醫對病症束手無策時,中醫卻往往能幫上忙。

中醫藥為何療效比非典時更明顯?

2003年非典時中醫也曾介入,但似乎相比之下,這次中醫藥的療效更加明顯。為什麼?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張其成表示,非典時期,中醫藥介入較晚,且大多僅為輔助治療。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醫藥從治療初期就全面介入,關口前移,在某些地方甚至成為主力軍。比如武漢16家方艙醫院收治的7600多位患者,基本做到中醫治療全覆蓋。

而這次中西醫聯手非常好,首要原因是源自高層決策,強力推動中醫藥進入治療程序。

1月25日,中央抗疫之初就做出“堅持中西醫結合”的部署,並且有“制度”來保證實施:在大部分省市,必須有中醫進駐定點醫院,專家組也必須有中醫專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在第一時間,派出由張伯禮、黃璐琦、仝小林三位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組建5批近800人國家中醫醫療隊進駐了武漢金銀潭醫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雷神山醫院等重點院區,並接管方艙醫院,探索中醫主導的診療模式。全國支援武漢的醫療隊裡有近5000人來自中醫藥系統,全國有97箇中醫醫療機構作為定點醫院參與了救治工作。

【慢點·觀察】中醫藥“一戰成名” 將馳援全球戰“疫”

江夏方艙醫院 醫護人員帶領新冠肺炎患者習練八段錦

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從第3版開始,推出並不斷更新中醫藥治療方案,促進了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

這些支持“中西醫結合”,突出中醫藥優勢的舉措,力度前所未有,效果更令人對中醫藥刮目相看。正如張伯禮院士所說:“我們中國人應感到幸福,有兩套醫學保證健康。”

而當中醫藥隨著中國專家和救援物資,一起走進全球多國戰“疫”的一線,相信中國將向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