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說:“ 我們必須使白色大理石具有人的形像,無論是顏色,精神,還是生命。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搶奪普洛塞庇娜-貝尼尼 1621-1622 (225cm) 博爾蓋塞美術館-羅馬

這座雕塑

該作品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

主人公:

冥王-普路託(希臘神話稱為哈德斯)

冥王的妻子-普洛塞庇娜(希臘神話稱為珀耳塞福涅)

其他人物:

眾神之首 - 朱庇特(希臘神話稱為宙斯)

穀物神 - 刻瑞斯(希臘神話稱為得墨忒耳)

年輕貌美的普洛塞庇娜是朱庇特和刻瑞斯之女,普魯託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他愛上了她。

一次,普洛塞庇娜正在佩古薩湖(位於西西里島)邊採花,普魯託不顧普洛塞庇娜的反抗,強行將她帶到冥界。普洛塞庇娜的母親刻瑞斯發現女兒不見了發瘋似的尋找她,但始終無果。後來她找朱庇特尋求幫助。朱庇特命令他的哥哥普魯託歸還女兒。普魯託在歸還時耍陰招,讓普洛薩庇娜吃下冥界的石榴。於是每年下半年她必須在冥界,上半年才能和母親生活在一起。

所以,春夏是植被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寒冷的季節。

從雕塑可以看出冥王的蠻橫無理,他兇殘地抓著普洛薩庇娜,任憑她奮力掙扎。女孩慌亂恐懼,儘管知道掙扎無用,但也在拼命地和冥王抵抗。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搶奪普洛塞庇娜-貝尼尼(細節)

整座雕塑成“ X ”,貝尼尼用對角線的構圖使觀看者的視覺點交叉然後又無限延伸,這在隱約之間已經產生了一種運動趨勢。如果要細談的話,那麼我們首先來說說冥王。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搶奪普洛塞庇娜-貝尼尼

按照畫面的呈現,冥王是應該站姿不穩的。他雙膝彎曲,前腳腳掌著地,後腳僅有三個腳趾強力支撐身體。這個姿勢如果是正常情況下是可以站立的,但主人公是託舉著一位少女。可見無形之中帶有一種力量感,運動感和不穩定感。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搶奪普洛塞庇娜 - 貝尼尼(細節)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搶奪普洛塞庇娜 - 貝尼尼(細節)

他的手太過用力抓著普洛塞庇娜,以至於能清晰看見普洛塞庇娜的身體和他手指接觸面深陷的凹槽。這一切都足以證明他在顯示自己無上的權威。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搶奪普洛塞庇娜-貝尼尼(細節)

再者,我們來看看女孩。女孩的反抗是一目瞭然的,再細看她的面部。沒錯,她在哭泣,臉上還有未乾的淚水。她是多麼的委屈和害怕啊。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哭泣的普洛塞庇娜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普洛塞庇娜腳旁有條三個頭的犬,它是地獄犬,職責守護冥王。張著大口嚎叫的它看著都覺得不是什麼好惹的角色吧。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搶奪普洛塞庇娜-貝尼尼(側視圖)

巴洛克雕塑

在上一篇講解的《阿波羅和達芙妮》的雕塑作品中,首次給大家解釋了“什麼是巴洛克風格的藝術”,下面我給大家講講“巴洛克的由來”。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準確定義“巴洛克”是怎樣誕生的,說法各抒己見,但也不是大相徑庭。有些人將“巴洛克”定義為:缺乏古典主義的均衡性,直白了說就是“古典主義最優秀”。所以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對這種新興的非古典派的藝術都是帶有貶義的態度。但是後來人們將“巴洛克”僅泛指17世紀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

話說回來,其實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家並沒有完全拋棄古典的傳統,他們還是有古典主義的影子,譬如上一篇文章說的貝尼尼雕刻下的阿波羅形像,他保留了古希臘人們對阿波羅的臆想,同時又使雕塑具有節奏感和律動感,這讓作品更加生動活潑了。

貝尼尼(1598-1680)

貝尼尼出生於意大利那不勒斯,後移居羅馬。他身處宗教氛圍濃厚的文化中,是個較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但他的這兩座雕塑作品都並非源於宗教,而是源於神話,這意味著委託之人的身份高貴。

是的,他基本為教宗和紅衣主教服務。他的主要資助人是意大利波爾塞家族的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

繼《阿波羅和達芙妮》之前的一座雕塑令米開朗琪羅都自愧不如

希皮奧內·博爾蓋塞-貝尼尼 1632

好了

今天說到這裡了

感謝傾聽

期待你們的關注

Buonanotte

晚安好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