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玉米、棉花,今年病蟲害咋防控?全國農技中心連發3方案!

全國農技中心

關於印發水稻玉米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的通知

農技植保〔2020〕4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保(植檢、農技)站(局、中心),廣東省農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中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為切實做好2020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紮實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助力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我中心組織制定了《2020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2020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和《2020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現將方案印發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全國農技中心

2020年3月20日


2020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據預測,2020年我國水稻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預計發生面積12億畝次,其中,稻飛蝨、二化螟、紋枯病偏重發生,局部大發生;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三化螟在華南和西南局部中等發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華南、西南南部和江南局部稻區有偏重流行風險,穗腐病、白葉枯病、胡麻葉斑病、根結線蟲病、細菌性基腐病、大螟、稻稈潛蠅、稻癭蚊等次要病蟲在局部稻區發生呈上升態勢。為做好2020年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4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2%以上,總體防治效果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化學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二、防控策略


預防為主,綠色控害,減藥增效。以稻田生態系統和健康水稻為中心,以抗(耐)病蟲品種、生態調控為基礎,優先採用農藝措施、昆蟲信息素、生物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措施,增強稻田生態系統自然控害能力,降低病蟲發生基數。應用高效、生態友好型農藥應急防治,控制危害。推進綠色防控專業化服務,促進水稻重大病蟲害可持續治理,保障水稻生產綠色高質量發展。


三、防控重點


(一)華南稻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省(區)的傳統雙季稻種植區,重點防治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白葉枯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密切關注穗腐病、鋸齒葉矮縮病、三化螟、稻癭蚊、橙葉病、跗線蟎。


(二)長江中下游稻區。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單雙季稻混栽區和單季稻種植區,重點防治二化螟、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穗腐病、惡苗病、白葉枯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細菌性基腐病,密切關注大螟、稻稈潛蠅、稻癭蚊、稻薊馬、葉蟬、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根結線蟲病。


(三)西南稻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陝西等省(市)的單季稻種植區,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飛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白葉枯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密切關注黏蟲、三化螟、穗腐病。


(四)北方稻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內蒙古、寧夏等省(區)的單季粳稻種植區,重點防治二化螟、稻瘟病、紋枯病、惡苗病,密切關注稻曲病、立枯病、稻潛葉蠅、穗腐病、赤枯病、負泥蟲、稻飛蝨、稻螟蛉。


(五)黃淮稻區。包括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省的單季粳稻種植區,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黑條矮縮病、二化螟、稻飛蝨,密切關注稻縱卷葉螟、條紋葉枯病、穗腐病、大螟、根結線蟲病。


四、防控措施


(一)基礎性預防技術


1.選用抗(耐)性品種。以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褐飛蝨、白背飛蝨為重點,因地制宜選用具有抗(耐)性的水稻品種,避免種植高(易)感品種。


2.生態調控。田埂和田邊保留功能雜草,種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硫華菊等顯花植物,涵養寄生蜂、蜘蛛和黑肩綠盲蝽等天敵;路邊溝邊、機耕道旁種植香根草等誘集植物,叢距3-5米,降低螟蟲種群基數。


3.農藝措施。(1)翻耕灌水滅蛹。在越冬代螟蟲化蛹期連片統一翻耕冬閒田、綠肥田,灌深水浸沒稻樁7-10天,降低蟲源基數。(2)健身栽培。加強水肥管理,適時曬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潔田園。實行低茬收割,降低螟蟲殘蟲量;稻飛蝨終年繁殖區晚稻收割後立即翻耕,減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寄主植物,降低越冬病源蟲源基數。


(二)優先採用的綠色防控技術


1.種子處理和帶藥移栽。針對惡苗病、苗瘟、病毒病、線蟲病、稻飛蝨、稻薊馬等苗期病蟲,進行藥劑拌種或浸種,減少秧田期和大田前期用藥。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內吸性藥劑,帶藥移栽,預防螟蟲、稻瘟病、稻薊馬、稻飛蝨和葉蟬及其傳播的病毒病。


2.物理阻隔育秧。採用20-40目防蟲網或15-20克/平方米無紡布全程覆蓋秧田育秧,阻隔介體昆蟲,預防病毒病。


3.性信息素誘殺和交配干擾。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和主害代稻縱卷葉螟始蛾期,集中連片使用性信息素,通過群集誘殺或干擾交配減輕為害。群集誘殺採用持效期3個月以上的揮散芯(誘芯)和乾式飛蛾誘捕器,平均每畝放置1套,高度以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釐米為宜。交配干擾採用高劑量信息素智能噴施裝置,每3畝設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 分鐘噴施1次。


4.釋放稻螟赤眼蜂。二化螟、稻縱卷葉螟蛾始盛期釋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每畝均勻放置5-8點,每次放蜂量8000-10000頭/畝。高溫季節宜在傍晚放蜂,蜂卡放置高度以分櫱期高於植株頂端5-20釐米、穗期低於植株頂端5-10釐米為宜,釋放球可直接拋入田中。


5.稻鴨共育。水稻分櫱初期,將15-20日齡的雛鴨放入稻田,每畝放鴨10-30只,水稻齊穗時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和活動,減輕紋枯病、稻飛蝨、福壽螺和雜草等發生為害。


6.孕穗末期至抽穗期保護預防。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據穗期主攻對象組合用藥,預防穗頸瘟、紋枯病、稻曲病、穗腐病、螟蟲、稻飛蝨等病蟲。


(三)藥劑應急控害技術


1.防治指標。在落實預防性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基礎上,根據預測預報和田間發生實際,推行達標用藥應急控害。


稻飛蝨:華南、西南、長江中下游稻區重點防治褐飛蝨和白背飛蝨;黃淮稻區重點防治白背飛蝨、灰飛蝨。應急控害重點在水稻生長中後期,對孕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穗期百叢蟲量1500頭以上的稻田施藥。

稻縱卷葉螟:分櫱期百叢水稻束葉尖150個,孕穗後百叢水稻束葉尖60個以上的稻田施藥控害。生物農藥宜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施用。


螟蟲:防治二化螟,分櫱期於枯鞘叢率達到8-10%或枯鞘株率3%時施藥,穗期於卵孵化高峰期施藥,重點防治上代殘蟲量大、當代螟卵盛孵期與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藥,重點防治每畝卵塊數達到40塊的稻田。


稻瘟病:防治葉瘟在田間初見病斑時施藥,預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藥,氣候適宜病害流行時間隔7天第2次施藥。


紋枯病:分櫱末期至孕穗抽穗期施藥。


稻曲病和穗腐病:破口前7-10天(10%水稻劍葉葉枕與倒二葉葉枕齊平時)施藥預防,如遇多雨天氣,7天后第2次施藥。

細菌性基腐病、白葉枯病:田間出現發病中心時立即用藥防治。重發區在臺風、暴雨之前施藥預防。


2.建議藥劑品種


種子處理預防惡苗病和苗瘟,選用咪鮮胺、肟菌·異噻菌胺、氰烯菌酯、乙蒜素;預防苗期稻飛蝨、稻薊馬及飛蝨傳播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鋸齒葉矮縮病、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等病毒病,選用吡蟲啉種子處理劑。


秧田和大田防治,在病蟲害發生程度較輕時,優先選用生物製劑,不僅可以當代控害,還可保護自然天敵,發揮持續控害作用。防治螟蟲,選用蘇雲金桿菌(Bt.)、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防治稻縱卷葉螟,選用蘇雲金桿菌(Bt.)、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防治稻飛蝨,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防治稻瘟病,選用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黴素、多抗黴素、申嗪黴素。防治紋枯病和稻曲病,選用井岡·蠟芽菌、井岡黴素A(24%及以上高含量製劑)、申嗪黴素。防治立枯病,選用寡雄腐黴。防治細菌性病害,選用枯草芽孢桿菌、中生菌素。


化學藥劑可選用甲氧蟲酰肼、氯蟲苯甲酰胺防治螟蟲,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茚蟲威防治稻縱卷葉螟,選用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蚜酮、氟啶蟲酰胺、苦參鹼防治稻飛蝨;選用三環唑、丙硫唑、嘧菌酯、咪銅·氟環唑防治稻瘟病,選用氟環唑、咪銅·氟環唑、苯甲·丙環唑防治稻曲病,選用氟環唑、咪銅·氟環唑、噻呋酰胺防治紋枯病,選用噻黴酮、噻唑鋅防治細菌性病害,選用毒氟磷、寧南黴素預防病毒病,選用赤·吲乙·蕓薹、蕓薹素內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培育壯秧、促生長。


(四)注意事項


1.性信息素誘殺二化螟、大螟和稻縱卷葉螟,應大面積連片應用,不能將不同害蟲的性信息素揮散芯置於同一誘捕器內。


2.生物農藥應適當提前施用,確保藥效。


3.稻蝦、稻魚、稻蟹等種養區和種桑養蠶區及其鄰近區域,應慎重選用藥劑,避免對養殖造成毒害;水稻揚花期慎用新菸鹼類殺蟲劑(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等),減少對授粉昆蟲的影響;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類殺菌劑,避免藥害。


4.提倡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合理輪用與混配,避免一季多次單一使用同一藥劑。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禁用含擬除蟲菊酯類成分農藥,慎用有機磷類農藥。


5.嚴格執行農藥使用操作規程,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確保稻米質量安全。



2020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據預測,2020年全國玉米病蟲害發生接近常年,預計發生面積10.9億畝次,其中,蟲害發生8.4億畝次,病害發生2.5億畝次。遷飛性害蟲呈重發態勢,草地貪夜蛾北遷時間提早、蟲量加大,各地區均有集中危害的可能;黏蟲在北方、西南等部分地區會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棉鈴蟲在黃淮海地區發生突出、危害區域擴大。地下害蟲在西北、東北局部偏重發生,大斑病在北方大部地區中等發生,局部偏重,預計發生面積7000萬畝;小斑病在黃淮海局部和西南地區中等發生,預計發生3700萬畝,南方鏽病在黃淮區域有偏重流行風險。為做好2020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點防控玉米螟、黏蟲、棉鈴蟲、地下害蟲、大斑病、南方鏽病、小斑病、褐斑病等“四蟲四病”,防治處置率90%以上,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率40%以上,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化學農藥使用量有效減少,進一步推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


二、防控策略


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原則,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施秸稈粉碎還田、選用抗耐病蟲品種,採取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天敵保護利用和中後期病蟲防治技術,實現玉米重大病蟲可持續治理,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不同區域防控重點


1.北方春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地下害蟲、二代三代黏蟲、大斑病、莖腐病、玉米線蟲矮化病、灰斑病。

2.黃淮海夏播玉米區: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棉鈴蟲、二代黏蟲、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莖腐病、南方鏽病、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小斑病、粗縮病。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區: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二代三代黏蟲、紋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4.西北玉米區: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蚜蟲、葉蟎、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莖腐病和大斑病。


(二)主要病蟲防治技術措施


1.玉米螟: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越冬代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誘殺;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滅卵;心葉末期噴灑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農藥,或選用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殺蟲劑噴施。


2.棉鈴蟲:產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滅卵,或卵孵化盛期選用蘇雲金桿菌製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酰胺等噴霧防治。


3.黏蟲:成蟲發生期,集中連片使用殺蟲燈,傍晚至次日凌晨開燈。及時清除田邊雜草,幼蟲3齡之前施藥防治,可選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


4.地下害蟲及薊馬、蚜蟲、灰飛蝨、甜菜夜蛾、黏蟲、棉鈴蟲等苗期害蟲:利用含有噻蟲嗪、吡蟲啉、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和丁硫克百威等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


5.玉米葉斑類病害: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在玉米心葉末期,選用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至10天再噴一次,褐斑病重發區在玉米8至10葉期用藥防治。


6.雙斑長跗螢葉甲:在玉米吐絲授粉期,花絲上平均單穗超過5頭時就要進行防治,選用吡蟲啉、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殺蟲劑噴施,直接將藥液噴在果穗花絲上。噴藥時間選在上午10時前和下午5時後。


7.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發病初期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噴施生物農藥井岡黴素A,或選用菌核淨、烯唑醇、代森錳鋅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至10天再噴一次。


8.玉米蚜蟲:在蚜蟲常年發生重的地區,利用噻蟲嗪種衣劑包衣,對後期玉米蚜蟲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玉米抽雄期,蚜蟲盛發初期噴施噻蟲嗪、吡蟲啉、吡蚜酮等藥劑。


9.玉米葉蟎:播種至出苗前,清除田邊地頭雜草。點片發生時,選用噠蟎靈、噻蟎酮、克蟎特、阿維菌素等噴霧,重點噴灑田塊周邊玉米中下部葉背及地頭雜草。


10.根腐病、絲黑穗病和莖腐病等:選用抗病品種,選用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


11.二點委夜蛾:深耕冬閒田,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或在播種機上配置清壟器,播種時直接清除播種溝上的覆蓋物;利用含有丁硫克百威、溴氰蟲酰胺等藥劑成分的種衣劑種子包衣。應急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可採用噴霧、毒餌誘殺或撒毒土等方式。


四、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


1.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採取秸稈綜合利用、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壓低病蟲源基數。


2.成蟲誘殺技術。在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


3.種子處理技術。根據地下害蟲、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選擇適宜的種衣劑實施種子統一包衣。


4.苗期害蟲防治技術。根據苗期二代黏蟲、薊馬、灰飛蝨、甜菜夜蛾、棉鈴蟲的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殺蟲劑噴霧防治。使用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5.中後期病蟲防治技術。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製劑防治玉米螟幼蟲;根據中後期葉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和雙斑長跗螢葉甲等病蟲的發生情況,合理混配殺蟲劑和殺菌劑,控制後期病蟲為害。推廣使用高稈作物噴霧機和航化作業,提升中後期防控作業能力。


6.赤眼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等害蟲產卵初期至卵盛期,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每畝放蜂1.5-2萬頭,每畝設置3-5個釋放點,分兩次統一釋放。



2020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據預測,2020年全國棉花病蟲害總體中等程度發生,預計發生面積1.2億畝次,其中,棉蚜、棉盲蝽、棉葉蟎、棉薊馬、棉鈴蟲、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苗病(立枯病、猝倒病、炭疽病)、枯萎病、黃萎病、鈴病(疫病、炭疽病、紅腐病、黑果病、紅粉病、麴黴病、灰黴病等)等病蟲將在各棉區普遍發生,煙粉蝨、斜紋夜蛾、紅葉莖枯病等次要病蟲在局部發生。為了切實做好2020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產安全、生態安全和質量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5%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和專業化防治面積均達到25%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化學農藥使用量明顯下降。


二、防控策略


針對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蟲,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措施,播前和苗期預防、生長期控害、鈴期保鈴保產。優先採用抗(耐)性品種、農藝和生物防治技術,發揮棉花自身補償作用,利用生態調控和自然天敵控害作用,增強棉田的持續和安全控害能力。藥劑防治實行達標用藥,優先選用生物源、低毒、環境友好型藥劑,合理、精準用藥。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點


1.黃河流域棉區:包括河北、山東、河南、天津、山西和陝西棉區。重點防控棉盲蝽、棉蚜、棉葉蟎、棉鈴蟲,預防枯萎病、黃萎病、苗病、鈴病、紅葉莖枯病,局部做好地下害蟲、棉薊馬、象鼻蟲、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2.長江流域棉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區。重點做好棉盲蝽、棉葉蟎、棉鈴蟲、斜紋夜蛾、枯萎病、黃萎病的防治,預防苗病、鈴病、紅葉莖枯病,注意防治棉蚜、紅鈴蟲、棉薊馬、煙粉蝨。

3.西北內陸棉區:包括新疆、甘肅棉區。重點做好棉蚜、棉葉蟎、棉鈴蟲、棉薊馬、棉盲蝽、煙粉蝨、枯萎病、黃萎病、苗病、紅葉莖枯病的防治。


(二)主要技術措施


1.播種期

預防對象:苗病、枯萎病、黃萎病、棉蚜、棉葉蟎、棉盲蝽、棉薊馬、地下害蟲等。


(1)選用抗(耐)枯萎病、黃萎病和抗蟲品種。

(2)根據各棉區苗期病蟲主要種類,選擇適宜的種衣劑,做好種子藥劑處理。

(3)選用無菌土壤制缽育苗,培育無病壯苗。西北內陸棉區黃萎病重發區深翻土壤60釐米。

(4)清除棉田、田埂和路邊雜草,減少棉盲蝽、棉薊馬、棉葉蟎蟲口基數。

(5)播種前後,防治棉田周邊設施大棚蔬菜、室內花卉的棉蚜和煙粉蝨,以及室外越冬寄主上的越冬蚜蟲,壓低蟲源基數。


2.苗期

防治對象:苗病、棉蚜、枯萎病、黃萎病、棉葉蟎、棉盲蝽、棉薊馬、地下害蟲等。


(1)推遲滅茬。小麥、油菜收穫後秸稈在田間堆放2-3天,使天敵充分向棉株轉移,保益控害。

(2)苗病:發病初期及時防治,尤其遇低溫陰雨天氣,及時噴施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黴素、噁黴靈等藥劑控制。

(3)棉蚜:以自然天敵控制為主;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棉區直播棉3片真葉前,當蚜量較大,卷葉株率達5-10%,或4片真葉後卷葉株率10-20%時,進行藥劑點片挑治。

(4)棉葉蟎:當棉田蟎株率低於15%時挑治中心株,超過15%時進行全田統一防治,可選用丁醚脲、聯苯菊酯等藥劑。

(5)棉盲蝽:長江流域棉區棉苗營養缽移栽前施好送嫁藥。大田百株若蟲量達到3頭時,進行藥劑防治。

(6)地老虎:採用糖酒醋液誘殺成蟲於產卵之前,成蟲始見期開始,設置性誘劑揮散芯和乾式飛蛾誘捕器誘殺成蟲,壓低基數。

(7)枯萎病、黃萎病: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實行疏通“三溝”(圍溝、橫溝、廂溝),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和生物肥,合理增施磷、鉀肥,補充微肥,氮肥可選用碳酸氫銨作追肥。發病前或初見病時用藥,連續用藥2-3次,間隔10天,葉面噴施與噴淋灌根相結合。


3.蕾期

防治對象:棉盲蝽、棉鈴蟲、棉葉蟎、枯萎病、黃萎病、紅葉莖枯病等。


(1)及時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時,注意清溝瀝水,降低土壤溼度,根據棉株長勢適時噴施甲哌鎓控制旺長。

(2)棉盲蝽: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重點防治早發、雜草多及與棗園、樹林相鄰的早發棉田。採用昆蟲信息素誘殺綠盲蝽成蟲。當百株蟲量達5頭時實施藥劑防治,施藥時間應在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由田邊向內施藥。西北內陸棉區棉盲蝽重發區6月上旬結合棉薊馬和棉蚜防治進行兼治。

(3)棉鈴蟲:早發非抗蟲棉田,棉鈴蟲成蟲期採用性誘劑配套乾式飛蛾誘捕器,或條施生物食誘劑誘殺成蟲;當棉鈴蟲百株累計卵量100粒時進行防治。優先選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蘇雲金桿菌(Bt.,抗蟲棉田禁用)、短穩桿菌等生物農藥。化學藥劑可選用除蟲脲、蝨蟎脲、氟鈴脲、氟啶脲、茚蟲威、多殺黴素等。

(4)棉葉蟎:點片發生時,選用殺蟎劑控制為害。

(5)枯萎病、黃萎病: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發病前或初見病株時,及時用藥控制病情。

(6)紅葉莖枯病:現蕾後噴施鉀肥,並根據土壤養分情況配合噴施硼肥和鋅肥,預防和控制發病。


4.花鈴期

防治對象:棉蚜、棉葉蟎、棉鈴蟲、棉盲蝽、棉薊馬、斜紋夜蛾、鈴病等。


(1)鈴病:及時去空枝、打老葉,摘除爛鈴和斜紋夜蛾卵塊並帶出田外深埋處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溼度和鬱閉度,減少田間病蟲基數。同時,應避免偏多、偏遲施用氮肥,防止棉花貪青徒長。鈴病常發區,發病前或初見病時以花蕾和幼鈴為重點適期噴藥預防。雨前預防,雨後及時噴藥控制鈴病的發生。

(2)棉鈴蟲:採用性誘劑、生物食誘劑誘殺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花蕾期當抗蟲棉百株低齡幼蟲(1-3齡)10頭、非抗蟲棉累計百株卵量100粒時,進行藥劑防治。

(3)當棉蚜、棉葉蟎、棉盲蝽、斜紋夜蛾等蟲口密度達到防治指標時,即單株上中下3葉蚜量平均200-300頭,全株均勻噴霧,同時兼治煙粉蝨、棉薊馬,注意藥劑輪換使用,避免或延緩抗藥性的發展;棉葉蟎點片發生時挑治,連片發生時全田防治;棉盲蝽百株蟲量10頭、斜紋夜蛾百株2個卵塊時及時進行防治。


四、主推技術


(一)清潔田園和秋耕技術

棉花收穫後及時拔除棉稈並清潔田園,清除病蟲殘體。秋耕深翻,有條件棉區秋冬灌水保墒,壓低病蟲越冬基數。


(二)選用抗(耐)病蟲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抗枯萎病、耐黃萎病品種,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選用抗蟲棉優質高產品種。


(三)種子處理技術

根據各棉區苗期主要病蟲種類,選用適宜的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或專用種衣劑處理種子。殺蟲劑可選用吡蟲啉或噻蟲嗪種子處理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氨基寡糖素、蕓薹素內酯、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


(四)天敵保護和利用技術

1.自然天敵保護利用。棉花生長前期注重保護利用棉田自然天敵,充分發揮天敵控害作用。小麥、油菜收穫後,秸稈在田間放置2-3天,有利於瓢蟲等天敵向棉田轉移。苗蚜發生期,當棉田天敵單位(以1頭七星瓢蟲、2頭蜘蛛、2頭蚜獅、4頭食蚜蠅、120頭蚜繭蜂為1個天敵單位)與蚜蟲種群量比,黃河流域棉區高於1:120、長江流域棉區高於1:320、西北內陸棉區高於1:150時,不施藥防治,利用自然天敵控制蚜蟲。長江流域棉區棉花苗期至蕾期一般年份不施用化學農藥防治苗蚜。


2.人工釋放赤眼蜂。棉鈴蟲成蟲始盛期人工釋放卵寄生蜂螟黃赤眼蜂或松毛蟲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000頭/畝,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降低棉鈴蟲幼蟲量。


(五)生物源農藥

棉鈴蟲卵孵化始期噴施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短穩桿菌、Bt.等;斜紋夜蛾卵孵化始期噴施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球孢白僵菌,不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還可有效保護天敵;應用藜蘆鹼等防治棉蚜、棉鈴蟲;採用枯草芽孢桿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種子處理、苗期和花蕾期隨水滴灌或葉面噴霧,預防苗病和枯黃萎病;採用多抗黴素防治真菌性鈴病。


(六)昆蟲信息素誘殺技術

棉鈴蟲越冬代成蟲始見期至末代成蟲末期,大面積連片使用棉鈴蟲性誘劑,每畝設置1個揮散芯和乾式飛蛾誘捕器;長江流域棉區斜紋夜蛾常發區,大面積連片使用斜紋夜蛾性誘劑,每畝1個揮散芯和夜蛾型誘捕器,群集誘殺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連片施用生物食誘劑,於夜蛾科害蟲(棉鈴蟲、地老虎、三葉草夜蛾等)主害代羽化前1-2天,以條帶方式滴灑,每隔50-80米於1行棉株頂部葉面均勻施藥,可誘殺成蟲。


(七)生態調控和生物多樣性利用技術

西北內陸棉區棉田周邊田埂和林帶下種植苜蓿或早熟油菜等作物,引誘、培育和涵養天敵,增強天敵對棉蚜、棉鈴蟲、棉葉蟎的控制能力。棉鈴蟲常發區,棉田套種玉米、苘麻條帶,誘集棉鈴蟲成蟲產卵,集中殺滅。推行棉花和冬小麥插花種植,保護利用自然天敵。


(八)合理用藥

1.藥劑防治應按照防治指標實行達標用藥,優先選用生態友好型生物藥劑品種,注意保護自然天敵。

2.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合理輪用與混配,避免一季多次單一使用同一藥劑。嚴格執行農藥使用操作規程,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