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關於自私》

《有一說一:關於自私》

——劉長鋒

自我,個人權益,這是西方人相比中國人比較鮮明的一個特徵。

自我如果換一個角度和說法,某種意義上就是自私。把個人權益看得太重。個人權益是第一位的,他人或者政府,是絕對不能侵犯的。

從人性上講,自私是人的本性,並沒有錯。而事實上,西方文明提倡更多地保護、主張個人權益,也不是壞事。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自私如果遇到一些問題時,優先選擇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從沸沸揚揚的上海洋女婿事件看出來,可以從中看出矛盾衝突來。

洋女婿堅持要個人的權利,如果你隔離,也讓我在家隔離,我不去集中的地方,這是我的權益,我要伸張。洋女婿的家人,他的夫人則表示,你要隔離,你不隔離會感染我母親、感染我,還有我們共同的孩子,因為這個風險,所以你必須隔離,但是不能在家隔離。所以這下兩邊就槓上了,最後社區做了不少工作反倒背了黑鍋。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堅持自己的權益是不是無害?會不會影響他人,會不會對他人有害?二是假設在無害的前提下,會不會優先捨棄自己的小權益去遷就他人的權益,特別是對親近的人。所以這就是一個度的掌握問題也是民族性格問題。

中國人主張退一步海闊天空,主張吃虧是福,甚至委曲求全。但是西方人不會,他會很認真地較真,這個就是我的權益,你不能侵犯,你絕不能侵犯。他會一本正經地較真。所以看起來,相對於中國的人生哲學,他們是更自私的。

但是這些西方人也並不是絕對的自私。在他個人權益保證的前提下,個人權益不受絲毫損失的情況下,很多人卻倒是樂意去管一些閒事,這個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西方人,街上游行聲援這裡、聲援那裡。看起來似乎古道熱腸。但這個前提仍是個人、自我權益不受損的情況下的。

相反,中國人,在傳統哲學影響下,在社會的指令性安排下,在個人權益與他人權益同時面臨危機的時候,往往大多能捨我,願意為他人的權益去付出,而這些付出很有可能自己的權益會受損,甚至會面臨險境。這是一種集體的精神。

人類社會發源的本質是抱團、結社。所以個體、自我,是須放在社會這個團體裡面來思考的。如果沒有團體的力量,人類未必能在自然的淘汰中堅持下來。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到了相對強勢和繁榮的階段。在安全無虞、物質有保障的前提下,西方社會倡導的絕對自由與自我主義,如果從表面看,很難不被看作是反發展的。我開始感覺不需要團隊的時候,開始不需要合作我就可以面對一切的時候,自我的過度強調,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現象、他是心理變化進而引發的性格變化。

所以說,無論西方的、還是中式的,都是自然演進、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結果對社會現實的影響,對於不同的時段、不同的事件是完全不同的。也即是文明的衝撞與衝突。而這種衝撞與衝突,最終也許會有一個結果,但絕不是現在,不是短期。自然是個神奇而偉大的東西,他最終一定會給這一切,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

2020.03.24晨手機草於三一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