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餘家拿到跨境外匯支付的的名單曝光,匯付,連連等

多家支付機構向財經網確認已收到外管局批覆的展業許可,按照規定,只有取得該許可的支付機構才能夠開展跨境外匯支付業務。這意味著試點近七年後,跨境支付行業的牌照監管正式落地。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展業許可的發放將給跨境支付市場既有的格局帶來變數,先獲得展業許可的企業將加速業務擴張,而暫未獲得該資質的企業,現有市場份額將被蠶食,未來要重獲原有份額難度也很大。

十餘家拿到跨境外匯支付的的名單曝光,匯付,連連等


從"試點制"到"名單制"

據多家媒體報道,去年12月份以來,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已陸續向支付寶、財付通、匯付天下、平安壹錢包、連連支付、快錢、盛付通等十餘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發放跨境外匯支付業務的展業許可。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向財經網表示,本次許可的重點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許可名單中的企業,二是許可業務的範圍。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確認獲得許可批覆的十餘家企業都在跨境支付試點名單中,此次許可文件的發放是外管局去年發佈的《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下稱"13號文")的具體執行結果。

根據13號文規定,許可業務指的是支付機構外匯業務,包括代理結售匯及相關資金收付服務。按照服務對象劃分,該業務主要可以分為以服務C端用戶為主的留學教育、航空機票、酒店住宿,等消費類業務,和以服務B端客戶為主的跨境貿易業務。

據北京商報報道,此次許可批覆中明確了每一家支付機構可開展的跨境支付業務細分類目,支付機構要開展不同類別的細分業務必須分別申請許可。"比如在貨物貿易、留學教育、航空機票、酒店住宿等方面,如果要開展酒店住宿業務,就需要單項提前申請許可,才能實際開展業務。"北京商報援引一位支付機構人士消息稱。"預計未來跨境支付整體趨嚴的大方向不變,在經營範圍、許可審批方式、分級分類管理等條例方面可能還會進一步細化。"蘇筱芮也向財經網表示。

日本支付機構NETSTARS的CTO陳斌告訴財經網,此次許可的發放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監管機構經過幾年的探索和調查,想明白應該怎麼監管這些跨境支付平臺了,所以發出'牌照'。"陳斌說。

此外,陳斌認為,對於獲得許可批覆的企業來說,這是對其現有跨境支付業務合規性的追認,將非常有力地推動其現有業務更快速的發展。"發放許可無疑讓企業對自己的作業模式有了更大的合規信心,不再摸著石頭過河,不再提心吊膽。"陳斌表示,"畢竟在劃好分道線的公路上開車要比在沒有劃線的公路上開車更加容易。"

但對尚未取得相關許可資質的企業來說,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他說,"因為在跨境交易跑馬圈地的競爭中,市場份額會被獲得先手的支付公司搶走,未來即使獲得牌照,要改變市場既有格局也很難。"

蘇筱芮認為,"試點制"轉變為"名單制"後,沒有在許可範圍內的企業受到影響最大,在許可制後,這些企業展業的合規性將面臨挑戰,合作伙伴的數量也會逐步減少。

一位支付機構負責人也告訴財經網,尚未取得許可的跨境支付企業必須加快其合規化轉型的步伐,最終沒有獲得許可資質的平臺只能選擇離場。

此次展業許可的發放是跨境支付外匯業務試點近七年的結果。

2013年10月,外管局宣佈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此後七年裡,先後共產生30家試點跨境外匯支付機構,包括支付寶、財付通、易寶支付、拉卡拉(300773)、連連支付、匯付天下等在內。

2019年4月30日,外管局發佈13號文,要求上述試點機構於3個月內進行名錄登記。同時,試點通知被廢止,跨境支付業務的開展轉向名單登記制。據悉,30家試點企業中有部分未獲得許可批覆,部分企業的許可批覆中展業範圍所有縮減。

監管收緊,無照平臺合規壓力增大"如果企業拿了外國的牌照,沒有在我國拿牌照就給我國消費者投資者跨境提供金融服務,在我境內有各種變相商業存在,這是無照駕駛。"2019年9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總會計師孫天琦曾公開強調,無論境內外機構,在中國開展跨境金融服務都必須持牌經營,"無照駕駛"必須重罰。

在此次許可下發之前,跨境支付行業沒有正式的"牌照",因此,"無照駕駛"一般指自身沒有中國的金融牌照,如第三方支付牌照,就為中國境內的客戶提供外匯交易服務的行為。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非法跨境金融活動外,在手續合規的作業中也存在無照經營的灰色地帶,例如跨境電商收款領域。

跨境收款企業空中雲匯Airwallex業務拓展副總裁黃曉明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C端的跨境支付服務上,支付寶、微信基本稱霸,但是跨境電商收款領域仍然是群雄割據的局面,中小企業聚集。

跨境收款平臺的興起得益於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規模達1.26萬億元,佔外貿出口比重上升至7.7%。據億邦動力研究院報告顯示,海外收款因其涉及不同國家外匯政策的合規性等複雜問題,成為跨境電商出口企業最核心的金融需求。

財經網瞭解到,此次許可下發前,在中國市場開展跨境收款業務的企業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具備國內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持牌機構,包括連連支付、匯付天下等,第二類是未持有國內支付牌照的境內金融機構,包括iPayLinks、空中雲匯、Skyee等,第三類是未持有國內支付牌照的境外金融機構,包括Payoneer等。

無照平臺通常持有境外支付牌照,但沒有中國支付牌照,因此在為平臺商戶進行外匯結算時,只能與持牌支付機構進行合作。業內人士指出,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監管風險,不僅無照平臺上鉅額的備付金都處於無人監管的盲區,而且持牌機構為其提供支付通道的業務模式還涉及"二次清算"的問題。

所謂"二次清算"一般是指持證支付機構先將商戶結算資金支付給某一平臺或商戶,再由該平臺或商戶自行開展資金清分結算的行為。

陳斌向財經網介紹,驗證匯兌真實目的是跨境支付業務監管的一大難題。通過"二次清算"進行結算的資金,每一筆交易的真實性更加難以被穿透,虛構交易、洗錢等風險將大大增加。

種種行業亂象與監管套利風險隨著跨境支付交易體量的攀升日益顯著,2019年7月,央行支付結算司在一場跨境業務研討會上強調,凡是沒有取得監管許可而為中國境內居民提供跨境支付結算服務的,都屬於跨境無證經營,境內持牌機構必須在6個月內停止與其合作,否則將面臨倒查與處罰。

要麼合規,要麼出局

一位支付機構負責人向財經網透露,許可名單不會只侷限於30家試點機構,即使是現在還不符合申請要求的平臺,達到13號文的要求後仍有機會獲得許可。

根據13號文的規定,申請展業許可的支付機構必須符合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具備開展外匯業務的風控能力和內部管理制度、有開展該業務的必要性等六項要求。

因此,要滿足申請許可的要求,第三方支付牌照將是無照平臺面臨的第一道門檻。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3月以來,央行再未發放新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企業要獲得支付業務合法資質幾乎只剩下收購持牌支付機構股權,或被持牌支付機構收購兩條路可選。截至目前,市場上存續的支付牌照有255張。

從牌照交易案例看,一張經營範圍為互聯網支付牌照的市場價格約5億元,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兩項經營業務牌照超過6億元,擁有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銀行卡收單三項業務牌照價值超過10億元。

財經網瞭解到,國內已有跨境支付平臺為滿足許可申請資格,收購了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標的。而境外支付機構中,具備國內支付業務資質的目前僅有PayPal一家。

2019年9月30日,第三方支付機構國付寶發佈公告,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國付寶股權變更申請,PayPal通過旗下美銀寶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收購國付寶70%的股權,成為國付寶實際控制人並進入中國支付服務市場,成為首家外資持牌支付機構。

另一家英國跨境支付公司萬里匯(WorldFirst)的選擇是被兼併。2019年2月14日,WorldFirst宣佈完成所有權變更,成為螞蟻金服集團全資子公司。

一家支付機構負責人透露,多家境外支付機構目前都在效仿PayPal嘗試通過收購的方式獲取國內支付牌照。

他坦言,無論境內外的跨境收款平臺都必須尋求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收購標的,否則如果最終無法滿足跨境業務許可的申請要求,就只能放棄中國市場。"監管部門應該還會給無照平臺至少1年的過渡期。"陳斌建議,無照平臺要主動對照監管標準尋找差距,並積極與監管機構溝通以獲得監管機構的理解與支持,這將對獲得許可很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