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新說】天圓地方你知曉多少?

1:天圓地方是一種時空認知觀!

天圓地方在古代,並不是字面意思,而是指天上日、月、星辰週而復始,地分東、南、西、北四方八位。這是表述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不能簡單理解成天為圓、地為方!這是古人受視角影響,對宇宙認識不夠全面,從而產生的世界認知觀。這些觀點如今依然適用,這是最早的三維空間認知觀!

【舊史新說】天圓地方你知曉多少?

2:“天圓地方”最早文字記載

《尚書·虞書·堯典》一開頭就講堯待天下太平後: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隨後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指導耕種教化萬民,這是最早關於天圓地方的理論與實踐。

3:天圓地方流行於[蓋天說]

而最早關於“天圓地方”的概念來自“蓋說”,「蓋天說」出現於殷末周初,其主要觀點為天在上,地在下,《晉書·天文志》中說:「周髀家雲:“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蓋天說的觀點是把大地理解為一個棋盤,天覆蓋其上。這裡的方是確實是指四方,但在傳播過程中,遇到許多質疑聲,然後蓋天說分出很多派系,

大致觀點有三種:①天為雲蓋,飄蕩在四面八方;②天如斗笠,扣住四方之地;③天如車蓋,扣住式南高北傾斜式的大地。後來逐漸被世人更改了原意,解讀為“道曰方圓爾,非形也!”

[而蓋天]說是受陰陽家辯證觀影響。古人也從未認可這一觀念,至少沒有沒有形成社會共識,這一說法在民間社會,認可度反而要高一些,這是受制於知識傳播度不高,以及方便理解而施行的推廣方案!

【舊史新說】天圓地方你知曉多少?

4:陰陽家的辯證觀是最早出處!

天圓地方是陰陽學說的現實體現,講究世間萬物皆可辯證看待,辯證觀念是陰陽學說的核心精髓。通過辯證思想分析,假設天是圓的,那麼地相對就是方的,那麼地是方的嗎?雖然沒有明確答案,但結論似乎是否定的,因此天未必是圓的。雖然不能證偽,但卻是折射出“天圓地方”,這個觀點不夠嚴謹,有一些矛盾之處!

辯證法是先賢們,當時感知世界的重要理論,這在《道德經》裡也有充分體現,《道德經》也是辯證思想的一種延伸,雖然這麼理解有些偏頗,在《道德經》的主要綱領中,辯證思想絕對佔有重要地位。而辯證思想幾千年來仍在使用,肯定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舊史新說】天圓地方你知曉多少?

5:雖無定論,但辯論從未斷絕!

而在高知群體當中,就有不少關於這個觀點的探討,如曾子也對單居離“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的發問,明確提出“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的反對意見”。反問道:地如果是方的,那四角怎麼掩蓋,掩蓋後天還是圓的嗎?而部分觀點認為,這是承認“天圓地方”的依據,不過這個也不好區分對錯,全靠個人解讀,畢竟答案究竟如何,誰又能知曉呢!

6:“渾天說”結束“天圓地方”

在古代關於天文學,主要有三大體系,一是[蓋天說]再者為[宣夜說]不過此學說,剛一面世既成絕學,[宣夜說]只有大題的宇宙概述,沒有具體的定性描述,有沒有流傳出天體計算方法,於天文觀測,曆法修改無用,故而沒能得以推廣。

[宣夜說]還引出了關於物理的探討問題,據《列子·天瑞》篇記載,有位杞國人聽說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飄浮的,便「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這便是成語“杞人憂天”的由來。以今日觀點來看,這個學說更為符合現代宇宙觀,也很好的解釋了晝夜交替現象!

【舊史新說】天圓地方你知曉多少?

“天圓地方”就這樣渡過歲月長河,雖然從未形成主流觀點,但也並未斷絕。不過在漢代天文學家張衡,重新註解確立了“渾天說”後,這一現象才被慢慢改寫。《渾天圖注》中描述:“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而[混天說]雖說始於戰國時期,戰國人慎到、惠施都提出過關於球形大地的設想。但並未得到人們認可,直到被張衡從新註釋後,[混天說]才在唐朝李淳風的倡議下,被定為官方首肯學說,但其影響從提出時就產生了!

【舊史新說】天圓地方你知曉多少?

7:無論那種學說,世人從未認可地為球形!

蓋天說天地形狀都有描述,將地視為棋盤,因此不在多講。渾天說雖然將大地比喻成“雞中黃”,渾天儀也是製成球形,但這都是對天的解讀。所以混天說只是強調天是圓的,環包於大地,對於大地的描述,只是順帶描述,並未獲得明確定論!

實際上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大地是平的,像紙板一樣漂浮在水中,天地兩極晝夜置換,夜晚天隱於水下不顯。或空氣中,這也符合天地無極理念,所以兩種學說,都被世人理解為地平世界,都未將大地看成球形。

這是本人對於天圓地方的部分觀點,可能會有一些出入,還請指正!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常識》“中國對古代對宇宙的認知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