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飯莊大多都興起於清朝末葉,慈禧垂簾聽政之後。在那個時候,能在北京城裡開得了酒樓飯莊的,莫不是靠山顯赫,財大氣粗的主兒。有著“八大樓”之首稱號的“東興樓”就是一例。
▲東興樓。圖源:網絡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滿清的八旗子弟一向喜歡講究“吃點、喝點、樂點”。但是礙於“大清律”的明文規定,八旗貴胄不得經商。
為了掩人耳目,他們一般都是暗中投資,僱傭手腳勤快且能吃苦的山東人經營。所以舊時京城的飯莊酒樓大多都是山東菜系。
▲清代北京城酒樓、茶館、劇場分佈示意圖。圖源:邯鄲學院學報
東興樓開業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坐落在今天的東安門大街路北,同樣經營山東菜系,是當時最氣派的酒樓之一。東興樓有兩位股東,一位姓劉,是清宮中管理書籍的管事,人稱“書劉”。
劉府家大業大,不僅經營著許多當鋪、銀號、綢緞莊和轎子鋪,在珠寶市還有一家名為“花漢神”的香料店。據說,就連劉府的管家也開著七家當鋪。籌辦東興樓時,書劉一個人就拿出了兩萬兩白銀,另外一個何姓的股東也拿出了一萬兩。至於這兩位東家背後還有沒有東家,就不得而知了。
▲東興樓雕畫。圖源:網絡
有了資金,蓋樓的日期也該提上行程了。但是最終落成的東興樓連一座兩層的小樓都沒有,成了“雖名為樓,實際無樓”的酒樓,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兩位東家想蓋的確實是一座有樓的酒樓,把地址選定在東安門大街,也是想借著皇宮的紫氣來興旺自己的買賣。可誰也不曾想到,測繪的師傅在登高向西眺望的時候,就望出了事情來——那紫禁城的東華門是看得清清楚楚,四周官僚高紳們的深宅大院也赫然在目。
測繪的師傅驚得一身冷汗,急忙將這件事告訴了兩位股東。兩位股東過來一看,也不覺倒吸一口涼氣。這樓是起不起來了,要不然樓還沒蓋好,腦袋就得先搬家了。無奈,只能放棄蓋樓的打算,蓋成了一處三進的四合大房。
新落成的東興樓前出廊後出廈,餐具用的是名窯細瓷,桌椅屏風是硬木雕鏤,條案花幾更是高貴典雅,端的是富麗堂皇,無人可比。不過,東興樓雖然財大氣粗,但是卻從不曾店大欺客,對自家的飯菜質量精益求精,服務也是一等一的好。
前有書法家,後有科學家,在舊時的京城也有一“家”——“吃家”。這些“吃家”專吃飯莊酒樓,卻並不是來挑刺訛詐什麼的,而是專門考量酒樓的飯菜和服務是否到家。每每有新店開業,他們必會到場。坐定之後,他們不吃山珍海味,也不點時令鮮蔬,專點一份
“燒茄子”。▲燒茄子。圖源:網絡
是他們都對燒茄子情有獨鍾嗎?非也。燒茄子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道最見功夫的菜品,火候得掌握得恰到好處,稍微過火,一準兒得焦糊成了
“包公臉”。東興樓做燒茄子自有一套,一般都只燒成八分熟,起鍋的瞬間熟上半分,上桌時趁熱又熟上半分,在客人互相謙菜時又熟上一分,入口時正好十分熟。但是,這次來的“吃家”並沒有向以往的吃客一樣,他們只掃了一眼,就馬上喊過堂頭兒,說:“您瞧茄子這顏色”,堂頭一看,二話不說,立馬吩咐:“給這幾位爺再燒一個”,隨後就賠不是。這雖然是一個小插曲,但是給東興樓打響了“服務熱情周到”的招牌。
後來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也曾提到過幼時的一段與東興樓的趣事。有一次父親帶他去東興樓吃飯,因為上菜稍慢,他便用牙箸將盤碗敲得叮噹作響。父親趕緊制止了他:
“千萬不可敲盤碗作響,這是外鄉客粗魯的表現。你可以高聲喊人,但是敲盤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這裡,若是被櫃上聽到,就會立刻有人出面賠不是,而且那位當值的跑堂就要捲鋪蓋,真個的捲鋪蓋,有人把門簾高高掀起,讓你親見那個跑堂扛著鋪蓋卷從你門前急馳而過。不過這是表演性質,等一下他會從後門又轉回來的。”
由於制止得及時,幼年的梁實秋先生並沒有親眼得見這場“捲鋪蓋”。
▲酒樓跑堂。圖源:網絡
東興樓的服務周到,菜品的質量也有目共睹。山東菜講究清、鮮、素、嫩、油而不膩,且以海味著稱,尤其是活魚的烹調。為保證魚的新鮮,東興樓院內專門闢了一方碩大的魚池,專門飼養活魚,客人可以當場挑選。
如果說,新鮮的食材是美食的第一步,那麼,精湛的手藝就是美食的第二步。東興酒樓做菜從原料到配料從都是“真材實料”,同時還善於“借鑑”其他酒樓的做菜的方法。只要聽說哪家酒樓的菜特色,東興樓的經理安樹堂一準兒會帶人去瞧瞧。表面上是去吃飯,實際上就是去偷偷“抄作業”的。
▲東興樓老照片。圖源:網絡
但是為了留住顧客,東興樓也走過彎路。為迎合有錢有勢的人請客方便,他們還創制了一種“席票”,類似於今天的購物券,收到席票的人可以用席票吃飯。事與願違的是,礙於面子,有錢人並不喜歡用席票付賬。
“樓號東興未有樓,萬錢一食傲王侯。”從清末到民初,東興樓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浮浮沉沉。就像酒仙橋不見酒仙一樣,在之後的數十年間,東興樓也一直沒有樓。
直到1937年,安耀東在東興樓對面又新蓋了一座有1500多平方米的“東興樓飯莊大禮堂”,東興樓這才“名實稍符”。這個時候,老經理安樹堂已經病故,東興樓的大小事務全部交給了他的兒子安耀東掌管。但是由於安耀東過於不務正業,使得有手藝的老師傅紛紛離職另起爐灶。雖然東興樓有了樓,卻依然挽回不了頹勢。1944年9月正式倒閉,實為可惜。
直到1983年8月,東興樓在政府的關懷下,重新恢復了老字號。這座曾經名動京城的酒樓,又重新掛上了金字招牌。
[1] 許志綺,半世興衰東興樓,北京工商
[2] 梁實秋,雅舍談吃
[3] 二毛,美食家魯迅:吃遍京城名餐館,文史博覽
[4] 吳承忠,李雪飛,清代北京酒樓的空間分佈特徵,邯鄲學院學報
[5] 崔普權,舊京飯莊八大樓,北京檔案
閱讀更多 北京西單傳統文化聯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