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p2p平臺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A辰sir丿


題主所問現階段P2P發生哪些變化,作為行業從業者簡單說一下。本來行業危機始於六月中下旬,備案確認延期的背景下,幾家大平臺接連暴雷引發投資人對行業的信任危機,此為行業危機導火索,可以視為第一階段。

在此之後,行業出現了擠兌和惡意逃廢債問題,擠兌對於一些發行活期標的平臺是致命的,而逃廢債對於一些發行大標的平臺也是致命的,直接導致此兩類平臺出現問題(對於此兩類平臺,之前的政策指引已經提出過禁止性規定),連鎖效應小,七八九月份行業投資人數和代還規模階梯狀下降,此為第二階段特徵。

而後便是合規108條出路以及新的備案時間表,政策上加強輿論引導和違規平臺管控,行業危機得以遏制,10月行業整體數據平穩,11月略有回暖。在此過程中,中小平臺的發展相對較難,一方面其自身合規備案難度較大,另一方面監管層更傾向於對大平臺的管理和扶持,小平臺更多面臨清退風險,因此行業二八效應出現,此為第三階段即當下的情況。

從備案時間軸來看,12月底為合規檢查結束節點,屆時將會有更多的小平臺會面臨清退,而通過合規檢查的平臺將會接入中國互金協會的信披系統試運行,可以算作一個預備案的過程,兩者作用小,必然會有更多資金流入一些大的平臺。未來備案結束後,行業估計將會形成兩三百家平臺,到那個時候,P2P的公信力想必也會增加不少。


米莊說財


行業繼續出清,馬太效應愈發明顯,中小平臺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隨著11.15日車貸龍頭平臺敲響紐交所上市鐘聲,上市風傳兩個多月之後終於落定;P2P頭部平臺基本形成以主體上市係為主的格局。

到了12月份臨近之前傳言備案現場檢查時間點,監管愈加嚴格,對待收規模不足1億的平臺甚至做出清退的要求。這兩天更是對限制規模的細節要求到了極致,深圳互聯網金融協會率先做出要求平臺待收規模不得增加和出借人數量不得增加或不新增出借人等要求。其他地方會不會跟進,相信很快就會有消息傳出。

行業經過6月份開始,七八月份爆發的雷潮洗禮,真正的頭部平臺或是早已證明自己,或是在雷潮中用穩定的表現證明自己,都已經在出借人群有自己的鐵桿粉絲群。這些平臺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同時又被限制增加規模,均出現了大幅降息,甚至降的比6月份之前還要低很多

監管是在保護出借人,包括已經出借和那些將要出借的人。如果沒有監管,詐騙平臺勢必會越做越大,大部分出借人沒有鑑別能力 ,會被平臺包裝的表面現象迷惑,越陷越深,詐騙終究是詐騙,終有一天會騙不下去的時候。當然監管這個過程對個體是殘酷的,很多出借人深陷泥潭,至今沒有拿回本金的希望。

近期明顯變化就是頭部平臺已經率先走出雷潮,降息扔需搶標,業務真實的二線平臺不斷推出自救措施,努力運營。


水面一浮萍


發生什麼不大清楚,

但有點可以肯定,

要是雷了,

竹籃打水一場空。

或者對方逾期,

基本也是錢財兩空


影視小夥伴


按照我自己購買的P2P平臺的變化就是以前沒有銀行存管的,現在有銀行存管。以前回款可以直接到銀行卡的,現在到平臺的餘額賬戶,然後再提現到銀行卡,這樣就多了一天多時間才到銀行卡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